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颠覆性创新生命周期下后发企业环境扫描框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洪民 李林遥 刘平 樊钱涛

  摘 要:颠覆性创新为后发企业实施赶超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窗口,环境扫描是实施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关键是实现环境扫描与颠覆性创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匹配和双向动态耦合。分析了后发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的困境,构建了基于颠覆性创新的环境扫描研究框架。把颠覆性创新生命周期分为起步期、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4个阶段,将技术、市场因素与颠覆性创新阶段性特征结合,分析了技术、市场双元视角下后发企业颠覆性创生命周期与环境扫描的双向动态演化内容。弥补了现有研究对颠覆性创新不同阶段探究后发企业环境扫描框架的空缺,揭示了后发企业技术与市场环境扫描对颠覆性创新决策的动态优化过程,为后发企业完善基于颠覆性创新的动态环境扫描体系,识别颠覆性创新机会窗口提供借鉴。
  关 键 词:颠覆性创新;环境扫描;生命周期;创新决策;动态耦合
  DOI:10.16315/j.stm.2022.05.003
  中图分类号: G 304
  文献标志码: A
  Enterprise environment scanning based on the life cycl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Dual perspectives of technology and market
  LIU Hong-min, LI Lin-yao, LIU Ping, FAN Qian-t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Disruptive innovation provides an important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latecomers to catch up and surpass. Environmental scanning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actor for implement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 key is to achieve the matching and two-way dynamic coupling betwee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and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life cycl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 predicament of latecomers in implement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analyze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based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The life cycl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itial stage, entry stage, growth stage, and maturity stage. By combining the technology market factor with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 two-way dynamic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and market environment scanning of latecomer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analyzed. The gap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the late emerging enterprise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has been filled. The dynamic optimization process of the technology and market environment scanning of latecomers for disruptive innovation decisions is revealed. The dynamic environment scanning framework of latecomers based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has been improve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identify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Keywords:disrup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life cycle; innovative decision; dynamic coupling
  收稿日期: 2022-07-20
  基金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2YJA63005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1NDJC106YB);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2021GH029)
  作者简介: 刘洪民(1972―),男,硕士生导师,博士,教授;
  李林遥(1998―),女,硕士研究生;
  刘 平(1996―),女,硕士研究生;

nlc202212191715



  樊钱涛(1971―),男,硕士生导师,博士,副教授.
   从经济学到跨学科的工程和技术,从基础理论到卓有成效的企业实践,颠覆性创新成为国内外战略和创新管理的研究热点。颠覆性创新是推动我国实现科技自主、赶超引领的重要引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颠覆性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颠覆性创新促进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形成,为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开拓了增长空间,为后发企业弯道超越提供了“机会窗口”,增强后发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推动后发企业更好嵌入全球价值链。相较于传统的渐进性创新在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方面屡屡“失灵”,颠覆性创新的实施不仅可以通过策略创新给企业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还能通过技术创新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后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口。
  后发企业资源匮乏,人才短缺,参与颠覆性创新活动还不够活跃,技术和市场扫描机制欠缺等问题仍然存在,“机会窗口”识别是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颠覆性创新的识别需要有别于渐进性创新的发现机制,而环境扫描作为企业战略规划和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发企业应对技术和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技术监控活动的特征和流程将直接影响后发企业的颠覆性技术识别能力。同时,相关研究指出技术信息和内部资源是后发企业技术、工艺和产品创新的基础,环境扫描增加了后发企业内部知识的积累,激发了后发企业的创新灵感,后发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内部资源、提高学习能力和动态能力来实现颠覆性创新。但目前对于后发企业环境扫描和颠覆性创新两者之间的动态协同演化问题研究较少。本文构建了颠覆性创新生命周期下后发企业环境扫描框架,基于技术与市场的双元视角,综合考虑颠覆性创新生命周期内后发企业环境扫描特征,研究颠覆性创新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和市场环境扫描的动态演化关系,以帮助后发企业识别颠覆性创新阶段“机会窗口”,弥补现实情境下企业环境扫描与创新活动相分离的问题,为后发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实践指导。
  1 文献综述
  环境扫描的概念最早由Aguilar提出,有关研究已逐步发展到图书情报、企业战略管理、技术管理3个学派。环境扫描通过搜集结构化数据,使用特定框架来扫描环境,是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一种特定程序。战略不确定性、市场流动性和环境复杂性都会促进环境扫描。环境扫描在企业战略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实现成长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年来环境扫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Yoo等认为增加任务环境的环境扫描将会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创造力和及时性。王萍等认为市场与技术环境扫描的结合能够产生“供需协同”机制,有利于提高产品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从而促进创新的实现。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搜寻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环境扫描范围越大,越能暴露在与现有活动不同的领域中,就越有利于技术识别以及创新发现。
  颠覆性创新概念最先由克里斯坦森提出。经典进化视角认为颠覆性创新是颠覆者通过容易获得的低成本创新,提供不如主流市场的产品或服务占领非主流市场,再通过不断优化产品或服务性能占领主流市场成功挑战在位企业的过程。颠覆性创新不仅能够打破行业中既定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通过重构市场结构和重新配置资源,使后发企业直接威胁在位企业,改变行业布局。颠覆性创新的扩散过程最初要小于持续性创新,在位企业受困于现有技术感知和大规模投入,习惯性维持现有地位。而后发企业规模小,路径依赖短,在组织和策略上更为灵活,也更有利于颠覆性创新战略的实施。周江华等认为众多中小企业可以在利基市场中通过商业模式与技术的协同成功实现破坏性创新。冯立杰等结合颠覆性创新的低端进入发展特征,认为后发企业可以通过颠覆性创新的M入期、追赶期和破坏期实现价值网络的变迁,从而颠覆和赶超在位企业。多数研究认为颠覆性创新为后发企业追赶提供了新的机会,更适合后发企业短时间内构建起核心竞争优势。但对于市场中处于弱势的后发企业如何识别和进入“机会窗口”还未展开细致讨论。
  市场需求和多变的外部环境是企业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提高对潜在价值的识别能力,才能将潜在市场转化为新机会,成功实现颠覆性创新。相比于渐进式创新,颠覆性创新需要更广泛,更具有柔性的信息搜寻模式。组织搜索是后发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后发企业通过对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机会识别,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实现颠覆性创新。Cousins等研究发现对供应商的集中环境扫描可以增加识别颠覆性创新机会以及应对颠覆性创新的能力。开展颠覆性创新首先需要构思创意或发现潜在新业务,而旧信息已经不足以驱动新创意的产生,因此企业需要进行新的环境扫描。刘洪民等将基于颠覆性创新的企业技术监控流程主要分为技术监控的识别预测、沟通协调、评估共享和反馈决策4个阶段,分析了创新型企业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技术监控流程。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学者们分别对颠覆性创新和环境扫描展开了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企业环境扫描对创新绩效、持续性创新的影响,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对颠覆性创新过程中后发企业如何构建系统的环境扫描框架尚不明确;二是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后发企业在颠覆性创新过程中对环境的动态识别及响应过程。后发企业经营不仅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还要面临资源和人才匮乏的相对弱势,难以从渐进式创新中获得核心竞争优势,颠覆性创新提供了新的竞争渠道,在此背景下后发企业获取信息的效力与处理信息的效率尤为重要。单纯采用静态单一的环境扫描策略无法满足对变化环境下把握颠覆性创新机遇的需求。本文基于颠覆性创新生命周期,构建后发企业环境扫描框架,从技术和市场双元视角对后发企业环境扫描的动态匹配关系进行研究,对VUCA时代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nlc202212191715



  2 后发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的困境
  后发企业最初资源贫乏,颠覆性创新的实施将面临技术匮乏和市场准入的双重困难。在技术上,相比于在位企业丰富的技术知识储备,后发企业欲进入市场时往往面临着技术壁垒,缺少相关的专业科学技术团队、知识,创意等,同时还需要应对高昂的研发成本以及生产低效率。颠覆性技术的潜在性、复杂性、动态性和集成性也会使后发企业实施创新决策时面临更高风险,最终后发企业还需要建立新的技术标准以巩固地位。在市场中,后发企业首先需要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需求,主要包括未被在位企业重视的低端市场以及未挖掘的新市场,若与颠覆性创新战略无法匹配将招致创新风险。后发企业市场规模不及在位企业,会面临在位企业挤兑和强有力的竞争。
  颠覆性创新不同于持续性创新,其技术发展路径通常不具有渐进性的特点,而是打破传统技术轨迹,催生新的组织形态。从相对性视角来看,颠覆性技术除了基于原始创新的新技术以及能够产生颠覆性结果的集成技术,也可以是打破技术原本发展轨迹的跨领域应用,例如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传统汽车制造商,也模糊了科技公司、能源公司之间的界限,因此后发企业在实施颠覆性创新战略时,扫描范围并非局限于单一行业,跨领域的扫描更容易挖掘潜在颠覆性机会。颠覆性创新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商业化的成功,在资源需求、应用领域和社会制约方面都需要得到支撑。环境扫描能够帮助企业拓展与颠覆性创新相关的资源和价值。但如果只进行被动式的环境扫描,将造成本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后发企业信息搜集不明确,不及时等问题,影响快速变化环境下的创新决策的及时调整。与此同时,如果后发企业从起始就进行过于集中的探索将会失去外部颠覆性机会,而整个过程都进行频率高、范围广、精度高的环境扫描模式将会造成扫描过于分散,消耗大量M织资源成为企业的负担,且难以持续。
  3 基于颠覆性创新的环境扫描研究框架构建
   颠覆性创新最终成功实现商业化必须将市场战略和创新管理相结合,技术演化、组织变革和环境变化是影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外部驱动因素。环境扫描的缺失会阻碍后发企业在颠覆性技术面前前进的步伐,失去跨越式发展的机会。环境扫描是连接组织内部与外部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异质性知识获取,连接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为企业的颠覆性创新战略提供信息和信息处理能力,整合资源从而促进创新活动。后发企业所采取的整体战略与环境扫描的模式、范围有关,环境扫描范围和扫描类型互相匹配,有利于后发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基于颠覆性创新的环境扫描一般应包括如下主要步骤或程序。
  3.1 环境扫描边界的确定
  颠覆性技术通过改变企业竞争的技术标准或绩效指标来改变竞争基础,凸显了技术竞争的边界以及边界如何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如果后发企业能够及时识别技术和市场边界的变化,就可以采取行动进行技术创新打造领先优势,将潜在市场转化为新的机会。多变的外部环境致使信息繁杂,在进行基于颠覆性创新的环境扫描时将外部环境分为任务环境和一般环境,任务环境提供技术、竞争对手和客户等重要信息,与企业战略决策密不可分。企业应结合战略决策调整,专注于扫描任务环境,创建系统化、网格化的环境扫描边界,提高环境扫描和情报获取效率,为企业颠覆性创新提供技术和市场的信息支持。
  3.2 技术、市场双元扫描的策略确定
  市场扫描策略方面,由于颠覆性创新起源于非主流市场,而行业的细分市场主要是基于生产不同产品所需的技术和销售不同产品的目标客户划分。企业对供应商、竞争者、客户的信息搜集构成了市场环境扫描的主要任务。现有的颠覆性创新模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创新模式,而是基于客户需求,产生于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中。通过市场环境扫描掌握未被挖掘的潜在市场动态,重点包括市场需求变化、市场成熟度、产业链重构速度等方面信息,制定市场划分、市场进入、市场扩张等阶段性颠覆性创新决策。技术扫描策略方面,企业对外部相似和非相似技术发展的扫描构成了企业的技术环境扫描。通过对现有技术、新技术以及跨领域技术信息的扫描,识别和挖掘潜在颠覆性技术。通过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前景匹配最终影响颠覆性创新决策。后发企业对颠覆性技术扫描的具体指标一般包括技术前沿性、技术成熟度、技术可行性、技术通用性、技术扩散度、技术接受率等。颠覆性创新的发展不仅仅是局限于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实现颠覆性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发展,后发企业才能成功颠覆在位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单一从技术或者市场视角识别颠覆性创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颠覆性创新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后发企业采取单一的环境扫描策略其效果也将十分有限,通过技术、市场双元扫描策略的实施和耦合,能够更全面的搜寻颠覆性创新的相关信息,减少信息盲区。
  3.3 扫描模式的动态调整和评估
  环境扫描并不局限于产品的开发前端,而是贯穿于整个创新过程并呈现出一种时变性和动态耦合关系。在颠覆性创新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内,环境扫描模式根据颠覆性创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调整,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够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颠覆性创新的高度动荡性使得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想要追求最佳时刻往往很难,但需要明确的是追求最佳“机会窗口”并不意味着准确节点的预测和寻找,在复杂的颠覆性创新过程中,企业更多的是不断尝试,对内外部信息进行扫描和评估,确定未来目标来动态调整创新战略,达到共同演进的关系,而不是忽略环境的动态性,陷入路径依赖的困境里。后发企业通过扫描、反馈、决策、再扫描的循环过程,不仅能够动态调整创新战略决策,同时也能在一次次调试中积累内部组织经验和资源,提升动态竞争能力。而资源的积累和重新配置能进一步提升环境扫描能力。通过对环境扫描信息的综合评估也能提高对外部颠覆性创新机会的识别能力。

nlc202212191715



  综上环境扫描的3个重要程序环节,构建基于颠覆性创新的企业环境扫描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4 颠覆性创新生命周期与技术和市场环境扫描的双向动态演化
   依据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的经典过程视角,借鉴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方法,参考Choo对环境扫描模式的划分,本文把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过程划分为起步期,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4个阶段,并从技术和市场双元视角探讨颠覆性创新生命周期过程中创新活动和环境扫描行为的双向动态演化关系。
  4.1 起步期
  起步期颠覆性创新活动主要围绕产生新创意展开,重点在于如何确定有价值的潜在颠覆性技术和市场。市场需求快速变化与技术发展的双重不确定性相互作用将会造成颠覆性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后发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扫描机制来寻找和筛选具有潜在价值的想法,培养识别潜在颠覆性创新微弱信号的能力。在起步期,环境扫描主要采取广泛化而非定向模式,企业不进行针对性聚焦而是积极介入一般环境,超越任务环境实施广泛扫描。该方式扫描的环境信息复杂多样,大量不同来源的信息被使用和筛选,来协助后发企业提高洞察力感知早期变化,增加识别外部机会的能力。
  后发企业技术资源不及在位企业,其颠覆性创新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不受在位企业重视的潜在消费群体,同时也可以规避与在位企业的正面竞争。因此在起步期更要侧重于思维突破的战略导向,跳出持续性创新的思维,感知颠覆性机会和创意孵化是本阶段的重点。颠覆性创新理论强调后发企业从低端市场或新细分市场逐步侵入主流市场,起步阶段环境扫描应侧重对低端市场以及新市场的扫描,扫描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市场预测报告以及外部多方交流等。为了识别潜在颠覆性市场,市场需求条件成为核心要素,扫描重点是市场变化带来的客户新的需求以及当前在位企业对于部分用户未能满足的隐性需求,包括新价值主张的市场、潜在盈利的细分市场等。潜在市场的扫描主要针对被“过度服务”的客户以及“非客户”―标准产品过度服务或者无法被M足需求的客户,或买不起市场上基于主流技术平台的标准产品的客户,以此确定重要客户群体。扫描企业所在行业以外市场的变化,不仅可以增加识别外部跨界竞争的机会,同时也能为企业自身的创新创意想法增加知识存储,挖掘潜在需求空间。
  在位企业受困于企业惰性和对高利润的追求,更关注主流消费者,在新的细分市场中缺乏对开发新技术和新客户的动力,后发企业就有机会产生颠覆性创新。起步期基于后发企业技术的环境扫描,主要根据客户可以吸收或者利用的性能对技术发展方向预期进行扫描和预测,挖掘能够将现有市场及客户预期转向新的性能维度,较现有主流市场技术次等的技术,包括对相关文献、研发专利等技术载体,创新人才、创新平台、研发资金等要素基础信息扫描。可以结合自身技术可获得性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达到快速发现潜在颠覆性技术,采用成熟技术重新组合或创新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轨道的跃迁,实现低成本的颠覆性特征要求。颠覆性技术可以是现有技术的融合,也可以是技术产品范式变革形成的新技术。扫描技术缺口可为技术获取决策提供支撑,当后发企业与在位企业技术缺口较大时,可以考虑二次创新或外部获取技术,而技术缺口较小时可采取自主研发的策略。在该阶段广泛跨领域的颠覆性创新环境扫描将有利于后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评估,也能降低无效创新的可能性,有利于避免后发企业掉进相似陷阱。
  在起步期的环境扫描过程中,后发企业应该一步步对信息的相关度、重要度、清晰度等指标进行衡量,不断积累新的信息和知识,确定扫描边界,通过环境扫描根据不同技术性能维度以及客户需求差异性的匹配寻找潜在的低端市场或新市场,寻找和孵化颠覆性创新创意,为颠覆性创新战略实施提供基础依据。
  4.2 进入期
  进入期后发企业需要验证有用的创意并且激活有用创意的机会窗口。一般来说,在颠覆性创新过程中激活“创意”的机会窗口难以识别,进入市场的关键在于颠覆性技术的形成以及在市场中能否形成新的可行的颠覆性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和市场成熟度不匹配将会导致后发企业前期投资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甚至创新失败,摩托罗拉公司研发的铱星系统的失败就是典型案例。此时环境扫描倾向于条件查看与条件搜索相结合的搜索式扫描。企业可以通过环境扫描绘制特定问题或发展的概况,使组织能够确定其主要特征并评估其潜在影响,消除不符合市场测试过程或者不必要的做法。该阶段企业环境扫描的重点主要聚焦于扫描市场与颠覆性技术的匹配程度,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并且在组织内部进行理性且系统的方式分析特征,对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可行性进行评估,寻求适合创意激活的“机会窗口”。
  市场方面,为了确定市场进入可行性,后发企业应该针对价值网络中监管者、供应商、竞争对手、合作企业以及客户等上下游进行环境扫描。企业可以通过对客户信息的收集,了解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和评价,把握低端消费水平和偏好,将客户对不同市场的认知和理解塑造成可颠覆的机会,构建新的价值理念。通过扫描竞争对手的价格、新产品、市场开拓情况,尽量在进入期避开与在位企业的正面冲突,并且做好与现有产品的长期对抗准备,动态调整从低端切入或新市场进入的颠覆性创新发展战略。在进入期后发企业关注竞争企业,保持自身低可见性能够为颠覆赢得更多的发展时间和机会。供应商和合作企业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即便是开拓新市场,后发企业也无法摆脱对现有资源的依赖,仍然要从供应商上游扫描可获取的新材料、新技术信息,对合作企业扫描可获取互补资产可得性信息,评估实施颠覆性创新后市场重构的可行性。市场中多方利益相关的复杂性会导致各种突发事件,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扫描边界,快速响应以及动态调整创新决策。
  技术方面,为了使颠覆性创新产品的顺利产出,整合企业的颠覆性技术研发与生产环节,需要对颠覆性技术进行评估筛选。技术环境扫描可帮助后发企业在技术环境中识别技术的发展特征。对于颠覆性技术而言,其主要特征在于技术的“颠覆性”,难以依照现有技术评价体系进行评估,主要通过对外部技术环境扫描搜集信息,例如技术领域内的最新研究、相关机构、领域内专家。结合市场开拓情况,后发企业需要从成本控制、客户需求、商业价值等多属性维度评估,依靠颠覆性技术测度方法识别技术发展特征,绘制潜在颠覆性技术的趋势和前景。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评估除了专业的颠覆性技术测度,同时应考虑市场的发展状况,验证颠覆性技术的成熟状态,成熟度较高的技术更便于获得,适合低端市场颠覆。而在新市场颠覆中,技术成熟度低则便于企业开发新技术轨道。后发企业可以根据技术成熟度筛选出能够产生“颠覆性”影响并支撑后续持续性创新的颠覆性技术,淘汰不具备发展前景的技术。当市场环境能与颠覆性技术成熟度相匹配,再进行创新决策寻找颠覆性创新时间维度上的“机会窗口”。

nlc202212191715



  4.3 成长期
  成长期后发企业统筹市场与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共创新的价值,同时也能朝着颠覆性创新发展的方向取得新的进展。颠覆性创新需要适当的时机来实现技术突袭和打破平衡的效果,后发企业侵入非主流市场面临进入壁垒,也会处于产品和需求的磨合优化的过程中。该阶段非主流市场重视非常规的性能组合,是考察颠覆性创新产品能否被非主流客户采纳的关键阶段。非主流市场的立足也给后发企业提供资本和将产品推向主流市场所需的技术机会,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和经验来提高其产品性能,以满足该领域主流客户的最低要求,为下一时期占据主流市场奠定基础。后发企业通过采取正式搜索的环境扫描模式,获取有关特定问题的详细信息,以便制定决策或行动方针。扫描活动充分利用企业的标准程序,结构性和目的性更强,主要对小规模市场范围内颠覆性创新产品面临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扫描,并动态调整颠覆性创新战略。
  客户在产品的改进和修改中具有中心作用。后发企业在进入非主流市场时,市场环境扫描通过对客户的使用反馈了解非主流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部分潜在客户对新进入市场的颠覆性创新产品产生新的信息反馈,通过对反馈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析对颠覆性创新决策进行调整,包括产品的定制或功能的调整等,再通过快速迭代帮助产品与市场需求的磨合。在此阶段,后发企业需要规避主流企业的封锁和攻击,积极扫描外部合作网络,搭建新的价值网络,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为占据主流市场做铺垫。
  产品进入市场后,颠覆性创新产品将会进行技术的快速迭代,而技术迭代不仅受到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后发企业创新战略的重要影响。技术环境扫描的重点在于对当前技术发展水平的监测,以快速动态调整创新战略为目的。掌握竞争对手创新速度的同时对新技术进行扫描,迅速积累新的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通过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学习评估和预测,不断调整创新战略,再通过创新战略指导技术迭代的整体进程,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速度,将符合主流用户需求偏好的技术利用到颠覆性产品的优化中,提高研发速度,加快自身技术迭代率以快速占领市场。 通过快速迭代更新和优化,与客户紧密互动,并逐步渗透到主流市场,形成一个环境扫描―反馈评估―创新决策调整―颠覆性产品优化―环境扫描的动态优化过程中。
  4.4 成熟期
  在非主流市场站稳脚跟后,成熟期内后发企业需要将关注重点从利基转向主流预期,并相应地调整创新策略。完成绝对颠覆的重要特征是产品能够满足主流产品客户的需求并被主流客户认可和使用,占领主流市场并最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颠覆在位企业。鉴于在位企业拥有的资源和技术通常比后发企业更强大,并且可以在颠覆过程中的任何时刻进行报复,速度成为该阶段成功的关键。快速赢得市场能够使现有企业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成功的后发企业。环境扫描模式趋于正式搜索的扫描模式与广泛非定向模式结合。采取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较为集中的任务型环境下的扫描和应对外部新一轮颠覆的准备。成熟期更多的是依靠对颠覆性产品优化,选择匹配的商业模式来满足主流客户的需求,实现对在位企业的迅速赶超。在这种扫描模式下,后发企业任务环境明确,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标准化扫描程序获取信息,快速高效的通过组织学习获得知识完成υ谖黄笠档牡吒病M时为了防止被颠覆应保持广泛非定向扫描,并寻找新的颠覆突破点。
  成熟期后发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主流属性会通过技术或相关流程的不断改进而逐渐完善,直到吸引主流客户赢得主流市场的份额。因此,颠覆性创新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流客户的需求属性上是否得到了提升。主流客户在市场中可以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其采用潜在颠覆性产品以后通过向其他客户发出可信性信息,颠覆性产品占领主流市场完成颠覆。市场环境扫描通过连续结构化扫描,快速且有针对性的掌握主流客户的需求,扫描主流客户偏好的商业模式,以此来确定技术改进的方向,达到优化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在应用领域当中也需要扫描用户对产品的采纳程度,主流客户是否愿意接受新的性能和技术标准。颠覆性创新企业最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时难免会遇到制度壁垒,例如政府规制,资源制约等,获取有关社会支持或制约环境、应用领域环境、资源需求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也极为重要。在成功颠覆在位企业以后,环境扫描应当重视对二次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其他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监控,以积极应对现有商业模式的衰退和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
  技术环境扫描的重点在于针对主流市场需求的相关技术环境收集信息。当新技术在性能的首要维度上超越主导技术的性能时,就会发生技术颠覆。技术环境扫描包括技术创新空间、技术获取难度、扩散程度等主要维度。颠覆性技术需要不断迭代优化,以提高颠覆性创新的大众认可度,也可以构建新的技术性能标准,引导主流客户的需求变化。通过技术环境扫描识别可以运用到颠覆性产品中满足主流客户需求并且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同时对现有技术进行监测,依托自身的竞争优势改变市场地位,构筑新的市场和技术壁垒,避免竞争对手的新一轮颠覆超越。通过对技术和业务模式的扫描和改进,产生具有普遍吸引力的产品和业务模式,主流产品的客户将会被广泛认可和使用,达到颠覆在位企业的目的。
  4.5 环境扫描整合式流程框架
  综上分析,在整个颠覆性创新生命周期中,技术的跃迁与市场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技术和市场环境扫描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耦合的关系,在每一阶段环境扫描策略动态调整为颠覆性创新决策提供信息基础。与此同时,后发企业通过外部环境扫描获取信息,识别机会威胁,也能够通过内部的吸收能力吸取经验,增加知识储备,通过对资源的重新配置,颠覆性创新决策的优化,最终实现颠覆性创新。基于颠覆性创新生命周期的后发企业环境扫描流程整合式框架,如图2所示。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后发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面临技术匮乏和市场准入的双重困境,需要合适的环境扫描模式和扫描策略的支撑。本文构建了基于颠覆性创新的环境扫描框架,主要包括环境扫描边界的确定、技术、市场双元扫描的策略确定和扫描模式的动态调整和评估3个环节。将颠覆性创新划分为起步期、进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分别探讨了各阶段后发企业技术和市场环境扫描的双向动态演化。在起步期,后发企业主要通过广泛非定向的环境扫描来甄别新细分市场或利基市场机遇,孵化颠覆性创新创意的产生;在进入期,后发企业有条件的扫描颠覆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市场可行性,通过相互匹配来激活创意的“机会窗口”;在成长期,后发企业产品开始进入非主流市场,需要通过正式结构化的环境扫描来获得细分市场用户、当前竞争对手状态的反馈,及时调整战略导向以及更换符合需求的产品;在成熟期,后发企业通过正式结构化的环境扫描来帮助企业快速掌握主流市场和技术发展需求,同时保持开放的广泛非定向环境扫描来识别新一轮的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帮助企业快速占领主流市场完成颠覆。

nlc202212191715



  5.2 启示
  第一,对于后发企业来说,首先,应提高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扫描能力,做到及时掌握战略环境变化的风向。通过对消费者多层次需求的挖掘提高对细分市场的洞察能力,积极开拓潜在市场的需求,在自身资源和技术条件不及在位企业的情况下找到自身核心竞争力所在。其次,后发企业在颠覆性创新过程中应当依据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及时动态调整环境扫描策略,以便在既要避免信息过载,又要最大程度减少信息盲点的条件下合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及时对创新决策做出修正。
  第二,对于政府决策者来说,要进一步优化支持颠覆性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提升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积极性。通过税收工具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加大对后发企业创新资源的扶持。重视科技人才培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通过政府购买等形式引导后发企业对具有颠覆性创新前景的市场进行前瞻性部署,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
  企业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扫描是企业识别颠覆性创新“机会窗口”驱动创新实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能在后期的创新过程中帮助企业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减少威胁。颠覆性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实施颠覆性创新的企业可能面临高度异质、波动的市场环境和管理成本的限制,出于控制成本和颠覆性创新的需求,采取结合不同的环境扫描模式为企业提供新的信息以及战略支撑成为迫切需要。VUCA时代,后发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大,加大环境扫描力度,保持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新时代中国后发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后发企业从认识到实践层面都面临诸多问题,对颠覆性创新视域下环境扫描体系的研究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CHRISTENSEN C M,MCDONALD R,ALTMAN E J,et al.Disruptive innovation:An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8,55(7):1043.
  [2]刘洪民,蒋芸菁,吕海萍.基于颠覆性创新的创新型企业技术监控:流程特征及框架结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5):133.
  LIU H M,JIANG Y J,LV H P.Technological monitoring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based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framework structure[J].Information studies Theory & Application,2021,44(5):133.
  [3]CHRISTENSEN C M.The ongoing process of building a theory of disrup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39.
  [4]枢盛,陈劲,杨佳琪.基于模块化与价值网络的颠覆性创新跃迁路径:吉利汽车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4):1.
  ZHANG S S,CHEN J,YANG J Q.Disruptive innovation transition path based on modularity and value network:A case study of Geely Automobile[J].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21,38(4):1.
  [5]CHRISTENSEN C M.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Bost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2016:1.
  [6]沈涛.环境扫描研究回顾与整合框架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J].情报学报,2020,39(12):1305.
  SHEN T.Review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Framework:Exploration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2020,39(12):1305.
  [7]张延平,冉佳森.创业企业如何通过双元能力实现颠覆性创新:基于有米科技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1):117.
  ZHANG Y P,RAN J S.How do start-ups achie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rough dual capabilities: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Youmi Technology[J].China Soft Science,2019(1):117.
  [8]尚甜甜,缪小明,刘瀚龙,等.资源约束下颠覆性创新过程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1(1):35.
  SHANG T T,MIU X M,LIU H L,et al.Research on the process mechanism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under resource constraints[J].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21(1):35.

nlc202212191715



  [9]AGUILAR F J.Scann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M].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67:1.
  [10]李东红,陈昱蓉,周平录.破解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跨界网络治理路径:基于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4):130.
  LI D H,CHEN L R,ZHOU P L.Cracking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rossover network governance path:Based on Baidu Apollo autopilot open platform case study[J].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2021,37(4):130.
  [11]OLAMADE O O,OYEBISI T,EGBETOKUN A A,et al.Environmental scanning strategy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southwestern Nigeria[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1,23(4):367.
  [12]王琳.企I经理人的信息查寻行为:环境扫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4):35.
  WANG L.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corporate managers: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04(4):35.
  [13]JOGARATNAM G,KEVIN K F W.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scanning behavior:An assessment of top-level hotel execu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Administration,2009,10(1):44.
  [14]CZARNIAWSKA B.Complex organizations still complex[J].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10(2):137.
  [15]简兆权,毛蕴诗.环境扫描在战略转换中的作用分析[J].科研管理,2003(5):84.
  JIAN T Q,MAO Y S.Analysis on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in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03(5):84.
  [16]李宁娟,高山行,舒成利.环境扫描对双元创新非线性影响机理的探讨: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8,30(4):45.
  LI N J,GAO S X,SHU C L.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nonlinear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on binary innovation: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trategic flexi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view,2018,30(4):45.
  [17]YOO S J,SAWYERR O.The search for broa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uccess in technology-based SME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14,22(1):27.
  [18]王萍,支凤稳,沈涛.竞争情报扫描、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3):50.
  WANG P,ZHI F W,SHEN T.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canning,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firm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lligence,2015,34(3):50.
  [19]李宁娟,高山行.环境扫描对探索式创新和新产品绩效影响的研究:被调节的中介效应[J].管理学报,2017,14(2):213.
  LI N J,GAO S X.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o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Moderated mediating effects[J].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7,14(2):213.
  [20]邬爱其,方仙成.国外创新搜寻模式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4):67.
  WU A Q,FANG X C.Review of research on innovation search model abroad[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2012,33(4):67.

nlc202212191715



  [21]CHRISTENSEN C M,RAYNOR M,MCDONALD R.What is disruptive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5,93(12):44.
  [22]RUAN Y,HANG C C,WANG Y M.Government’s role in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emergence:The case of the electric bike in China[J].Technovation,2014,34(12):785.
  [23]曹阳春,张光宇,欧春尧,等.颠覆性创新的技术演进特征分析:基于锂离子电池案例[J].中国科技论坛,2022(2):68.
  CAO Y C,ZHANG G Y,OU C Y,et al.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Based on the case of lithium-ion battery[J].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22(2):68.
  [24]RAMANI S V,MUKHERJEE V.Can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serve the poor (bop) and create reputational (CSR) value?Indian case studies[J].Technovation,2014,34(5):295.
  [25]ANSARI S S,GARUD R,KUMARASWAMY A.The disruptor’s dilemma:TiVo and the US television ecosyste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9):1829.
  [26]刘云,桂秉修,马志云,等.国家重大工程背景下的颠覆性创新模式探究[J].科学学研究,2019,37(10):1864.
  LIU Y,GUI B X,MA Z Y,et al.Research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major project[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19,37(10):1864.
  [27]SCHMIDT G M,DRUEHL C T.When is a disruptive innovation disruptiv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8,25(4):347.
  [28]仝自强,李鹏翔,陶建强.后发企业如何从颠覆性技术中获取价值?[J].科学学研究,2019,37(6):1053.
  TONG Z Q,LI P X,TAO J Q.How can latecomers capture value from disruptive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9,37(6):1053.
  [29]周江华,仝允桓,李纪珍.基于金字塔底层(BoP)市场的破坏性创新:针对山寨手机行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2(2):112.
  ZHOU J H,TONG Y H,LI J Z.Disrup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bottom of the pyramid (BoP) market:A case study of shanzhai mobile phone industry[J].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2012(2):112.
  [30]冯立杰,杜靖宇,王金凤,等.颠覆式创新视角下后发企业价值网络演变路径[J].科学学研究,2019,37(1):175.
  FENG L J,DU J Y,WANG J F,et al.Evolution path of latecomer's value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19,37(1):175.
  [31]枢盛,陈继祥.颠覆性创新演进、机理及路径选择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5):39.
  ZHANG S S,CHEN J X.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mechanism and path selection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2013(5):39.
  [32]杨蕙馨,张金艳.颠覆性技术应用何以创造价值优势: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J].经济管理,2019(3):21.
  YANG H X,ZHANG J Y.How disruptiv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reates value advantag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Business Management Journal,2019(3):21.
  [33]NAGY D,SCHUESSLER J,DUBINSKY A.Defining and identify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6,57:119.

nlc202212191715



  [34]陈思睿,杨桂菊,王彤.后发企业的颠覆性创新机理模型:基于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9,12(4):365.
  CHEN S R,YANG G J,WANG T.Mechanism model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latecomers: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of Xiaomi [J].Journal of Management Case Studies,2019,12(4):365.
  [35]COUSINS P D,LAWSON B,PETERSEN K J,et al.Breakthrough scanning,supplier knowledge exchange,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6):930.
  [36]O’REILLY C,BINNS A J M.The three stag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Idea generation,incubation,and scaling[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9,61(3):49.
  [37]陆亚东,孙金云.中国企业成长战略新视角:复合基础观的概念、内涵与方法[J].管理世界,2013(10):106.
  LU Y D,SUN J Y.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growth strategy of Chinese enterprises:The concept,connotation and method of compound foundation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2013(10):106.
  [38]苏鹏,苏成,潘云涛.基于历史案例的颠覆性技术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9(8):1.
  SU P,SU C,PAN Y T.Analysis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historical cases[J].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19(8):1.
  [39]姜黎辉,张朋柱,彭诗金.企业技术环境扫描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20(1):74.
  JIANG L H,ZHANG P Z,PEN S J.Research on scanning mode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environment[J].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ical economy,2006,20(1):74.
  [40]田红云,刘石兰,梅强.颠覆性创新困境的深层原因及其超越[J].软科学,2012,26(5):15.
  TIAN H Y,LIU S L,MEI Q.The deep caus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dilemma and its transcendence[J].Journal of Soft Science,2012,26(5):15.
  [41]SLATER S F,MOHR J J.Successful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sights based on strategy typ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1):26.
  [42]欧春尧,刘贻新,戴海闻,等.人工智能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J].软科学,2021,35(4):55.
  OU C Y,LIU Y X,DAI H W,et al.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ction path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terprises[J].Journal of Soft Science,2021,35(4):55.
  [43]李E,欧光军,刘舒林.高技术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识别与提升探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1,42(1):20.
  LI Z,OU G J,LIU S L.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high-tech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J].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21,42(1):20.
  [44]BEN-MENAHEM S M,KWEE Z,VOLBERDA H W,et al.Strategic renewal over time:The enabling role of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in align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rates of change[J].Long Range Planning ,2013,46(3):216.

nlc202212191715



  [45]SAWYERR O O,EBRAHIMI B P,THIBODEAUX M S.Executive environment scanning,information source utiliz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The case for Nigeria[J].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Studies,2000,9(1):95.
  [46]UZUNCA B.A competence-based view of industry evolution:The impact of submarket convergence on incumbent-entrant dynamic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8,61(2):738.
  [47]CHOO C W.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intelligent organization:The art of scanning the environment.3rd ed[M].Medford NJ:information Today,Inc.,2001:1.
  [48]陈卉,斯晓夫,刘婉.破坏性创新:理论,实践与中国情境[J].系统管理学报,2019,28(6):1021.
  CHEN H,SI X F,LIU W.Disruptive innovation:Theory,practice,and the Chinese context[J].Journal of Systems & Management,2019,28(6):1021.
  [49]黄鲁成,成雨,吴菲菲,等.关于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的探索[J].科学学研究,2015,33(5):654.
  HUANG L C,CHENG Y,WU F F,et al.Exploration of a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disruptive technologies[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15,33(5):654.
  [辑:厉艳飞]

nlc2022121917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4351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