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线上教学的主体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琦

摘 要:疫情下线上教学成为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线上教学得到快速发展,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线上教学存在仓促上阵、界定模糊、权责不分等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该文以主体性为切入点,分析线上教学建设与版权、教学与实施、使用与满足等方面的优劣势与创新之处,探讨线上教学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路径途径,促进线上教学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线上教学 主体性 媒介化 虚拟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Under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nline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sure the orderly progres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nline teaching has produced positive effects in enabling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online teaching has problems such as rush into battle, vague definitions, and irrelevance of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which require in-depth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Taking subjectiv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innovations of online t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copyright, teaching and implementation, use and satisfaction, and discusses mor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ways of online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higher quality development of online teaching.

Key Words: Online teaching; Subjectivity; Mediation; Virtuality

在信息技術、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尤其是疫情突发致使线下教学停顿,高校线上教学得以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席卷了每一所高校、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学管理系统”[1-2]。但高校线上教学存在建设主体、版权主体、教学主体、学习主体以及使用与满足等界定问题,各方权益易受侵占,影响线上教学良性循环发展和普及。

2020年疫情突发之下,全国上下教学活动几乎全部停滞,正常的教学秩序严重受阻。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诉求下,各级各类学校迅速推出基于网络的线上教学,高等学校也纷纷制订线上教学要求和措施,弥补线下教学停滞的学习空间,同时推动线上教学建设和发展。2021年部分地区再次出现疫情扩散的状况下,线上教学有条不紊地得以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的焦虑情绪,也满足了学生的未知需求。可以说,线上教学在特殊时期或特定情况下很好地弥补了线下教学的应急之需,且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线上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应该更加理性客观,分析研究线上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就客观事实来说,2020年的线上教学属于仓促上阵、应对不足,其表现的现象主要有僵硬移植线下教学、使用协议平台资源、教师线上教学熟练度不足等,效果存疑。同时,不管高校管理者、教师还是行业外人士普遍对线上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较为流行的观点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并无二致,无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还是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这也导致线上教学的实施与线下教学存在同质化倾向,引起普遍的误解。而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本质来看,两者之间差异较大,不能简单地认为用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线下教学移植网络平台即是线上教学。笔者试从主体性出发,探讨线上教学的建设与版权归属、教学与学习、使用与满足等方面的关系,分析研究线上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理性客观认识线上教学,促使线上教学良性循环发展。

1 建设与版权的主体性

教育技术或网络技术之于教学不是新事物,但两种技术在最初用于教学时却都有一番艰难的过程,在较长的建设与转变后才得以迅速发展。现如今,线上教学就是一个新生事物,与教育技术、网络技术最初的发展较为相似。从历史唯物论观点出发,任何事物都须经过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意味着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线上教学同样如此,必定要有建设、发展的过程,也只有经过建设、发展才会更加完善,产生良好的使用效果。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线上教学的建设主体性界定应该是绕不开、也必须讨论的课题。

普遍的观点认为,传统课堂教学亦即线下教学的建设中,任课教师是毫无疑问的、确定的建设主体。无论是高校、院系还是教师,都认为建设任教课程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是做好课程教学的前提之一,教师是理所当然的课程建设主体,这是多方的共识。正因为如此,传统教学中的各类建设,例如: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教学,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作业编制到教材编写,从教学方法改进到教学改革研究等,凡此种种,在很多人看来是任课教师的事务,甚至具有个人性质。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程建设得好与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是基于教师自身的考量和奉献。同时这清晰地表明线下教学的主体性是明确而具体的,任课教师是线下教学唯一的建设主体。由此不难发现,课程建设主体的确定性与课程建设质量、教学实施效果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乃至决定性影响。但是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不能全面地客观地显现出线下教学的主体性问题,因为这一观点忽略了课程最为重要的依存母体——高校。无论是线下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高校是各种教学活动的母体,没有了高校,课程、实验等各类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在传统教学时代,高校作为一个具体的机构或单位以及其所拥有教学楼等显性现象而隐匿了其课程、实验、实训等教学活动的主体属性,而隐匿于课程、实验等线下教学活动的高校主体身份往往不被重视,其主体性也未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故而导致课程建设主体的认识模糊、界定不清,其直接后果就是线下教学主体唯有任课教师,一定程度上影响线下教学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线上教学在发展初期面临着线下教学类似的现象和症结。从现象上来说,线上教学基本沿用了线下教学所有模式,是线下教学的网络直播方式,即从现实的物理空间——教室移植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在线课堂,从近距离的教学转变为更近距离的教学或更远距离的教学。部分线上教学通过在线视频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教师、学生在虚拟空间上更加靠近对方;而另有部分则关闭教师、学生双方的在线视频,看到的是演示文稿,听到的是教师授课声音,通过虚拟空间进一步扩大教师、学生之间的连线。但是如果线上教学仅仅是线下教学的翻版,那么主体性问题恐怕也不是棘手的难题。但随着线上教学的纵深发展,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教学活动的融合,产生深度的耦合作用,对教学各个环节形成了深刻的影响。首先必须面对的或者解决的难题是线上教学建设的主体问题。现今线上教学的运行模式主要分为校本模式、第三方模式及混合模式这3种类型。校本模式是高校自建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运行,该校教师讲授或录制的课程,这一运行模式的主体与线下教学相似,是高校和教师。第三方模式一般是由校外机构建设网络平台或网络资源型平台,高校购买版权后供本校教师使用,现今运用较为广泛的平台有爱课程、腾讯课堂、雨课堂等,此类运行模式涉及第三方机构、高校及其他高校、教师及其他高校教师,第三方机构多数为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性质创办如爱课程,可以此类运行模式呈现了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状态。混合模式则是校本模式和第三方模式的融合,高校、教师、第三方专注于线上教学的作用,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尽其能、各展所长。这3种模式中,校本模式与线下教学基本相似,投入的主体、建设的主体限定在高校内,权、责、利相对清晰。而第三方模式和混合模式中,线上教学平台由哪一方主体投入、建设和受益是纠缠不清的话题,例如:爱课程平台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且是教育部、财政部本科教学工程的资助项目,但该平台不负责内容建设、方法改革。因此,线上教学内容的建设、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改革仍然是由高校、教师负责,并且相对于线下教学更为复杂,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因此,从教师角度出来,是不愿意进行精力上、经费上更多的投入。从实际情况来看,第三方机构是一般具有营利性质,投入是其营利的理论根基。因而第三方机构必定承担线上教学的建设、使用的成本,并从线上教学资源的版权获取相应受益,实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促使线上教学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 教学与学习的主体性

线上教学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活动,与线下教学的差异性不大。但所谓线上教学具有先决限定,即网络在线的技术条件。无论是校本模式还是第三方模式、混合模式,线上教学的技术保障是线上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2020年新冠疫情背景下,全国居家隔离,时间长达两个月,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使得线上教学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从小学到中学到高校,全国上下群起响应,瞬间造成网络拥堵,致使起初的线上教学出现缓冲、中断等异常现象,线上教学尤其是效果受到各方特别是家长的质疑,“水课”之声不断。2021年疫情呈现散点式爆发,少数地区在停课情形下很好地开展了线上教学活动,主要是得益于疫情后线上教学技术研发、5G网络技术发展等因素。技术性实施一般是由第三方机构来承担,即使校本平台也多为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合同条款实施,投入、版权等归属高校。当然线上教学要“取得全方位的‘成功’,不仅要适应新的教学技术,更要转变观念、提升服务能力、掌握新的策略,或者说要为一个‘重新开始’做好各种准备”[3]。

线上教学的根本仍是教学与学习,即使网络平台、资源平台建设得再好,没有高品质的教学、高质量的学习,线上教学最终必然遭受抛弃。毋庸讳言,线上教学最初仅仅就是线下教学的替代品,就是线下教学的低级模仿。只是因为网络传播方式、视觉化图像与教学的结合产生的新颖性新奇性消解了线上教学的简单性原始性。随着线上教学不断升级,线上教学的内容及呈现方式必然要与高校学生这一接受主体相适应,要符合高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線上教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碎片化网络传播与传统教学时长的碰撞。通常网络传播是以时间短、内容精为特征,吸引接受迅速阅读、接受相关的信息。但教学活动是具有严密体系的科学知识传播,如果按照网络碎片化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割,必然会打破知识前后之间的勾连,不利于科学知识及教学内容的传播。因此线上教学必然要在碎片化的网络传播与教学内容的体系性之间建立新型平衡。这就有赖于任课教师不断探索,创造基于网络传播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次是视觉化传播与文字型教学内容的碰撞。高校教学内容虽然已经呈现图像、文字多元传播趋向,但文字传播仍是主要方式。而网络传播则是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综合传播,其中视频传播可以瞬间分散受众(大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在时间安排、内容格式、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意味着教师实施线上教学时应制作基于网络传播特性、适应大学生接受、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课件。事实上,多数教师仍以原有教学材料进行线上教学,并不乐意开展网络条件下的课程建设,因为既耗时耗力也没有投入和产出。

那么线上教学之于接受主体(大学生)而言具有他者性特征。线上教学时,教学内容以演示文稿(PPT)形式呈现于学生的电脑或手机屏幕,教师与学生也不处于同一空间,与学生缺乏有效互动沟通,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态、接收情况。对于教师而言,线上教学尤如隔着屏幕的独角戏或单口相声。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另一空间,没有约束机制,没有激励机制,在没有视频监控情形下学生极可能存在“脱缰”现象,线上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从学生主体性来看,线上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双重他者性,一是授课主体他者性,一是媒介方式他者性,也即意味着线上教学容易造成接受主体(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状态涣散。线上教师理应放弃线下教学的理念、经验和做法,运用网络思维重新架构线上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既要做线上教学资源的编剧与导演,也要做线上教学资源的设计员与制作员,在教师对学生的预先评估下制作出适合的线上教学资源,体现网络教学的教育理念、设计与教学方法转化,减弱他者性的消极作用。从大学生角度出发,作为接受主体首先是改变被动学习、树立学习主动的理念、态度和方法,专注于线上教学的授课。因为网络传播所具有的碎片化等特性,使线上教学接收与线下教学接收存在很大差异,直白地说就是线下教学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通过声音、眼神、动作等方式提醒学生。而线上教学时不在同一空间,既观察不到学生也掌控不了教学的真实状况。另外,学生需用网络思维对待线上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思维和眼光看待新生的线上教学。线上教学资源因技术手段实现与学生群体的多层次互动,并能形成即时教学评价,教育过程显现了新型的教育管理智慧,这已经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

3 使用与满足的主体性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卡茨提出的,他主张接受主体基于需求与动机接触媒介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从接受主体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出发,阐释接受主体使用媒介得到满足的行为,并按照受众使用媒介的需求,分为认知需求、情感需求、个人整合需求、社会整合需求和缓解压力需求五类。不管哪种类型的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突出接受主体,接受主体以媒介为中介,制约媒介传播全过程。对于线上教学来说,认知需求、个人整合需求深刻影响着接受主体。就本质上而言,线上教学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传播中的地位,在线上教学中“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将成为现实,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网络表现、传播和分享,并得充分的尊重和满足,体现出线上教学真正的主体性。但线上教学与其他网络传播不完全相同,即在线上教学时学生不可任意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侵扰其他学生的受教育权。

在认知层面上,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虚拟技术深刻改变着世界、改变着社会结构方式,对教学领域的革新更是巨大而长远的,例如:线上教学融合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特性和优势,改变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制作、传播等多个方面。对学生(接受主体)而言,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下的教学方式只需接受即可,实际上学生的认知接受程度对线上教学的实施与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从传统教学方式的接受主体成为注意力、需求发生融合作用的接受主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线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及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未弄懂的问题及时提出,或者其他参与形式获得使用线上教学特别是获取知识的满足感。因此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参与性是线上教学的鲜明特征。线上教学满足了学生特定时期、特定阶段尤其是疫情之下使用网络方式获得知识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需求。因为“网络不仅是人类一种新的信息交流的方式,而且是人类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适应受众的这种多元化的需求,网络媒介也从向受众单纯传播新闻信息转向到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4]。

从个人整合层面来看,在使用与满足情境中需求是一种心理特征,指明了动机的内容,为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形成了需求和期望的交互作用,带来某些特定的媒体消费行为。“个人整合需求强调个人的可信度、地位以及信任等需求”[5-6],期望获得影响力、优越感。居家在线健身课程作为当今健身行业的媒介新业态,在满足受众个人整合需求层面同样具备鲜明优势。线上教学以虚拟化和私人化突破了线下教学的固有模式,异步空间里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参与线上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展示了学生个性化言论及态度,引起学生参与线上教学、获取知识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感。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线上教学与新媒体等网络终端之间存在的差异,线上教学时学生并不能任意使用交互功能如发送弹幕等,一方面任意使用交互功能会打乱或打断线上教学,另一方面线上教学同样完成教学计划及任务。因此,从个人整合角度出发,学生要成为线上教学的主体,建立需求与满足的平衡,既发挥线上教学的网络化、媒介化、虚拟化等优势和特色,又要防止线上教学被打乱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许欢.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2]邬大光,李文.我国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对学生、教师、教务人员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7):1-30.

[3]崔清红. A教育培训机构O2O教学评价管理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4]严建援,乔艳芬,秦凡.产品创新社区不同级别顾客的价值共创行为研究——以MIUI社区为例[J].管理评论,2019,31(2):58-70.

[5]郭瑞. 中国高校智庫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6]李勇. 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使用偏好及满意度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2081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