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龙舟运动对女大学生身体成份影响之实验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40名大一女大学生进行16周龙舟运动干预,发现龙舟运动可以可以降低大学生脂肪率,减少脂肪含量,提高肌肉含量,提高基础代谢率(P<0.05)。虽然非脂肪组织量和BMI无变化(P>0.01),但其构成物质发生变化。建议高校积极开展龙舟课程,发挥龙舟运动的积极作用,全面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同时,完善龙舟课程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龙舟运动  女大学生  身体成份
  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与其身体素质具有高度相关。特别是其体脂含量等指数是衡量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高校积极采用体育课程等手段对女大学生进行影响,以期减少其体脂含量,提高其肌肉量,以此促进其身体素质。龙舟运动已经进行高校,成为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目前高校龙舟课程对女大学生体脂进行干预的实验性研究在国内比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龙舟课程教学实验,对女大学生进行体脂干预,希望通过龙舟课程教学减少脂肪含量,为女大学生身体健康提供方法援助,也为广大学者提供研究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上海海洋大学大一年级40名公共体育课程龙舟班级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身体健康,无代谢及心、肺疾病史。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设计
  通过16周的龙舟教学实验,测量40名女大学生实验前后的身体成份指标进行对照。
  1.2.2 实验干预方法
  实验组进行16周的龙舟运动干预,每周1次课龙舟教学和2次龙舟课外锻炼,练习内容为20人龙舟500米直道划行练习,6组;实验对象日常的校园学习、生活与其他大学生相同。
  用佳明心率带监控运动强度,练习强度为最大强度60%~75%。
  1.2.3 测试工具及测试指标
  采用体成分分析仪InBody770对40名女大学生身体成份指标进行测量。指标如下:体脂率(fat%)、体脂量(fat mass)、非脂肪组织量ffm(fat-free mass)肌肉含量、 BMI、基础代谢率(BMR)
  1.2.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平均数士标准差(±SD)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0.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单样本配对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极显著性水平为P<0.01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由表1可知,女大学生的脂肪含量从实验前的16.36±5.30千克减少到14.84±4.15千克,实验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脂肪率从实验前的29.13%降低到23.20%,实验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非脂肪组织从实验前的38.68±3.40千克降低至38.51±3.33千克,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1;肌肉含量从实验前的36.47±3.11千克增加到37.25±2.78千克,实验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BMI从实验前20.97±2.76减少到20.69±2.44,实验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基础代谢率从实验前的5184.25±486.03千焦增加到5391.75±381.10千焦,实验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 分析与讨论
  女大学生的体脂对其身体素质具有较大的影响[1],体脂含量低的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好于肥胖女大学生。从研究结果来看,每周3次的龙舟运動,能降低脂肪含量,降低体脂率。力量素质是最重要的身体素质[2],力量素质取决于肌肉含量。龙舟运动提高了女大学生肌肉含量,对其力量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非脂肪组织脂质蓄积可导致细胞功能障碍或凋亡、坏死,与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发生相关[3]。从实验结果来看,非脂肪组织质量虽然没有变化,但脂肪量的减少和肌肉的增加却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基础代谢率和BMI指数上,从实验结果看,基础代谢率从实验前的5184.25±486.03千焦增加到5391.75±381.10千焦。基础代谢率高的,肌肉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对于消耗热量减少脂肪具有重要意义[4]。BMI作为肥胖程度的指标[5],虽然实验前后没有较大变化,但从脂肪率和肌肉量来看,龙舟实验取得了身体质量的改变。
  3  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龙舟运动可以可以降低大学生脂肪率,减少脂肪含量,提高肌肉含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抑制肥胖。对促进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3.2 建议
  积极开展龙舟课程,发挥龙舟运动的积极作用,全面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同时,高校应该从课程、社团、运动队等多种形式开展龙舟运动,营造校园文化,并完善龙舟课程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卉,张崇林,胡达道,等.女大学生体脂率与身体素质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40(1):106-9.
  [2] 王婕,陈乐琴.不同基础代谢率下能量代谢的指标分析; proceedings of the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F,2014[C].
  [3] 晏春根.非脂肪组织脂质毒性及其机制[J].实用医学杂志,2005(19):115-116.
  [4] 廖添芝,陈玉凤,汤赛兆,杨才.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的比较研究[J].运动,2017(11):40-41.
  [5] 舒星宇,周建芳.女大学生体质指数与饮食和锻炼行为调查[J].中国校医,2008,22(6):631-632+6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35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