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白纹羽病\煤污病的诊断与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晓宇 杨书涛 周斌 丁慧君

  白纹羽病是许多针阔叶树种上常见的一种根病。据记载,栎类、板栗、榆、槭、云杉、冷杉、落叶松等都有发生,其他经济林木(如桑、茶、咖啡等)以及多种果树(特别是苹果)也比较常见[1]。白纹羽病在我国广泛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浙江、江西、云南和海南岛等地都曾有报道。此外,马铃薯、蚕豆、大豆等农作物也可受害。白纹羽病能侵害苗木和成年树木,被害植株常因病枯萎死亡,对苗木的危害更为严重。病原菌能长期潜伏在土壤内,一旦发生,较难根除。
  煤污病是一类极其普遍的病害,发生在多种木本植物的幼苗和大树上。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枝干。严重时叶片和嫩枝表面满覆黑色烟煤状物,妨碍林木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健康生长。煤污病对柑橘、油茶等的结实也有很大的影响。油茶煤污病在浙江、安徽、湖南、江西、广东、四川等油茶产区普遍发生,有时造成严重损失。
  1症状
  1.1白纹羽病症状
  检查病株根部,须根全部腐烂,根部表面被密集交织的菌丝体所覆盖,初呈白色,以后转呈灰色,菌丝体中具有纤细的羽纹状分布的白色菌素。病根皮层极易剥落,皮层内有时见到黑色细小的菌核。在潮湿地区,菌丝体可蔓延至地表,呈白色蛛网状。
  病株地上部分症状,初期表现为叶片变黄,早落,接着枝条枯萎,最后全株枯萎死亡。苗木发病后,几周内即枯死,大树受害后可持续存活较长时间,如不及时处理,数年内终将死亡。
  1.2煤污病症状
  煤污病的主要特征是在叶和嫩枝上形成黑色霉层,有如煤烟。在油茶上,起初叶面出现密汁粘滴,渐形成圆形黑色霉点,有的则沿叶片的主脉产生,后渐增多,使叶面形成覆盖紧密的煤烟层,严重时可引起植株逐渐枯萎。
  2病原
  2.1白纹羽病病原
  白纹羽病由子囊菌纲球壳菌目的褐座坚壳菌引起。病原菌常在病根表面形成密切交织的菌丝体,白色或淡灰色,菌丝体中具有羽纹状分布的纤细菌索,并产生黑色细小的菌核。子囊壳只在早已死亡的病根上产生。子囊壳单个或成丛地埋在菌丝体间,球形,炭质,黑色,孔口部分呈乳头状突起。子囊圆柱形,周围有侧丝;子囊孢子8个,单列,稍弯曲,略呈纺锤形,单细胞,褐色或暗褐色。分生孢子阶段从菌丝体上产生孢梗束,有分枝,顶生或侧生1~3个分生孢子,孢子卵圆形,无色,单细胞,大小为2~3 μm。
  2.2煤污病病原
  引起煤污病的病菌种类不一,有的甚至在同一种植物上能找到两种以上真菌。但它们主要是属于子囊菌纲的真菌。常见的有柑橘煤炱病(Capnodium citri),茶煤炱病(C.theae),柳煤炱病(C.salicinure)(属座囊菌目)和山茶小煤炱(Melio1a camelliae),巴特勒小煤炱(M.butleri)等[2]。煤污病菌多以无性世代出现在病部。因菌种不同,其无性世代分属于半知菌不同的属,其中烟煤属(Fumago)较常见。
  3发展规律
  3.1白纹羽发展规律
  病原菌以病腐根上的菌核和菌丝体潜伏于土壤内,接触到林木根部时,以纤细菌索从根部表面皮孔侵入,菌丝可延伸到根部组织深处。有性世代不易发现,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在病害传播上不起重要作用。
  病害常发生在低洼潮湿或排水不良的地区,高温季节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病原菌可通过带病苗木的运输而远距离传播。
  3.2煤污病发展规律
  煤污病菌的菌丝、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都能越冬,成为下一年初侵染的来源。当叶、枝的表面有灰尘、蚜虫蜜露、介壳虫分泌物或植物渗出物时,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即可在上面生长发育。菌丝和分生孢子可借气流、昆虫传播,进行重复侵染。据调查,浙江油茶煤污病病菌可以在子囊壳越冬,但一般可直接以菌丝在病叶上越冬。病害每年3月上旬至6月下旬,9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两次发病盛期。病害可以节状菌丝体传播,某些昆虫,如绵介壳虫可以传带病菌。
  病害与湿度关系较密切,一般湿度大,发病重。油茶煤污病在平均温度18 ℃左右,有雾或露水时蔓延较快。南方丘陵地区的山坞日照短,阴湿发病往往很重。暴雨对于煤污菌有冲洗作用,能减轻病害[3]。昆虫,如介壳虫、蚜虫、木虱等为害严重时,煤污病的发生亦严重。有些植物,如黄波罗等云香科植物的外渗物质多,病害也严重。
  4防治措施
  4.1白纹羽防治措施
  引进苗木时应注意检查,选择健壮无病的苗木进行栽植。如认为可疑时,可用20 %石灰水或1 %硫酸铜溶液浸渍1 h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栽植;苗圃地应注意排水,施肥时应避免氮肥施用过多;发病严重的苗圃地,应休闲或改种禾本科作物,5~6年后才能继续育苗;发现病株应挖出烧毁,周围土壤用20 %石灰水灌注,进行消毒。所用工具以0.1 %升汞水消毒。
  4.2煤污病防治措施
  由于不通风,闷湿的条件有利于发病,因此成林后要及时修枝,间伐透光;由于煤污病的发生与蚜虫、介壳虫、木虱等的为害有密切关系,防治了这些害虫,绝大多数的煤污病即可得到防治。
  参考文献:
  [1]薛金国,尤杨,黄广远,等.园林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薛金国,张付根,闫惠吾,等.植物病害防治原理与实践[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
  [3]王琪.广西龙眼真菌性病害的调查与研究[D].广西大学,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110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