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水生生物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于2018年5月和9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进行了底栖动物及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此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4属、浮游动物14种、底栖动物11种、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8种;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均较低。
  关键词    采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
  中图分类号    X8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5-021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为了掌握新建铁路(成贵线)乐山至贵阳段工程兴建施工及营运对保护区河道部分水生生物的影响,根据《新建铁路成贵线乐山至贵阳段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生态补偿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在新建铁路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2014—2020年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部分河道进行水生生物监测,及时掌握保护区部分水生生物的变动情况,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5月、9月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水域进行部分水生生物采樣、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设置
  根据新建铁路(成贵线)乐山至贵阳段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生态补偿项目实施方案,共设采样点8个,采样点在保护区缓冲区选取6个,分别为扎西河一号桥(1号点:东经105°03′355″、北纬27°50′546″)、扎西河二号桥(2号点:东经105°03′475″、北纬27°49′575″)、扎西河三号桥(3号点:东经105°03′625″、北纬27°48′595″)、院子河(4号点:东经105°03′725″、北纬27°45′304″)、罗甸河(5号点:东经105°01′824″、北纬27°40′861″)、赵家河(8号点:东经105°09′956″、北纬27°27′759″),保护区核心区2个,分别为香坝河(6号点:105°04′002″东经、北纬27°41′954″)、斑鸠景桥上游(7号点:东经105°13′244″、北纬27°45′210″)。
  1.2    采样方法
  1.2.1    浮游植物。定性样品用25#生物网在水深0.5~1.0 m处缓慢拖曳采集后转入样品瓶。样品用水样体积的1.0%~1.5%的鲁哥氏液固定,带回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进行分类鉴定,鉴定依据为《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中国淡水生物图谱》。
  定量采样用1 000 mL采水器采集水下0.5 m和1 m水样按等体积混合后计数。所采集的定量水样带回室内,摇匀后倒入1 000 mL沉淀器中,经2 h后,将沉淀器轻轻旋转,再静置24 h,充分沉淀后,用虹吸管慢慢吸取上清液留下含沉淀物的水样20~25 mL,用吸出的少量上清液冲洗沉淀器2~3次,一并放入样品瓶中,定容到30 mL。计数时摇匀样品后迅速吸出0.1 mL,置于0.1 mL计数框内,盖上盖玻片后计数[1-2]。
  水样中浮游植物的数量计算:
  N=C3/FsFn×V/v×Pn
  式中,N为1 L水样中浮游植物的数量;C3为计算框面积,Fs为视野面积,Fn为每片计数过的视野数,V为1 L水样经浓缩后的体积,v为计数框容积,Pn为计数所得的个数。
  1.2.2    浮游动物。轮虫定性用25#(64 μm)浮游生物网拖取,定量样品采水1 L,现场加入5%甲醛溶液固定、保存,带回实验室静置沉淀,浓缩至30 mL,在显微镜下计数。大型浮游动物定性用13#(113 μm)浮游动物网拖取[3],定量样品用5 L采水器从表层水到底部采25~50 L,用25#网过滤浓缩,当场加入5%福尔马林固定。定性样品在实验室用显微镜和解剖镜进行种类鉴定,分类鉴定依据主要为《中国淡水生物图谱》《中国淡水轮虫志》《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
  定量样品在解剖镜下用1 mL计数框计数。单位体积浮游动物的数量计算:
  N=vn/VC
  式中,N为1 L水样中浮游动物的数量;V为采样体积;v为样品浓缩后的体积;C为计数样品体积;n为计数所得的个体数。
  1.2.3    底栖动物。对螺类、蚌类等大型底栖动物,采用底拖网采集;水生昆虫、水栖寡毛类和小型软体动物,采用改良彼得森采泥器采集。定性样品采用手抄网在岸边及浅水区采集[4-5]。
  彼得森采泥器采得的泥样,先倒入12目/cm的铜丝分样筛中,然后将筛底放在水中轻轻摇荡,洗去样品中的污泥,最后将筛中的渣滓倒入塑料袋中,并放入标签,将袋口缚紧带回实验室分检。检选出的底栖动物分别固定分装在样瓶中,样品鉴定依据韩茂森等著《中国淡水生物图谱》。   1.2.4    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沿岸浅水区(水深<1 m)用小铲或徒手直接采集一定面积范围内的植株。每个采样点采集2个平行样品。采集的样品除去污泥等杂质,装入样品袋内。挺水植物直接用手采集;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用水草采集耙采集[6];漂浮植物直接用手或带柄手抄网采集。分类鉴定依据王辰等著《中国湿地植物图鉴》《中国淡水生物图谱》《中国湿地植物图鉴》。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类分析
  2.1.1    浮游植物。经过2018年2次采样调查,共检测出浮游植物5门24属,分别为平裂藻(Merismopedia)、颤藻(Os-cillatoria)、席藻(Phormidium)、柬丝藻(Aphanizomenon)、角甲藻(Ceratium)、裸甲藻(Gymnodinium)、黄丝藻(Tribonema)、直链藻(Melosira)、脆杆藻(Fragilaria)、针杆藻(Synedra)、平板藻(Tabellaria)、桥弯藻(Cymbella)、异极藻(Gomphonem)、布纹藻(Cyrosigma)、舟形藻(Navicula)、菱形藻(Ninschia)、双壁藻(Diploneis)、短缝藻(Eunotia)、新月藻(Closterium)、盘星藻(Pediastrum)、微孢藻(Microspora)、丝藻(Ulothrix)、毛枝藻(Stigeoclonium)和水绵(S.cummunis)。其中,蓝藻门4属,占16.7%,常见种类为柬丝藻(Aphanizomenon);绿藻门6属,占25%,优势种群为丝藻(Ulothrix)、微胞藻(Microspora)和水绵(S.cummunis);硅藻门11属,占45.8%,优势种类为直链硅藻(Melosira)和舟形藻(Navicula);甲藻门2属,占8.3%;黄藻门1属,占4.2%。
  2.1.2    浮游动物。2018年浮游动物共检出14种。分别为辐射变形虫(Amoeba proteus)、瓶沙壳虫(Diffugia urceolata)、片口沙壳虫(Diffugia lobostoma)、草履虫(parameeium caudatum)、綠急游虫(Strombidium uiride)、单环栉毛虫(Didinium balhi-anii)、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ealyciflorus)、长刺异尾轮虫(Trichoerca elongata)、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短尾秀体蚤(Diaphanos-oma brachyurum)、方形尖额蚤(Alona quadrangulari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无节幼体(nauplius)。其中,原生动物门6种、轮虫类4种、枝角类2种、桡足类2种。广泛的原生动物主要是瓶沙壳虫(Diffugia urceolata),分布较广泛的轮虫主要是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ealyciflorus),分布较广泛的枝角类主要是短尾秀体蚤(Diaphanosoma bra-chyurum)。
  2.1.3    底栖动物。2018年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11种,分别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萝卜螺(Radix sp.)、园扁螺(Hippeutis sp.)、摇蚊幼虫(Tendipes sp.)、蜉蝣(Ephemera sp.)、四节蜉(Cloeon sp.)、扁蜉(Ecdyrus sp.)、石蚕(Phyganea sp.)、石蝇(Perlodes sp.)和石蛭(Herpob-dellidae sp.)。其中,软体动物门检出4种,占36.4%;节肢动物门检出6种,占54.5%;环节动物门检出1种,占9.1%。
  调查区域地处长江中上游,河道狭窄,河水泥沙含量高,河床多为砾石和沙组成,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存。本次调查3号点,由于采样点离扎西镇的生活区较近,发现较多摇蚊幼虫(Tendipes sp.),在5号点及8号点也发现了较多的摇蚊幼虫(Tendipes sp.)和蜉蝣(Ephemera sp.)。
  2.1.4    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调查发现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8种,分别为: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牛毛毡(Eleocharis yokoscensis)、车前草(Plantago asiatica)、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眼子菜(Potamogoton distinctus)、蓖齿眼子菜(P.pectinatus)、小叶狸藻(Utricularia gibba)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其中,挺水植物4种,占50%;沉水植物4种,占50%。调查区域地处长江中上游,河道狭窄,消落区常常不稳定;河床多为砾石和沙组成,很少有稳定的底泥,不利于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生存。加上目前铁路工程处于施工期,采样点河道两侧都在修筑硬质护坡,对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生存有一定影响。2018年5月调查发现,1号点、3号点、4号点有少量的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在6号点有少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外,其他采样点有零星分布的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
  2.2    生物量分析
  2.2.1    浮游植物。5月,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各个采样点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平均密度为9 152.4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0.041 1 mg/L。位于缓冲区的1号点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低,为0.012 5 mg/L;位于缓冲区的7号点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为0.069 2 mg/L。9月,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平均密度为11 834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0.028 4 mg/L。位于缓冲区3号点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低,为0.010 5 mg/L;位于缓冲区5号点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为0.055 3 mg/L。   2.2.2    浮游動物。5月,从采样点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上看,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采样点的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平均密度为123.25个/L,平均生物量为0.233 1 mg/L。位于缓冲区的2号点浮游动物生物量最低,为0.000 5 mg/L;位于缓冲区的6号点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为0.466 4 mg/L。9月,从各个采样点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上看,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采样点的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平均密度为113.1个/L,平均生物量为0.226 2 mg/L。位于缓冲区的2号点浮游动物生物量最低,为0.001 0 mg/L;位于缓冲区的7号点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为0.536 4 mg/L。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来看,此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4属、浮游动物14种、底栖动物11种、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8种,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均较低。对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及试验区的河道尽量实行雨污分流,以减轻生活、生产污水对保护区水生生物的影响。二是铁路工程因施工期施工影响到的保护区河道,应尽量以恢复土著植被及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为主,以修筑硬质护坡为辅,减少洪水对河道冲刷,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生境。三是在保护区内有条件的河道内人工恢复土著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以沉水植物为主,不仅有利于恢复浮游生物的生境,而且对保护区鱼类“三场一通道”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    参考文献
  [1] 赵萌,王秀琳,秦秀英,等.密云水库水生生物调查[J].中国水产科学,2001(1):53-58.
  [2] 林久明,张晋芳.乌江洪家渡电站水库水生生物调查和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1994(6):1-6.
  [3] 刘锦霞,张平卿.宁夏沙湖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调查与分析[J].新疆环境保护,2000(2):105-106.
  [4] 刘扬,刘景泰.碧流河水生生物调查及水质评价[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7(6):33-34.
  [5] 曹宇廷.渭河水生生物调查与评估[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8(8):1-5.
  [6] 程英,宋扬.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水生生物调查与评价[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0(2):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93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