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接本土特色产业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封春年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适应性”不强的问题,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精准对接本土玉林牛巴特色产业所急需的线上融媒体推广师和线下平面设计师这两个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开展课程改革,探索实践“双矩阵”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与模块化设计,形成由“职业综合素质类课程、岗位核心类课程、职业拓展类课程”三位一体并融合“岗课证赛”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质”与人才的“培优”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中职;课程体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32-0125-03
  1 概述
  2020年教育部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作计划中明确指出,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应当紧密依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来带动职业教育就业质量的整体提升,实现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大会围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内容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提到,在所有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是教育,也是经济,更是民生[1]。从职业教育内部来说,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建设实施好 “双高计划”、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等重大改革项目,助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2]。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本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职业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服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专业构建,只有向本地社会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有效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育普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缺口巨大,而学校培养的人才却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这一矛盾导致了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严峻。
  现有的研究主要针对校企合作的较多,但是从地方特色产业出发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较少,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存在部分课程内容不能精准地对接工作岗位标准,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对本土特色产业的针对性以及与行业前沿脱节等问题,与玉林本土特色产业的社会需求不相符。
  因此,开展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产业,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十分必要。
  2 对接本土特色产业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解决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无法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
  按照以前的单一性学科人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之中的竞争优势也必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社会更多的是需要既有专业技能,又能适应交叉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为此要想推动经济的稳健发展,就要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通过跨界融合的学科整合,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3]。
  部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没有充分考虑以下四方面需求:企业需求、就业需求、教学需求、学生需求;出现了无法精准对接工作岗位标准,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对本土特色产业的针对性,与行业前沿脱节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4]。
  针对以上问题,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玉林一职)多方协同调研走访,促使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对接玉林牛巴这一本土特色产业,精准定位线上融媒体推广师和线下平面设计师两个工作岗位及毕业生职业成长路径;经校企专家研究,制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实施跨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工作岗位能力相关知识,真正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5]。
  2.2 突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设计模式,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计算机应用专业因为自身专业课程体系与实际的社会生产相脱节,导致很多课程教学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导致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计算机应用人才就业缺口相对较大,且难以适应高压的创新工作需求[6]。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探索新的课程设计模式,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如融入工作岗位职业标准,采用“岗位能力和对应课程支撑矩阵”和“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支撑矩阵”两个矩阵,通过这种“双矩阵”的设计方法来构建课程体系,打造体现职业任务和岗位流程的“项目导向、课岗一体”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与模块化设计。
  3 对接本土特色产业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
  在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时,重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进行构建,如表1所示。
  3.1 构建“三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围绕产业需求侧与供给侧全要素融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由“职业综合素质类课程、岗位核心类课程、职业拓展类课程”三位一体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对应三层次递进(基础知识、岗位核心能力、个性发展能力)提供三个发展路径(就业、创业、升学)、校企双元实施。
  1) 职业综合素质类课程:主要由思政、德育类、体育类、劳动美育类、创新创业通识类、信息技术及综合素质选修课组成,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品格,为后续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岗位核心类课程:基于职业能力分析表,以职业能力成长为导向,校企共同梳理专业对接各岗位核心能力及素质要求,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和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形成专业岗位核心类课程模块,为学习者胜任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nlc202301131112



  3)职业拓展类课程:基于多岗迁移能力,打造利于学习者多岗就业、横向拓展的跨专业课程模块;基于升学深造,设置升学技能培训课程包;基于创业环境,打造有利于学习者创业实践的“专创融合”课程模块;形成职业拓展及个性发展类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纵向发展及横向跨界迁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工作岗位能力相关知识,真正意义地将教学中的事件任务要求充分展现出来。
  3.2 精准对接玉林牛巴特色产业中的线上融媒体推广师和线下平面设计师的两个工作岗位
  依托地方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设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实现要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精准对接相关产业工作岗位,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断地增进学生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地方经济的稳健发展。针对本土玉林牛巴特色产业所急需的线上融媒体推广师和线下平面设计师这两个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开展课程改革,通过组织企业走访和专业论证,与具有地方特色的玉林牛巴企业对接合作,紧密依托“玉林牛巴”特色产业优势,做强做大玉林牛巴产业。
  玉林一职在与玉林牛大叔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实施的教学工作过程中,结合线上融媒体推广师和线下平面设计师这两个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实施跨界整合的学科整合教学。从师傅带徒弟、课程+岗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等重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逐步制订了教学的相关改革方案,同时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课程体系标准,加快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创新。此外,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实践要求,通过构建专项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解决了专业交叉、师资分散等多种问题。
  3.3 融入职业标准,探索实践“双矩阵”方法,形成以工作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标准
  “双矩阵”的概念:是指采用“岗位能力和对应课程支撑矩阵”和“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支撑矩阵”两个矩阵。“课程与岗位能力支撑矩阵”构建职业能力成长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支撑矩阵”构建课程内容,创新了课程体系及课程设计方法。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坚持既有利于学生就业,又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坚持课程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上与本土特色产业――玉林牛巴产业的职业岗位进行有效对接融合。
  面对本土特色产业所需的线上融媒体推广师和线下平面设计师两个工作岗位,通过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进行分解细化为多项工作任务,用专业术语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工具、方法、要求等描述出来,进行归纳整理、提炼编码,最终形成职业能力分析表。
  依据提炼出的职业能力分析表,绘制出“岗位能力和对应课程支撑矩阵”和“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支撑矩阵”两个矩阵,以培养工作岗位能力为根本,充分融入教学策略及达成性评价方法等内容,重组教学内容,创设适应个性化学习的不同等级梯次的教学项目,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辅助式教学,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编制出一整套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标准,形成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色内涵,实现教学质量的“提质”与人才的“培优”目标,进而对接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对其他专业的建设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3.4 以“岗课证赛”融合为导向进行课程的多元考核评价
  “岗课证赛”是四元评价主体,其中“岗”的评价以企业为主,自我评价为辅,综合学生所在实习小组的整体意见和实习指导老师的意见,客观全面地对岗位实习进行评价。“课”的评价主要以学校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后的评价为考量。“证”的评价来自行业从业门槛需要获取的证书,目前主流是1+X证书,以学生实际获得行业的证书与认可为标准,对学生获取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关的从业证书和荣誉证书给予评价。“赛”的评价主要是以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广西中小学电脑制作机器人竞赛以及计算机相关行业类比赛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岗课证赛”融合的多元评价,以“课”的静态评价为主, “岗、证、赛”作为某一时间段的动态评价为辅。评价的重点还是要落实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上,比如在“岗、课”上,而结果性评价则侧重于“证、赛”的最终结果,评价最终要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岗课证赛”融合的多元考核评价需要企业的共同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学校方、企业指导教师等,尤其是关于实践教学标准与培养目标的耦合度、实践教学标准与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的匹配度、实践教学过程等指标的考核,企业的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7]。
  4 对接本土特色产业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研究成果
  4.1 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
  每所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技能比赛,因为它不仅是教学质量的试金石,还是专业评估的硬指标[8]。玉林一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双岗驱动,三位一体,岗课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后,学生的技能水平大幅提升。近五年,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获自治区级及以上奖励48项,其中,国家级比赛三等奖1项,省级比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7项,成果颇丰。
  4.2 促进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成长
  玉林一职的计算C应用专业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引领了学校“双师型”教师成长。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100%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其中4人为高级“双师型”教师资格。2020年,国家推行“1+X”证书后,4名成员获得“1+X”培训讲师证书。经过努力,封春年老师成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第三期名师工程培养对象,底利娟老师成为玉林市中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指导专家。

nlc202301131112



  4.3 推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创新
  玉林一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致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推动教师参与技能大赛、申报教改项目,不断提高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R凳导能力获得了一系列好成绩:主持或参与了与计算机相关的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3个,结项11个,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刘焕兰老师主持的教学成果《依托名师工作坊的中职教师“双轮驱动、四能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2021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出版了《影视后期制作――Premiere CC》等教材4本,其中李桂春老师参编的教材《图形图像处理(CorelDRAW X8)》入选国家“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发表了教育教学改革论文30篇;成功申请了实用型专利7个;参加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比赛,获奖1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
  参考文献:
  [1] 本刊编辑部.学习宣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3-10.
  [2] 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 推进中职学校内涵建设[EB/OL].(2021-01-13)[2022-03-10].http://www.zjzcj.com/show.php?id=49801.
  [3] 卞B.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9):64.
  [4] 翟绍果,许琳.“四位一体”的研究型与实践型教学模式与策略――基于西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探索[J].教学研究,2013,36(4):70-72.
  [5] 徐愫芬.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35):20-22.
  [6] 陈让诚.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的结合[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4):200-201.
  [7] 陈秋雪,封春年.“引企入校,产教一体”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J].科技与创新,2018(17):98-99,101.
  [8] 封春年.以三大赛为抓手推进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J].广西教育,2018(10):21-22.
  【通联编辑:光文玲】

nlc202301131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4407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