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视角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产业升级的快速转变促进了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产教融合已在各大专院校得到快速推进,已成为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办学理念。产业发展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全過程,从而培养社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结合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从课程内容和教学管理部门两个方面,并根据产教融合改革的相关要求,提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要求。提高部门参与度,合理设置课程,建立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与社会资源整合的课程系统。
  关键词:产教融合  就业指导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4(c)-0091-02
  当前社会经济飞的速发展,国家的产业发展也在不断优化,人才的培养应当与社会的普遍需求相匹配,大学已转变为以生产和教育为一体的应用型大学,应用型高校的教育观念与时代同步发展。生产和教学相互融合,高校培养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经济,无接缝对接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鉴于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全国各地的大学教育者必须采取行动解决这一问题。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仅仅是缺乏就业能力。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迫切问题,实际上,最根本的事情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面对就业的课程实际上是职业指导课程。这门课就是最有效的帮手,从而受到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
  1  产教融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地位
  1.1 经济的升级是产教融合的原动力
  教育全过程中我们增加实践性生产技能,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现如今,我们发展新经济为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希望。在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高科技需要高素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大量涌入才能满足需求,以促进各行业的蓬勃发展。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提升产教融合的层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1.2 产教融合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培养人才并实现社会发展,就业指导课程主动联系社会需求,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开应对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目前,新建的本科院校已经实现了生产和教育的实质性转变和升级,但是仍然有提倡理论和科学研究,轻视实践和实训的学校,导致它们与地方经济的需求脱节。高校应在办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产学结合,向一线基层应用人才申请,将企业的最新发展融入课堂,为学生的就业指导制定明确的目标。
  2  就业指导课程设置问题浅析
  2.1 针对专业的就业课程不足
  大学之间的就业课程数量也严重不平衡。例如,南京大学共有31份就业指导课程,而相当多的大学只有1~2门就业指导课程。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中,只有2门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课程数量众多,因此就业课程的数量相对较少。相反,其他机构可能由于资源和关注少而没有设置应有的就业指导课程。
  2.2 教学管理部门一元化
  所在学院的教师与就业融合不高,围绕各专业背景的就业课程指导极其稀缺。就业指导课程的统筹权基本在就业中心。就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和各学院的辅导员担任任课教师。由于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坐班特点,他们日常的咨询和行政工作较多,系统专业的培训几乎没有,因此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对于这个群体来说是勉为其难。
  2.3 教学方式一元化
  研究发现:实践环节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比重低于课堂讲座,没有实践情况模拟培训、专业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单调和以教师为中心往往使学生感到厌倦,造成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同时,高校的教学内容往往只是表面肤浅的,比如如何筹划自身职业、如何淬炼职业素质,而针对如何面试、面试的相关礼仪和其他实操方面的教育等很少,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原动力和热情。
  2.4 社会资源不合理利用
  企业和院校的高度合作才能推动产教融合模式的成功。但是,在目前的办学格局中,本科院校缺乏产学结合的主动性,与社会企业的融合较少。本科院校的教科书已经过时,学习难度低,企业没有与学校进行融合研究的动力。产学结合的发展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人员培训质量的提高。
  3  就业指导课程优化建议
  3.1 提高和丰富就业指导类课程
  产教融合改革,就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因此应该特别注意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要求。针对就业指导课,高校不仅要为普通大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课程,而且还要为有提升需求的大学生提供更高、更好的课程。另一方面,有必要把基本指导作为内涵,专业和创业教育作为外延的教学体系,然后再去寻找其他的资源来完善这个体系。
  3.2 提升系部的融入度
  作为各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提供者,各系部是就业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从课程的供应部门开始,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部分授课权归上级管理部门,该部分主要是衔接企业需求与就业课程的实际内容。学生的专业相关的就业指导则来自专业教师基于专业的帮助。
  3.3 构建就业指导全域衔接体系
  优化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学校应积极联系企业界,把就业指导的服务建成社会体系。首先,就业课程的修订要紧紧依据市场需求。高校建立适合校情的就业数据库,从而能够设计出特色且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聘用企业专家或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同时,我们的政府也要做好自己的服务。例如:各高校的专业调整需要行政办法来指导,社会转型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之匹配。政府还可以从制度层面建立就业指导的全域化。例如,制定相应的补优政策为那些提供就业基地的企业。法律法规的出台既可以增强全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可以规范高校与企业实际操作。大学、市场和政府之间紧密联系,促成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全域化,深层次地提炼就业指导的核心结构和配置资源。
  4  结语
  当前热门的高校发展模式之一就是产教融合。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发展和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始终是科技的提升。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依然是培养合格人才。高校和企业必须厘清思想,统一思想,建立长效机制来维护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新经济革命需要应用型人才能够积极适应,高校要加快这种结合的步伐,把新思想引向传统产业,推动其变革,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智勇,杜佳静.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程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6):91-96.
  [2] 林明惠.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以福建省部分高校为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1):41-44.
  [3] 祝军,陈慧洁,王乐.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优化设置研究[J].北京教育,2017(11):70-73.
  基金项目:2017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名师工作室(辅导员)项目《“新冀航”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工作室》(项目编号:szzgjhl-2-2017-20)。
   作者简介:刘罡(1982,12—),男,汉族,安徽铜陵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24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