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研发中心的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亮, 杜德斌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研发成为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研发创新作为主要功能特征的国际研发中心是伴随研发全球化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区域功能与空间形态,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未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重点从相关概念探讨、发展战略研究、研发投资环境、成长条件与模式类型等4个方面对近年来国际研发中心的相关理论成果进行梳理与回顾,并在理论评述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国际研发中心;理论进展;理论评述
  中图分类号:F1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3.009
  研发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的现实途径与重要来源,因而成为近数十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其中,作为全球研发主导力量的跨国公司,其研发单元的区位选择、空间组织模式以及全球化扩张等是经济地理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然而,回顾过往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基于公司地理学维度,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起点与对象,多注重微观层面企业研发活动的空间特征刻画与机理阐释,而将研发与城市及区域发展相结合起来的中宏观层面研究则相对薄弱。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研发成为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以研发创新作为主要功能特征的国际研发中心是伴随研发全球化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区域功能与空间形态,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未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自杜德斌[1]率先提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R&D hub)这一概念以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相对丰富起来,涌现出了诸如“国际研发中心”[2],“研发枢纽”[3-4],“研发城市”[5]等相近的概念体系及相应的理论探讨,学术界对于研发活动的研究视角也逐渐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拓展至中宏观的城市、区域及国家发展层面。
  综观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若干方面:①相关概念的探讨;②国家与区域层面研发中心发展战略研究;③多空间尺度下研发投资环境的评价与优化;④研发中心及枢纽的成长条件与模式类型。接下来,笔者将遵循以上逻辑线索进行文献综述,力求较为全面地展现该领域内的已有的研究成果。
  1 相关概念的提出与探讨
  近年来,“R&D hub”一词较高频次地出现在国内外的学术文献及研究报告中,用以描述一个城市或地区汇集了较多的研发机构与活动进而成为区域的研发中心。“hub”一词,根据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的权威解释,主要有两个层次的涵义:一为某地或活动的中心与核心,二为轮毂(轮子的中心部分),后逐渐演绎为枢纽,即事物间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或节点①。
  1.1 国外相关概念提出
  1994年,瑞典学者Johansson和Karlsson在一篇讨论地区交通设施规划的论文中,将Malar②地区称为瑞典乃至北欧地区的“hub of R&D”,理由是该地区集中了瑞典50%以上私人及公共研究机构,并将其形容为瑞典研究创新网络的中心和新知识、新创意、新技术、新流程及新产品产生最为重要的节结点(node)[6]。Robert Triendl和Renee Yoon(2001)[7]在一篇有关新加坡产业转型的论文中将新加坡称为东亚生物科技产业的研发与制造中心(R&D and manufacturing hub )。韩国大田市(Daedeok)经济与科学发展局局长Jin-ok Lee在2003年世界高技术城市协会年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将大田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研发中心(R&D hub of northeast Asia)的战略设想[8]。2008年,位于荷兰的一家研究机构BCI③构建了一套技术城市评价指数,并根据评价结果将排名较高的城市如巴黎、伦敦、牛津、剑桥、柏林等称为欧洲的研发中心(European R&D hub)[9]。2011年,世界著名创新研究机构Zinnov.以半导体设计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4个层面的评估,将15个城市认定为全球半导体的研发创新中心(Semiconductor hubs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10]。综合而言,国外学者对于“R&D hub”的关注多局限于一般的现象描述与战略构想,并未做出清晰的概念界定。
  1.2国内相关概念提出与界定
  2003年,杜德斌在其主持的上海市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中,率先提出了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概念,明确了“R&D hub”的空间尺度即城市与区域,并在后续研究中给出了明确解释,即国际产业研发中心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集聚众多的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因而成为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11]。李玺[12]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将国际产业研发中心进一步引申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汇集了大量与本地区产业发展相关的研发资源,而最终形成研发产业集群的城市和区域。张建伟从城市产业角度出发,将研发城市定义为以从事研发活动,提供研发产品和服务的相关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5]。黄鲁成和李阳[2]特别提出了国际研发中心(R&D hub)的概念与企业研发中心(R&D center)相区别,前者指国际研发资源与活动的聚集区域,后者则指企业专门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机构。1999年,瑞士学者Gassmann和Zedtwitz[13]在总结跨国公司国际研发活动的组织模式时,提出了研发枢纽模式(R&D hub model)的提法,原意指跨国公司母公司对于海外研发活动单元采取的一种联系更为紧密的中心化与一体化的组织与管理模式类型,王铮等、初钊鹏等[3-4]部分国内学者则根据自身的研究需要,借用了以上“研发枢纽”的提法,对其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演绎,指出研发枢纽(R&D hub)不仅是研发组织活动的聚集区域,而且是由研发活动所构成的知识网络中一个知识流汇聚与扩散的核心节点。
  上述对于“R&D hub”的概念解释在明确了“研发中心”城市或区域的空间尺度的同时,均强调了研发要素资源与研发组织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当然,不同学者在进行概念界定时,其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杜德斌等[11]更加突出了跨国公司全球与区域性研发机构集聚对于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形成的重要性,并主要从研发资源集聚(聚集了众多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产出能力(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概念界定。李玺[12]从集群角度强调了研发资源与本地产业的关联互动,并指出这种产业关联性是国际产业研发中心是区别于其他科技中心的主要特征,因而他认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在组织上应表现为国内外研发机构在特定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内部相互联系的研发产业集群,同时在影响和效应方面则表现为具有较为广泛且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王铮、初钊鹏等[3-4]则借鉴了卡斯特尔[14]世界城市是全球信息网络主要节点的观点,着重突出了“hub”中所蕴含的“枢纽”的功能与涵义,认为研发枢纽的重点并不在于控制一个空间范围,而是在于其在整个国家创新网络空间结构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知识流创造、交换和扩散的中心与节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667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