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越数字鸿沟 架起信息金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勇

  3月16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12316,信息惠农家”活动。通过“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各地农民群众提供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政策法规、防灾减灾、假劣农资投诉举报等全方位的即时信息服务,把“三农”信息送进千家万户,及时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李昌健,请他就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谈了农业部的一些新思考和新部署。
  
  记者:信息服务是农业部为农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农民群众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拨打12316热线?全国12316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如何?
  
  李昌健:“12316”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部热线电话。不论你身处任何角落,也不论你使用固定电话或是移动电话,只要拨通“12316”,就能快速获得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诸多专业领域的咨询答复。“家里养的猪只吃食不长个,是怎么回事?” “大棚里种的黄瓜,秧子长的旺,但结瓜少,为什么?” “家里种的稻子丰收了,什么时候卖会有个好价钱?”这些农家日常生产生活面临的疑难问题,只要拨打“12316”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农民群众称“12316”为农事、农情、农村政策“百事通”。
  从政府角度来说,“12316”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服务“三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早在1994年,农业部就提出了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由此拉开了农业信息化的序幕。2006年,在原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农业部申请核配了“12316”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并部署和积极推动各地加快开通。“12316”热线的开通,既是农业部门为方便广大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所办的一件实事,也是信息技术服务“三农”的一次重要的探索和实践。
  “十一五”期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12316”服务模式逐步成熟,演变成为集“三农”热线电话、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电视节目、手机短彩信等服务于一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相结合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农业技术、市场、政策等信息及时有效的传播,满足了农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截至2011年,农业部投入财政和基建资金1亿多元,先后搭建了32个省级、78个地级和352个县级“三农”信息服务平台。每年咨询人数达上千万人次,帮助农民增收和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据初步统计,“12316”平台已经惠及全国约1/3以上农户。
  
  记者:近年来,一些地区农产品滞销卖难,一些地方农民购买假劣农资遭受损失等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这些问题是否也可以通过12316平台咨询解决呢?
  
  李昌健:作为一个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2316”不但能够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咨询和信息帮助,而且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内容丰富的服务。目前来看,平台主要发挥了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维护农民权益。解决农民的利益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12316”平台为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方针政策和农业法律法规搭建了桥梁,为打击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畅通了渠道。农民称其为“农资打假的帮手,农民朋友的靠山”。二是指导农业生产。推进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通过“12316”平台,专家帮助农民现场解决技术难题,使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带来的效益,加快了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进程和致富本领。三是促进产销衔接。近年来农产品市场波动较大,价格大起大落和卖难买贵问题交替发生。“12316”平台积极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供求信息服务,缩短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提高了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成为了“农业信息高速公路”。四是应对突发事件。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气候异常变化、重大动物疫情和农作物病虫害爆发都可能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12316”平台可以显著提高农业部门的应对能力。
  
  记者:“12316”平台是如何维护农民权益的呢?
  
  李昌健:农资打假是农业部门的重要使命,“12316”平台是一条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连心线”。农业执法部门通过热线投诉举报获得线索,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案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深受农民欢迎,对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将“12316”作为全市农业投诉受理号,形成了全市统一的涉农投诉举报受理平台,市区联动通过网络执法,快捷高效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平台开通至今,仅农资投诉举报案件就受理了3440余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56亿元。
  重庆市“12316”平台开通以来,接到各种投诉1000余起,立案查处农资违法违规行为20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去年4月,重庆市农业执法总队通过“12316”热线获悉,开县某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当地一家种子经营部购买的500多斤四季豆种子出现大面积不结实的现象,经调查为假劣种子,责令经销商对100多户农民进行了赔付。
  
  记者:“12316”平台是如何指导农业生产的呢?
  
  李昌健:指导生产是农业部门的主要职责,“12316”平台是一条农民与专家之间的“解忧线”。信息服务方式的革新,逐步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方式,拉近了农户与专家间的距离,开辟了简单、方便、互动的指导渠道,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更为快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为适宜。
  辽宁铁岭昌图县的潘丽是一位普通农村妇女,2010年,她听说种植花生效益不错,就把自家承包的10亩多地都改种了花生,但由于缺乏经验,花生长了叶斑病。通过“12316金农热线”,她在植保专家袁秋文老师的指导下不仅成功防止了病害蔓延,秋收亩产还比别人家高出200斤,增收5000多元。
  湖北新洲区水产专家在武汉广播电台“都市田野风”栏目,主持 “常规鱼类饲养与管理”和“黄颡鱼池塘套养技术”讲座,接听仙桃、大冶、汉南等地渔民现场咨询,及时解答问题,获得一致好评。青海乐都县农牧信息网和各信息点发布“乐冬3号”新品种推广信息后,立即引起农民群众广泛重视和采用,为农民节约种子9.75万公斤,增产粮食48.75万公斤。
  
  记者:“12316”平台是如何促进产销衔接的呢?
  
  李昌健:促农增收是农业部门的重要任务,“12316”平台是一条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致富线”。“12316”平台的服务,有效解决了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行情,价格变化和农资市场质量情况,一举消除了以往信息终端只延伸到县或乡,农民不能直接利用信息的弊端。江苏启东市自“12316”平台建成以来,为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种养大户、农户等发布供求信息3000余条,网上促销农产品达到1.6亿元,受益农民达到12.5万人。2007年10月,青海大通县约1.28万吨胡萝卜严重滞销,通过手机短信、中国农业信息网“一站通”发布了销售信息,很快销售一空,共增加农民收入约200万元。
  
  记者:“12316”平台是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呢?
  
  李昌健:突发事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12316”平台是一条应对突发事件的“减灾线”。“12316”信息服务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提高了农业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农民可及时准确地得到农业气象预警、农作物病虫防治方法等应急信息,减少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损失。

  例如2010年8月21日,山西气象部门预报太谷县12小时内有大风暴雨,县农业局通过“12316”短信平台及时向乡镇和村干部发出预警信息,要求他们组织农民对蔬菜大棚进行加固,有效防止了大风暴雨的袭击,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湖北襄樊市组织专家将《科技抗旱促春管十大关键技术措施》通过“12316”短信平台发布,第一时间向10万农户群发短信,并在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开设抗旱保春耕专题,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抗旱自救,避免了大田作物大面积减产减收。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12316”对农民群众的帮助真是实实在在。常听人说,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最困难的环节是在“最后一公里”,那么在推广应用“12316”的过程中,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李昌健:在“12316”平台的推广过程中,各地农业部门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以服务为根本目的,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以服务网络延伸为支撑,加强体系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提升了“12316”平台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先说农业部层面吧,为做好平台建设工作,农业部加强组织领导,进行了统筹规划。“十一五”期间,针对全国公用数据库建设标准、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平台验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考核评估、受理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等问题,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为“12316”平台顺利推广打好了基础。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农业部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12年又与中国电信签署合作协议,为平台建设开辟了多元筹资渠道。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在2006年开通全国统一的公益热线后,2009年开通了统一的公益短信,2011年又开通了《中国农民手机报》,按每周三次的频率向全国5万名用户免费发布,切实有效地提升了“12316”平台的信息服务支撑能力。
  
  记者:地方农业部门在“12316”平台的推广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李昌健:“12316”平台信息服务内容涉及到农业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直接涉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地农业部门抓住这条热线服务进行拓展,好经验好做法有不少,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整合信息资源,夯实信息服务基础。北京、黑龙江、湖北、四川、贵州、青海等地在“12316”平台建设中,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抓住关键,明确重点,充分借鉴和发挥现有信息资源优势,积极整合相关部门信息资源,为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使平台建设有了较好的运行基础和服务保障。
  如北京市整合了区县“三电合一”信息资源、市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以及部级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了全市统一的信息服务界面和各级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浙江台州市整合96160110、电信114号码百事通的电话服务资源,及时解决农民电话咨询的各种问题,实现了农业信息低成本进村入户;四川仪陇县和通江县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库资源,充实本地化信息,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使信息服务有了坚实基础。
  二是创新服务举措,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在“12316”信息服务平台运行过程中,各地充分挖掘信息服务新方法,相继建立了短信服务系统,及时发布与农民生产、经营、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增强了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部分地区还开通了视频点播、远程视频诊断等业务系统,为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
  如福建龙岩市针对不同农时、特色产品上市季节,每周至少发出一种类型短信,包括市场价格、实用技术、新产品新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防灾抗灾等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对农民技术指导、及时防灾和市场预测的作用;云南普洱市农业局在信息网站上还制作了VOD视频点播节目,方便农户随时点播观看;山东济南、章丘、滕州、寿光、昌乐、荣成等地建设了网络视频系统,用于植物病虫害远程诊断及技术培训等,对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广泛开展合作,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各地在“12316”平台建设中,注重加强与畜牧、水产、林业、农机、兽医、粮食、统计等涉农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如河南省推行了“一键服务”,农民在“12316”热线中提出的超出农业主管部门的问题,可以通过热线平台直接转接到相关主管部门的公益服务热线上;河南许昌市在许昌教育电视台开办了“农业信息综合节目”,在许昌电视台开办了《乡村行》栏目,已累计播出150多期,在许昌广播电台开办了《金色田园》节目,全面实施农业信息入户电波工程;新疆兵团平台单位积极与所在师、团的科技局、商务局、电视台密切合作,共同编制农业电视节目,开设了“农业科技大篷车”、“农情快报”、“病虫害预测”、“农产品价格”等栏目,每天播放5小时以上,制作各类农业节目2000多期,受到职工的热烈欢迎,成为师、团电视台的“黄金节目”。
  
  记者:我们注意到,农业部已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三大运营商建立了共同推进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战略协议,您如何评价这一合作,这对于解决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投入不足问题,是否会有帮助?
  
  李昌健:这次合作是农业部与电信运营商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措施,是落实“农业科技促进年”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具体行动。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原则,农业部与三大运营商抓住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强化对“三农”的信息服务,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深度融合,这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农业部门也都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大力推进“金农工程”和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创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新局面。一个以农业部门为龙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支撑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正在形成。
  协议的签署,提出了农业部门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1+3”合作工作机制,未来几年将共同合力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积极推进云计算、物联网、3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的应用,选择大田作物、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行业,合作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试点示范,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二是推进农业服务信息化。依托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12316”,推动建设国家、省两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合作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化应用示范,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提高信息处理和服务能力。三是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合作推进农业资源管理、农业行业管理、农业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应急指挥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快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创新,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我们相信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加盟,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将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2011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