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实践为导向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虞萍

  摘 要 现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缺乏层次化和体系化、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生涯成长需求和客观需要。以实践为导向重新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 以实践为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16
  Abstract The current curriculum design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is lack of hierarchy and systematization, emphasizing theory and ignoring practice, which cannot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students' career growth and objective needs. It is imperative to re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based on practic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ourse; practice-oriented
  2007 年12 月,教育部颁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倡高校在校内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此后国内各大高校开始陆续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公共必修课加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对于唤醒大学生的生涯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进行自我认知、科学规划未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实际效果而言,普遍存在着课程吸引力不足、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究其原因,课程本身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够成熟和完善、缺乏层次化和体系化、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生涯成长需求和客观需要。因此,从实际出发重新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1 推行生涯实践,谋求“知行合一”——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教学改革
  2010年9月,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开始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共开设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主要利用和新锦成合作的职业发展教育平台和线下专题辅导来完成理论授课,第二学期主要指导学生完成职业规划书,最后综合学习考勤和职业规划书评定课程成绩。可以说,这种课程模式是在职业规划意识十分缺乏、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情況下的应急之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凸显的科学化、全程化的生涯指导的需要。2016年开始,苏州大学文正学院逐步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旨在让生涯指导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为学生的生涯成长提供全程化、科学化的服务体系。
  (1)积极贯彻全程化指导的理念,将课程覆盖至学生的整个在校期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将原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拆分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各1个学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一年级上学期完成,主要借助职业发展教育平台来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则覆盖至大一至大三下学期,要求学生依次完成校园环境探索、自我探索、专业探索、职业探索、生涯决策和就业能力提升等六个部分的实践内容。在开课形式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摒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由招生就业处制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手册》来指引学生完成相应实践模块。在三年级下学期课程结束之后,针对毕业年级的学生再安排一些就业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形成全程化、科学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行生涯实践。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融合了管理学和心理学,具有很强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应用性学科。原有的教学模式中,偏重理论的灌输,实践方面很少涉及,导致学生对课程兴趣不足,实际效果不佳。对此,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课程拆分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各1个学分。在实践部分,明确要求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依次完成校园环境探索、自我探索、专业探索、职业探索、生涯决策和就业能力提升等实践活动,明确将生涯实践纳入课程考核,并将其提升到与理论并重的地位。在每一个实践模块,要求学生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手册》的要求积极进行生涯实践,并形成相应的成果。例如,在职业探索部分,要求学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并形成访谈报告。在就业能力提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撰写求职简历、参加与就业、创业或职业规划相关的讲座和校园招聘会。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知”,更在于指引学生“行”,并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考核。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拆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后,课程评价体系也由原来的结果考核模式转变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期末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和完成内容来进行成绩评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则更加旗帜鲜明的要求过程化考核,学生必须按要求依次完成校园环境探索、自我探索、专业探索、职业探索、生涯决策和就业能力提升等六个部分的生涯实践,且只有在每一部分内容都完成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总成绩的评定。只要其中某一部分没有完成并考核合格,则不能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总成绩评定。   2 以实践为导向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思考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重新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在原有的理论教学之外,有效结合学生需求,科学嵌入实践因素,建构全程化、体验式、科学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这样课程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能作为一个成熟的范本加以积极推广,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1)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必须坚持全程化指导的理念。所谓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也指生命、人生。生涯不是作为一个事件或选择的结果而发生的事情,它会“延续一定时间(Time extended)”。诺斯威尔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可见,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期待学生仅凭一至两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就做出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显然是不现实的。从高中进入大学,学生要依次经历生涯唤醒、行动、决策及实践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应只是一门仅仅开设一、两个学期“权宜课程”,而应是贯彻大学教育始终的“长效课程”。科学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必须坚持全程化指导的理念,将生涯指导与服务覆盖至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
  (2)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在具体构建“大学生職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时,需积极引入实践模块,并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指引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自觉转化为个人的生涯实践。因此,在原有的理论教学之外,各高校需要重点考虑如何适当嵌入实践模块,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生涯体验与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专门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通过制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手册》,指导学生依次进行校园环境探索、自我探索、专业探索、职业探索、生涯决策和就业能力提升等6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生涯探索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师资及相关配套尚不能完全到位,实践部分的内容目前主要由学生自行完成,缺乏专业教师针对性的指导,其效果尚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以实践为导向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仅要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实践模块,还需要有效利用校内外资源,给学生的生涯探索和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和配套。尤其对于校园外的职场探索和实践,仅凭高校一己之力显然难以实现,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紧密配合,即强大的社会实践支持系统。对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展校外资源,聘请校外专家、杰出校友和行业精英为兼职生涯导师。只有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紧密配合,学生才能有效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
  (3)科学构建层次化、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全程性、系统化、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学生的生涯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覆盖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期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不同阶段配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实现全程化、科学化的指导和服务。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高校需将原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按逻辑顺序重新梳理,并进一步加强实践课程的配置。学生入校伊始,高校应着眼于生涯启蒙,唤醒生涯意识;大二、大三是教育的重点,指导学生认知自我、探索环境、探索职业;大四则主要开展就业指导和实践,指导学生掌握制作简历的方法及求职面试的技巧。通过层层递进的生涯教育与指导,学生才会获得扎扎实实的生涯成长。
  (4)建立生涯成长档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及个人能力都会有差别。在以实践为导向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同时,还需要配套以细致、成熟的个别化指导方案。目前,有些高校尝试为学生建立生涯规划档案,但因师资匮乏、精力有限等原因,对学生的跟进和指导不够,仅停留在建立了初期档案,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疑惑未能及时跟踪记录,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涯成长档案。对此,建议高校从学生入校伊始,即借助网络平台为每个学生建立生涯成长档案,并进行实时追踪记录,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和指导时,教师可以随时查阅班级学生的生涯成长档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可以从成熟的生涯规划中筛选典型案例,不仅可以让其他同学参考和借鉴,还可以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钟曼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效性研究[J].学理论,2019.6.
  [2] 马小红.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14.9.
  [3] 梁晓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智库时代,201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45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