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钡 伍远岳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客观需求和必然结果,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赋能教学变革的关键着力点之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实践应用及其所形成的经验支撑,是构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扩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覆盖面、打造技术创新课堂、以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研究》课题项目,阐述如何让契合适配性、再生性、工具性特质的“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帮助教师群体提高工作实效性与便利性,帮助学生群体在学校教育中获取更大裨益,并将“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研发、应用与推广的过程转化为可借鉴的模式与经验,进而形成开发理念与原则,用其导向并辐射影响该分支领域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3-0187-02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提出要“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体系”。这些导向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实践应用及其所形成的经验支撑,是构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扩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覆盖面、打造技术型创新课堂、以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笔者关于《“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研究》课题项目也正是在此大环境下被提出并付诸实践的。

我们试图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研发制作契合适配性、再生性、工具性特质的“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从教学一线的实践应用中得到最直观的效能反馈,进而对这些数字资源做针对性的整改与完善。让所开发的“可循环使用性”教育教学软件、积件资源帮助教师群体提高工作实效性与便利性,帮助学生群体在学校教育中获取更大裨益,我们将把“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研发、应用与推广的过程转化为可借鉴的模式与经验,进而形成开发理念与原则,用其导向并辐射影响该分支领域的研究工作。以下,笔者就“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研究的些许心得与大家分享。

1 彰显特色开发,适配性、再生性、工具性构建“可循环使用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特点。经过长期实践研究,对于能积极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笔者认为还应该契合适配性、再生性、工具性这三大“可循环使用”特质。根据其特质又可分为基础诉求(适配性)和拓展提升(再生性、工具性)两个开发层级:前者侧重知识技能的模块化处理,以产出通配的图像、动画、音视频数字资源内容体现“可循环使用”;后者侧重技术制作实现,以产出支持二次开发的应用组件或具有应用辅助功能的工具软件类体现“可循环使用”。

适配性:让数字化教学资源具备同一课时(课型)或同一知识技能板块匹配的灵活性与适用度,打破“量体裁衣”的课件定制思路,以课时通配内容或知识板块的视角,定义适配需求数字资源的开发。

再生性:让数字化教学资源具备本体二次开发或内部组件循环调用的特性,以开放数据接口、组件共享等扩容方式满足單一数字资源的增量应用。

工具性:让数字化教学资源具备常规软件的基本特质,即应用辅助特性,以资源数据的动态生成或自定义生成替代定式呈现,使其实现工具类软件的主观可控功能。

2 明确目的开发,以目标为导向创设“可循环使用性”

2.1 持续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并搭建分享平台,丰富资源储备,巩固实据基础

着力自主研发可直接为一线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契合适配性、再生性、工具性特质的“可循环使用性”教育教学软件及积件资源,并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适用度与推广价值,同步构建并不断完善“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以“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为基调,不断研发产出能够提升教师工作效率和学生学习收益的教育教学软件、积件资源并落实服务一线,其具有资源产出与积累的意义。

2.2 将既有模式与经验形成体系化的理论建模,规正研发路线,提升辐射力度

总结并提炼“可循环使用性”教育教学软件及积件资源在各学科中渗透运用的相关技术、方法、策略、手段、实施步骤及效能反馈,形成值得借鉴的模式与经验累积,并建构对应的研发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推广辐射做出规范支撑。以“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为框架,总结梳理形成体系化的理论观点,进而指导研究工作的推广辐射,并在实践中对理论体系的指向性、合理性、可执行性做进一步论证修缮,其具有理论建模与规正的意义。

2.3 以设施建设与人本建设的配备需求为指向,发掘实践价值,加速发展节奏

弄清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软、硬件设施建设与人本建设的配备需求,深入挖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便捷性与实效性,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并落实服务一线的步伐。以“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为支撑,以本单位为试点环境,逐步构建“以信息应用为主导,以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配备为依托”的教育信息化综合体,其具有环境构建与发展的意义。

3 厘清思路开发,行动研究配合理论接地验证“可循环使用性”

3.1 问题明晰,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研究

明确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储备与应用是现今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同时认清当前信息技术领域和教育学领域的交集区间有待改善,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的深度融合程度不足,需要寻求新的融合切入口的事实。

3.2 规范导向,“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理论与原则研究

以“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各学科渗透运用对提升教育教学成效的促进性分析与效能反馈为依据,逐步搭建资源开发的理论规范和原则导向。

3.3 实践探寻,“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与路径研究

基于实践应用,梳理问题,突破瓶颈,摸索并制定“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路径,并因循此路径做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步完善试点环境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人本建设与开发路径的匹配需求,深入挖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便捷性与实效性。

3.4 模式建构,“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将实践应用过程转化为可借鉴的模式与经验,整理、提炼和汇总过程性资源并形成体系化的模式建构,在实践反馈中不断修缮,用其指导并辐射影响该分支领域的后继开发工作。

3.5 案例建设,“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案例研究

针对各学科的不同知识版块或通识内容,有指向性地开发制作具备适配性、再生性、工具性特质的“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付诸实践应用,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分享交流平台并进行区域性推广,以行动研究为主导、以实施验证为延展,让开发模式理论切实接地。

4 秉持理念开发,模块化“拆解重构”原则突显“可循环使用性”

模块化“拆解重构”原则是将开发的数字资源视为以碎片形式独立存在的微整体,可通过任意组合的形式呈现于课堂教学的各環节中。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不再是完整成套的课件,而是反映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支撑教学策略的数字资源聚合体。哪怕相同的课时内容,根据不同教师所规划的不同教学架构,各环节的展现形式与内容、时长权重、先后顺次、场景立场也各不相同,如果做一线式定制,就只能服务于因循固定设计流程完成教学的课堂,其配套数字资源也因其“完整性”而丧失“可循环使用”价值,显然这是狭隘、不开放的。

将“拆解重构”原则作为“可循环使用性”数字资源的开发理念秉持,是以更高视角宏观审视教学内容的需求,不再以单一教学设计为服务对象,而是化“整”为“零”地根据各知识技能进行单项开发并备选调用,将这些数字资源的机动使用性充分发挥,使其应用领域和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5 针对需求开发,案例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立足“可循环使用性”

教师厅[2014]3号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指出,要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师本立场)并转变学习方式(生本立场),“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应针对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应用综合素养的客观需求,以应用驱动为导向,以实践案例为铺垫,跳出内容单项传输的集体教学窠臼,依托多元化学习模式,整合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当下时兴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特性,将“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课程实例作为其开发模式推广的范式参照,以宽泛化信息技术手段(支持PC端与移动端跨平台应用)所构建的基于人机交互的情境教学为实践热区,完成从多媒体教学环境到混合学习环境乃至智慧学习环境的场域提升。

在多元互动教学内需的促进下,有代入感地去考量学习者的兴趣热点,有针对性地去引燃学习者的交互热情,让开发的“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诉求,并因循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波动而产生正向应激触发。用教学成效,校验应用实效,整理、提炼和汇总过程性资源并逐渐形成体系,并在普及推广中不断巩固臻善,使之更契合软、硬件设施建设、人本建设与教学环境的匹配需求。

6 思行并进开发,存在困惑与纵深思考检视“可循环使用性”

(1)“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基于已有硬件设备应用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应加大相关研究成果在一线教学的整合力度,进而检视其适配价值和工具价值。

(2)“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进度未达到理想状态,分享平台的资源储备虽已有一定规模,但仍显薄弱,后期将继续累积完善资源储备量并形成更大范围的辐射作用,进而检视其传播影响力和可推广价值。

(3)“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工作的进展程度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调试整改、基础库资源扩容等),对其普及推广工作产生一定的阻力,并连锁反应导致其收集整理工作出现进度缓慢的状态,后期将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进程,提升产出效率,进而检视开发模式的科学性和范式参照价值。

(4)受研究周期所限,当下开发的“可循环使用性”教育教学软件、课件、微课专题系列的教学适用范围仅限于少数学科,积件资源储备也多为通识型内容,在针对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应用普及率较为薄弱,后期将进一步拓展项目研究的开发进度和应用辐射力度,“以点成线,以线带面”,以“可循环使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撑的信息化整合学科教学课例为参照范式,争取吸引更多的使用者产生更丰富的、更契合各学科实践应用的范式资源。

7 结语

当下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产生变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需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教育变革提供了丰沃的环境与条件,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客观需求和必然结果,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赋能教学变革的关键着力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严冰.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3] 吴砥,杨浩,尉小荣.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2013-2014[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吴彦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6] 李玉顺.迈向智慧校园的学校信息化管理与实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通联编辑:代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1693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