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智慧校园标准的艺术类网络课程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案例逐渐增多,高校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网络教学平台、慕课、在线课程等形式不断地出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形式更新颖、教学方式更丰富。而艺术类高校的课程大多都是以美术与设计、音乐与表演等需要多媒介呈现的形式,所以开展符合当前智慧校园标准的艺术类网络课程的建设与传播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将着重对艺术类网络课程的建设方式和原则,及创新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智慧校园;艺术类高校;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0-0131-02
  1智慧校园标准对网络课程建设的推进作用
  对照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智慧校园建设意见的通知中,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里对于课程资源方面,提出了“按照资源建设标准,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现品牌与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等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的要求,并计划“推动高校优质资源通过省级以上智慧教育云平台共享。积极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国际合作与共享。”这不仅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也是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全面贯彻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最好表现,也是提升高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要求和机遇。
  从长远角度来看,建设符合智慧校园标准的高校网络课程,不仅可以实现课堂知识在教师传播和学生接受方面的便捷化、智能化,也符合智慧校园标准中建设更高品质教学环境和水平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基于自身专业的科目和教学资源,建设符合自身需要的课程资源库,实现学校教学资源数字化的途径。在建设的过程中,艺术类高校方面可以借此机会汇总本校在相关学科方面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將优质艺术教学资源数字化,和线下的课堂教学实现互补,同时发现需要增强的部分;教师则可以借助网络课程的制作,归纳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更方便;学生则可以有更多的在线教学资源可以选择,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总的来说,艺术类高校需要建设的网络课程平台,不仅是一个教学服务支撑系统,重点是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习方式,对于展现艺术学科建设水平,体现学校综合实力,提高自身国内外的影响力等方面都有着关键的作用。且在需要时可以能够即时用上,满足在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的基本要求,内容符合当下教学大纲等,对于建设和维护的要求不可谓不高。
  2在建设过程中的建设方式和原则
  2.1在建设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
  依照智慧校园建设要求,要坚持以服务在校师生为导向,在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的同时,也要借此机会提高艺术类高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建立教师利用网络建课的意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感兴趣的课可选、有感兴趣的课可学;艺术类高校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现品牌与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等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可以提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合理为艺术类网络课程编排教学安排,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采用多种数字化技术,结合视听、录播、直播、在线交流、安排班级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不仅可以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在课后根据教学平台内置的统计模块查看自己在本学期所有课程的班级统计、课程统计、课程报告等教学数据,主要涉及课堂活跃度,学生签到情况、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情况、考核评价等,可以为教师对班级的教学数据、课程的教学运行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提供依据。
  2.2在建设方式上坚持融合创新
  在智慧校园建设要求中,需要以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各项业务深度融合为目标,达到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和科研模式、管理服务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倡多尝试建设资源管理、在线学习、网络实训等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等符合当下网络环境试验要求的平台。这要求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科研和教学需要建立相关平台,以相对较为合理的开发技术和较为方便的后期维护,打造可以辅助高校教学,同时利用率高的软硬件相结合的科研平台。这类平台在满足于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进行相关技术的实践的同时,还可以配合建立一个动态的在线学习活动数据跟踪系统,掌握学生的登录时间、学习次数、上传讨论等统计数据,嘲建设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平台,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与学过程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实现个性化教与学。方便教师在课后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发现的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内容重点分布安排中有所参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中存在的学生在课后学习问题辅导上无法及时与教师取得良好沟通途径的缺陷。
  2.3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开放共享
  在智慧校园的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艺术类高校不仅仅局限于自我的课程录制,也应当积极与主流网络教育公司合作,引入更成熟的网课建设平台,同时通过接入国家、省、市等部署的教育云平台、寻求与其他艺术类高校的课程共享合作等方式,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实现与自身已有资源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也要积极寻求推动高校优质资源通过省级以上智慧教育云平台共享,积极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国际合作与共享,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现品牌与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等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艺术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担负起更多传承知识传播的使命。
  2.4在建设规划中坚持安全优先
  按照省教育网信办要求,智慧校园建设要与网络安全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在建设规划中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要向高校及各部门、学院主要领导和网管员灌输网络安全责任的思想,督促要求相关使用单位签订网络安全责任书,明确应当承担的网络安全职责。要求网络平台的建设必须落实后期的维保资金和专门负责人,必须以纳入学校网站群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为前提,杜绝“双非”系统。同时对已有的自建系统需督促使用单位定期进行升级和维护,避免后期因缺乏维护而沦为“僵尸”系统或“信息孤岛”,如没有外网开放的须通过VPN登录使用。   同时要求在建设开放资源平台的同时积极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为网络安全建设设立年度专项资金。具体操作中应当以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网络安全環境为目的,开展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备案及测评工作,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体系及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和应急响应机制,避免出现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
  3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融合创新
  融合创新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包括通过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为师生提供基础网络应用、教学科研应用、教育管理应用和校园服务应用等方面内容。
  3.1优化高校教育管理应用
  首先高校应当加强校内各部门、学院所需的网络应用的建设与管理,纳入建设计划的平台要统一归口校信息管理部门进行协助建设或管理,为师生学习生活和校园管理提供网络基础服务,努力建设涵盖办公自动化、教务、科研、学工、人事、财务、后勤等多方面校内主要业务一站式管理的综合服务平台,对校内已建的平台要积极纳入网站群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登录的方式进行管理,做到打破“信息孤岛”。同时综合利用物联网、地理信息定位等智能感知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施校园智慧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校内各主要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为师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信息化的服务。
  3.2继续拓展多终端展示的艺术类网络课程建设方式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及教育机构的网络课程都是基于Web页面和对应的APP相结合的形式,虽然已经被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但对于一些对手机和电脑软件操作并不熟悉的教师来说,在初期选择下载各种客户端,教学过程中如何建课,如何直播,如何在线考查等方面都面临重重难题。况且艺术类课程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反而增加了他们的上课难度。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各高校在线上教学方面都准备得如火如荼之时,教育部则明确表示“特别不提倡、不鼓励、不希望、不建议各高校在疫情期间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制作直播课与虚拟仿真的实验教学资源”,为各高校及教师们“减负”。而现在手机微信客户端适用范围较广,大多数用户能够熟练运用,有较好的受众基础,高校在建设网络课程方面也可以适当尝试基于微信小程序进行开发。且基于微信小程序建设的网络课程可以利用微信平台本身具有的方便传播的优势,可以随时随地、即时反馈、个性化推送,整合互联网与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所有这些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对此进行深人研究。更符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互联网+教育”的建设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38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