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理工类院校外语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领军 徐丕青 杨慧

  摘  要:高校外语教师素养提升是教师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通过分析理工类院校外语教师个人素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术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和自我认同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给外语教师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  专业素养  措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c)-025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人才的培养与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外语专业教师素养提升已成为高校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离不开外语教师的参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是外语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外国语言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质量管理等要求。《国标》的全面推开,势必会推进新的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之下的外语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
  1  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的广泛深入,我国高等外语教师队伍建设已远远跟不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因此,高校外语教师专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问题,受到了外语学界众多专家的关注。王守仁、顾佩娅、文秋芳等业内专家都对外语教师发展的方式与途径、策略与模式开展过实证研究。近年来,随着专家的呼吁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教师素质培养成为了各高校重点发展的项目。各高等院校相继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旨在着力培养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现代外语专业对外语专业教师素养的要求很高,涵盖了诸如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国际视野、现代教学技术等方面的要求。然而在大部分理工类院校,外语学科处于边缘地带,学校对外语专业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工科专业,学校经费支持与投入甚少,外语专业教师的发展培养严重滞后[1]。众所周知,外语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是外语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人文气息不太浓厚的理工类院校,作为理工类院校的外语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教育战略,是外语专业教师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提升外语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1)提升外语教师学术研究水平。理工类院校外语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急需提高,原因有3个:①20世纪80~90年代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学术规范,部分教师对科研方法知之甚少,缺乏专业理论素养,缺乏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②十几年的大学扩招带来的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外语专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进行学术学习和学术研究。③在理工类院校,外语教师申请科研项目和获奖机会远低于工科类教师,久而久之,外语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众所周知,高校教师学术水平对教师个人及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外语专业教师需合理分配自己的教学时间与科研时间,通过阅读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外语教师只有把科研探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创新科研理论,探寻科学教学方法[2]。实践证明,学术型教师比纯粹的知识传授型教师更有发展前景。
  (2)提升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并不等同于单纯的授课能力,而是具有较为丰富内涵的能力,其包括具有专业理论和知识、课程建设能力、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3]。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理工类院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外语课堂教学虽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功能的普及,这种教学方式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调。外语专业教师不仅仅是要讲授专业知识和加强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其语言学习获得感。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外语专业教师必须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节点。现代教育脱离不了现代教育技术,这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很多外语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简单地理解为PPT课件的制作技术,这是理解的误区。现代教育是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其衍生出来的幕课、微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教学形式都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上广泛应用的意义在于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通过设计教学内容,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此来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3]。未来,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势必会成为教学常态。外语教师只有在充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提下,才能把其他要素变为可能。
  (3)提升外语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感。外语学科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外语专业在理工类院校的认同度低,由此波及到外语教师的个人的自我认同感也低,具体体现在申报课题、发表论文、职称评定等方面。久而久之,外语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中国教育研究者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比西方晚,而针对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关注更少。高一虹等研究者曾探讨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在科研方面对自我的看法,并把教师做了4种认同归类:理论/专职研究者、教师研究者、做研究的教师和单纯教书的教师。这种划分模式一定程度上在现实工作中得到了佐证,其体现了外语教师对个人认同的态度和定位。在一些省市和高校颁布的职称评定条件中,也显示把教师按照科研型、教研科研型、教学型来划分,不同的类型规定了不同的评定条件。现实生活中,外语教师个人由于在科研方面的自我认同的降低,自然而然就把自己定位到单纯做教师的行列了。针对这样的情况,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建议方法如下:①外语学院领导要积极争取获得学校领导对外语学科的重视,在各方面获得学校的政策支持,积极扩展教师培养渠道,鼓励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学历提高和学术深造。在职称评定、课题申请等方面,多考虑外语学科自身的特点,给予必要的肯定与支持。②外语教师个人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具体规划,树立自我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更好地避免职业倦怠。③外语教师要提升个人教育认知。外语教师自身要清楚的认识到,外语教育不单单是外语技能的讲授与训练,而是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提升教育的内涵,把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如此,教师的个人认同感就会增强很多,自我价值感就会提升。
  3  结语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量的扩张已经进入了质的提升阶段,其核心内容是内涵式教育。高校外语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重任,但“打铁还须自身硬”,外语教师在时代大背景之下更应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储备自己的素養内涵,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内涵式教育。
  参考文献
  [1] 顾佩娅,陶伟,古海波,等.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1):99-108.
  [2] 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 王守仁.关于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若干思考[J].外语届,2018(4):13-17.
  [4] 徐浩.外语教师教育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2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