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虢国墓地出土殓葬玉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轩 薛琴娜 吕鸣

  摘 要 殓玉是指专门为死者制作的祈求尸体不朽的玉制品。古人相信灵魂不灭,因而想方设法保护死者遗体。受玉器坚硬特性的影响,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认为玉能保护尸体精气,使死者的精气与现实社会相勾通,从而形成了用玉殓葬的习俗。商周时期以玉殓葬的风气更为盛行,并已初步形成一套殓玉制度:高级贵族死后下葬,头上枕玉,面部覆玉,口中含玉,手中握玉,脚下踩玉,脚趾缝夹玉。
  关键词 西周 殓玉 虢国墓地
  中国的玉文化浓厚深远,延续8000多年。而用玉来殓葬的习俗则起源于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我国独特的丧葬习俗,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远古的先民就相信灵魂不灭,并且认为玉可以通灵,同时可以保护死者的灵魂,以玉殓葬的习俗由此产生。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上海崧泽文化的墓葬中都有玉琀和玉握的发现。比如,在上海市青浦县距今约5000-6000年的崧泽文化墓中发现有3件含于死者口中的玉器,玉料成碧绿色,体扁平,一端宽阔,一端尖锐,长4.2厘米,中央一圆孔,形若鸡心,通体光素无纹。到了西周时期,玉琀已作为殓尸使用的基本玉器规定下来了。《周礼·春官》云:“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白虎通·崩薨》亦云:“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
  殓玉和等级制度、宗教祭祀有关系,但其最直接的目的是殓尸。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考古学者在三门峡上村岭发掘的虢国墓地是两周时期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的大型邦国公墓,1990年、199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影响深远。墓葬中出土的用于殓葬的玉器有:玉覆面、 玉握 、玉琀等,种类齐全。
  缀玉面罩是1990年出土于虢国国君虢季墓葬的珍贵文物。它覆盖于墓主人的面部,由玉印堂、眉、耳、鼻、胡须、面颊、嘴、下颌及附件饰片共五十八件组成,按人五官位置排列,比例匀称,形象逼真,富于艺术表现力。在其五官之中相当于额头、双颊、唇部及下颌部位还散布着数十片呈几何形状的玉片,这些玉片的边缘处均钻有小孔,以便穿缀于丝织物构成的衬地材料上。这件珍贵的文物在两周墓葬发掘中较为罕见,是截止目前西周时期墓葬发掘中所发现的结构最为完整,形制最为规范,工艺最为讲究,且专门制作的殓玉,是后来汉代金缕玉衣的雏形。它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殓玉渊源,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玉握,是死者所把握的玉器。玉握最早发现于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葬。西周的玉握,大多造型简单。虢国墓地出土的2件玉握却十分精美,属罕见之例。国君虢仲墓葬中出土,左手握为和田青白玉,为圆角方管状,两端大小有差异,周身饰弦纹,两端下分别饰4只蝉纹,通体有钻孔贯穿,长11厘米,为商末周初器物,是这一时期玉器中的精品。右手握为和田碧玉,两端略收呈圆管状,周身饰旋转龙纹,长12.3厘米,玉质细腻,纹饰精美,为西周中晚期上乘的玉器作品。入殓时,死者手中握玉握,然后用红丝带系于手中。
  关于玉琀,《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送死口中玉也”。入殓时,将其含在死者的口中。虢国墓地M2001国君虢季墓葬中,墓主人口中共出有55枚口琀玉,其中24枚为贝形、仿贝形、动物形,其余31枚为圆珠形、圆形、方形或长方形。一件出自M2009国君虢仲墓葬当中的蝉形口琀玉,十分精致。它用青玉制成,半透明状,因受沁,大部分呈现黄色。玉蝉的雕琢十分精细:它的双目大而斜凸于两侧,眼下有三道阴刻线;中间呈八字形突出;背脊弧度平整,双翼长而窄;腹部可见几条线纹;形态逼真,小巧玲珑,富于生活气息。
  口琀玉有不同的造型,其中蝉形口琀特色最为鲜明。它作为葬玉中的口琀,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西周早期墓葬当中,直至汉代都作为一种主要的随葬品,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玉蝉造型是古代玉雕中常见的一种昆虫造型,在古人眼中,蝉性高洁,《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这就是说:蝉在蜕壳成虫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中,等到蜕壳化为蝉时,又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而生,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古人十分推崇,生前用来佩戴,死后用于随葬。蝉的幼虫在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还能够钻出土壤,羽化成昆虫。蝉的这种既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蜕变新生的生长过程与古人追求新生,甚至永生的观念非常吻合,所以玉蝉成了最佳选择。
  虢仲作为虢国的一代国君,地位显赫,死后以这件珍贵的玉蝉作为自己的口琀玉,无疑也是希望自己能够像蝉一样在入土之后积蓄能量,终有一日破土而出,获得重生,这是虢国贵族千年不朽的祈愿。这件玉蝉不仅传递了古人灵魂不死,再生复活的朴素观念,同时也寄托华夏儿女千百年来对祖先的敬畏。
  《后汉书·赵咨列传》:“周室……招复含殓之礼”。意思是说周贵族们用殓玉的目的,是为死者招魂,希望其灵魂得以复生,从而得到永生。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古人相信灵魂不灭,因而想方设法保护死者遗体。受玉器坚硬特性的影响,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认为玉能保护尸体精气,使死者的精气与现实社会相勾通,从而形成了用玉殓葬的习俗。商周时期以玉殓葬的风气更为盛行,并已初步形成一套殓玉制度:高级贵族死后下葬,头上枕玉,面部覆玉,口中含玉,手中握玉,脚下踩玉,脚趾缝夹玉,身上有玉戈,身下有玉璧等,可以说,葬玉的使用已经覆满全身。
  作者简介:
  赵轩,男,汉,河南省三门峡市,1981年11月,职称:初级职称,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薛琴娜,女,汉,河南省三门峡市,1981年8月,职称:初级职称,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641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