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俊杰

  摘要介绍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以为玉米螟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螟;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183-01
  玉米螟(Ostriniafurnaclis Guenee)是一种具有巨大危害潜力的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第一大害虫,发生范围广,面积大,危害日趋严重。据估计,玉米螟的危害常造成玉米减产15%-30%。玉米螟可为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该文介绍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以为田间玉米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虫品种
  不同品种玉米因含抗螟素(丁布)的不同,其对螟虫的抗性也有所差异。随着玉米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近年我国已积极开展抗螟品种的选育,抗玉米螟转基因品种已经实现商业化种植。邓红生等[1]观察了超甜玉米、糯玉米和普通玉米的36 份自交系受玉米螟危害的情况。结果表明:因玉米螟有趋向含糖量较高的组织和植株的特征。因此,超甜玉米和糯玉米受玉米螟的危害较重。普通玉米则由于经过长期的人工抗性选择,其生长较为健壮并整齐一致,自交系遗传基础也更为复杂,因而受害较轻。
  1.2合理间作
  许国庆等[2]分析不同玉米品种第2代玉米螟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合理的品种间作对第2代玉米螟的防治有一定效果。可以将稀植型的易感品种与密植型的抗性品种按适宜的比例进行间作,如将辽单565与辽单526进行间作,可有效降低玉米螟的虫口数量。稀植型品种因有宽敞的行间,适合进行药剂防治,在玉米螟发生严重时,可向其雌穗上施药,即可有效控制第2代玉米螟的危害,节省人力和物力,从而达到保证玉米产量的目的。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有2种方法,即性诱剂诱杀和高压汞灯诱杀。性诱剂具有强烈的引诱雄蛾的作用,从而达到控制虫群密度的目的。高压汞灯则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及夜间活动的特性进行诱杀,简单有效。这2种物理防治办法效果虽好,但是成本往往较高,实际生产中难以应用[3]。
  3生物防治
  作为一种可以有效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防治利用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以一种生物抑制另外一种生物。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其天敌赤眼蜂来抑制玉米螟的发生。使用该种方法防治玉米螟,不仅可以省工省时,大大节约成本,而且对生态环境安全[4-5]。
  4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农药对玉米螟进行防治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较多,颗粒剂与乳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相当。王燕君等[6]以超甜玉米为试验材料,选用5种无公害杀虫剂对玉米螟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除尽、1.8%爱福丁、虫瘟1号B型均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1.8%爱福丁是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作为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其不仅具有毒性低、使用安全、分解快等优点,而且对害虫有直接触杀作用,可作为甲胺磷的替代药物。10%除尽是低毒的吡络类杀虫剂,其主要有胃毒作用,兼有触杀活性和杀卵活性。虫瘟1号B型的防治机理是通过破坏害虫中肠,使害虫产生拒食作用,不能正常脱皮。其主要成分是Bt和米满,既防治玉米螟,又不会对天敌造成伤害,有利于保持玉米田间生态平衡。为达到可持续控制的目的,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应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6-8]。
  5参考文献
  [1] 邓红生,赵守光,宋占平.不同类型玉米及其自交系受玉米螟危害差异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1999(5):33-34.
  [2] 许国庆,王兴亚,陈彦.辽宁第二代玉米螟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发生比较及其防治方法探讨[J].玉米科学,2010,18(6):111-114.
  [3] 王雪红.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1):55.
  [4] 余顺洪,幸金定.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的研究与推广[J].种子科技,2011,29(11):26-28.
  [5] 汪郁生.玉米含糖量与玉米螟密度及为害的关系[J].植物保护,1981,7(6):5-6.
  [6] 王燕君,张广燕,江南.几种无公害杀虫剂防治玉米螟药效试验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5(3):64-65.
  [7] 刘宏伟,鲁新,李丽娟.中国亚洲玉米螟的防治现状及展望[J].玉米科学,2005,13(增刊):142-143,147.
  [8] 胡学难,梁广文,庞雄飞.甜玉米地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研究[J].生态学报,2004,24(11):2573-25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201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