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教育专业说课案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了全面的认识,除了文化课的学习外,对人文学科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更容易提高孩子的文化道德修养。音乐新课标中提到“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因此,中小学的音乐课教学也成为了培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关键词 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 聆听音乐 分析作品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5.06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 als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learning of cultural courses, they also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Humanities, which is easier to improve children's cultur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In the new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 it is mentioned that "music course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humanities,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implement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Therefore, music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course to train students.
  Keywords The Second Bathed in Moonlight; teaching goal; listening to the music; analysis works
  中小學音乐教师除了常规教学外,说课比赛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其中重要一项。近几年来,高校学生需要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在面试环节中,考生要准备说课进行面试。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不再是只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必修课,说课训练也被列为必修课程。说课,一方面检验教师的人文素养;检验教师能否在音乐教学中,根据年龄段不同的学生进行匹配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检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的操作和运用能力。因此,说课是体现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依据课程标准对欣赏课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1 说教材
  1.1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鈞的代表作,原曲为二胡独奏曲。由音乐学家杨荫浏、曹安和录于1950年9月。首次播出是在天津广播电台,播出后在南方风靡流传,后传入北京,接着在全国流传起来,旋律流畅委婉,起伏跌宕。整首作品由两小节引子开始,随后接入六个乐段,属于形象单一的变奏曲式。作曲家将多种弓法和五个把位配合演奏,使音乐表现出压抑悲怆的情绪,同时也在音乐中体现出作曲家不屈的性格和饱尝辛酸的感受。 教材中所显示的是该曲的主题乐段。
  1.2 地位和作用
  《二泉映月》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7年级下册。该曲堪称中国民间音乐之精华并享誉全世界。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欣赏这首作品,对于启发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二胡及弦乐合奏的演奏风格特点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十分有益的。
  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简单的分析乐曲的结构,体会各乐句的情绪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通过欣赏《二泉映月》,体会乐曲的凄凉、悲伤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握光阴努力学习。
  1.4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对《二泉映月》悲凉、哀伤情绪的把握。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主体乐段三个乐句的分析。
  2 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在实习的时候发现,他们不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思维活跃,想象力极其丰富,针对这一特点,如何激发学生欣赏乐曲的兴趣,是能否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
  3 说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和抵触,为了不影响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并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交融并用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所以在导入环节中,运用讲故事描述的导入方法,在叙述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过程中会从PPT上给学生呈示出相关图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进行双重感官刺激,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赏析乐曲环节此阶段的学生对乐曲的情绪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将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并把欣赏课教学方法中的直接欣赏法、引导欣赏法、讨论欣赏法作为这一环节的重要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再比如拓展环节,运用试听欣赏法、参与体验激励法,让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乐曲模唱,增强学生的音乐感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4 教学过程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将从四个方面重点阐述教学过程:故事讲述,激发兴趣;聆听音乐,分析作品;实践拓展,提高能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4.1 故事讲述,激发兴趣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后,无限感慨,流着眼泪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像这样的作品应该跪着听……”
  首先,给学生呈示出本节课涉及的主要乐器——二胡。然后向学生讲解二胡演奏的风格特点。进而引出我国民间二胡演奏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及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
  首先以叙述的形式向学生讲述瞎子阿炳凄惨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二泉映月》的由来,并在PPT上呈示出相关的图片,如:华彦钧的照片;他的故居;华彦钧的雕像;《二泉映月》乐谱的雕像等。
  此环节用时5分钟左右。设计目的在于:采用故事讲述的课堂导入方法,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及乐曲的影响力有了初步的了解,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乐曲的欣赏兴趣。
  4.2 聆听音乐,分析作品
  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1)聆听《二泉映月》;(2)看谱例并分析作品;(3)相关知识讲解。
  首先让学生聆听《二泉映月》的主题乐段,并让学生在欣赏完后用一句话来表述自己的感受。
  分析作品:
  在乐曲的开头有一个短小的引子“”它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呢?让我们从音乐中感受一下。这里将呈示出许多卡片,每个卡片上都有不同的词,让学生选出他认为适合的词来表现音乐的情绪。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答案。这句旋律好像一声凄楚的长叹,将人们引入一种悲凉、哀伤的意境中。
  接下来进入乐曲的第一乐段,第一段既是全曲的基础也是主旋律,由三个乐句组成。
  首先播放第一个乐句,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此乐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让学生从挑选出他们认为合适的词,来表现对作品的理解。经过学生讨论并回答后,再给出讲解。
  这一句旋律宁静而平稳,好像是沉思,又好像在低声倾诉。
  接下来学生聆听第二乐句,并让学生在听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听后让学生挑出合适的词,表达自己的感受。经过学生回答,教师再给出讲解。
  这一乐句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变得昂扬起来,留露出无限的感慨之情。
  最后让学生聆听第三乐句。
  让学生再次选出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经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答案。
  这一乐句多在高音去流动。旋律显得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在第一乐段中,音乐情绪由平静、深沉转为激动、昂扬。他深刻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饱尝人间辛酸后悲凉哀伤的情绪。
  欣赏完第一乐段后,让学生结合谱例中的乐句,找出两个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过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答案,乐句二是在乐句一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旋律而得来的,这样的变化称为变奏,由此引出变奏曲式的含义。通常我们可以用A 代表主题乐段,A1 A2 A3……来表示变奏乐段。二泉映月全曲共经历了五次变奏,分别用A1、A2、A3、A4、A5表示。
  第一次变奏,是主题乐段的扩展,在扩展中加以变化。
  在第二变奏中作曲家将第一主题扩展成两个乐句,第二乐段是全曲的第一次高潮。
  第三次变奏,乐曲开始收拢平转,情绪回落,这是为接下来的高潮部分做铺垫。
  第四次变奏中第二主题旋律在高音区稳住后突兀下沉,形成全曲高潮,将阿炳内心的激愤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五次变奏,是综合性、总结性的终止。以全曲最低音开始作为尾声,虽然是抗争主题旋律的再一次出现,但从情绪上却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末尾在询问的音调中结束全曲,仿佛作曲家仍在默默的倾诉着、倾诉着……
  在全曲分析结束后,呈示曲式结构图(引子+A+A1+A2+A3+A4+A5),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并加深记忆。
  相关知识讲解:
  引导学生从谱例中发现一种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鱼咬尾。
  它类似于为学创作中“顶真”的修辞方法,例如李白的诗《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从诗中可以看出第一句结尾的“白云”就是下一句的开始。在民间音乐中也有这样的创作手法。(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28页)
  从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是下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这就好像大鱼咬住了小鱼的尾巴,使它们紧紧连在一起,这样的创作手法叫做鱼咬尾。
  这种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在全曲中出现了18次,有一种周而复始、彼此紧连、柔和一体。剪不断理还乱的不禁思绪。
  在分析完整首作品后,讓学生再次进入作品去聆听这首如泣如诉的作品,感受作曲家的情绪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此环节用时28分钟左右。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运用欣赏法——体验,使学生感受作品、模唱旋律,在听、想、看的过程中,轻松、愉悦的掌握这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本节课教学难点。
  4.3 实践拓展  提高能力
  让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有表情的哼唱出作品中的主题旋律,并根据每个小组的表演效果,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欣赏一首二胡曲《赛马》,并让学生讨论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二胡演奏风格多样的了解。
  此环节用时10分钟左右。设计目的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速记能力和对音乐的赏析能力。这也正符合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逐步培养和谐、高效的音乐课堂的基本理念。
  4.4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在他人面前有感情的讲述《二泉映月》的背景及情感表达;(2)利用网络资源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
  此环节用时2分钟左右。通过布置作业,培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这正体现了课标中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的特点。
  5 板书设计
  (PPT呈示)
  板书是教师教学的微型教案,是学生学习的导游图。因此,板书力求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 教师参考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7年级下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05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