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零到一的跨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玉征 罗丽艳

  物联网发展已过炒作期,它的存在被视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业务。从智能安防到智能电网,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正四处开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和所有的ICT厂商一样,华为很早就开始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但产品的开发是在2010年左右开始启动。到今天,华为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与其他厂商不同的是,华为的切入点除了传统行业之外,还在加强“工业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某个核心产品为中心,结合行业需求,推出一整套解决方案。
  那么,华为如何看待物联网?怎么寻找落地的结合点?本报副社长兼计世网总经理张群英邀请华为企业网产品线总裁刘少伟,一同探讨物联网的发展趋势以及ICT厂商的机会。
  为标准努力
  计世:就中国市场而言,你是怎么看待物联网目前的进展,尤其是技术和标准的问题?
  刘少伟:物联网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也曾经和IPv6联系在一起讨论。首先,以炒作曲线来讲,物联网应该过了炒作的高峰期。通常一项技术过了炒作曲线高点之后,有两个发展趋势:要么下降一段时间后开始回升,要么是死亡或者仅仅在局部应用。这两年,物联网开始真正落地,不再是前期的单纯炒作。
  其次,物联网相关的标准和技术在一起往前走,这个很重要。标准可以推动产业链成熟,同时也是支撑技术前行的“引路人”。
  第三,从我国国情看,物联网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影响相关行业效率的提升,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也提出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性意见和要求。
  华为成立企业业务之后,也进行了物联网相关产品的研究探索,这个早在2011年就已开始了;在2012年,形成了初具雏形的整体方案和研发;2013年,华为已经拿出更多的产品解决方案。
  华为是谨慎乐观地做出尝试,既然踏出这一步,接下来也会和我们的客户一起投入,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计世:为了使物联网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物联网标准的定制已经体现在了“十二五”规划里面,华为是否会在标准的定制过程中参与进来?
  刘少伟:说到物联网标准,这是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因为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多,而这些领域已经有些比较老的或者事实上的标准。实际上,有很多组织在研究物联网相关标准,例如在2007年,3GPP已在考虑物联网方面的标准和框架,但这几年下来未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2009年之后,有更多组织参与进来研究物联网标准,比如一些欧洲的或者全球性组织。后来做大成立了one M2M标准组织,这个组织发展很迅速,有几十家机构参与其中,最近也推出了R1的标准基线,业界还是比较认可的。在这些组织中,华为都在积极参与,并扮演了重要角色。
  做标准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先做标准,然后做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二是等整个产业兴起之后,再整合所有的标准,统一成一个标准。第一种情况很容易成为学术上的讨论,如果没有实际的应用,踩不上应用热点的话,不容易落地。第二种情况,如果统一标准的时间点晚了,很多标准已成事实标准,则需要对前面的很多事实标准进行更改或兼容妥协,这在后续标准制定中也存在问题。
  所以,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目前来说,很多行业已经着手为标准“献计献策”,只是还没有形成最终的框架。华为长期参与通信行业标准的制定,也有一些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如果是别人做标准,而企业跟着标准做产品,就一定会出现滞后,因为你对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
  总体看,物联网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标准制定的同时,企业最好还是深入跟踪,投入精力去研究。
  从需求切入
  计世:华为针对物联网在第一季度发布了自己的产品方案, 在一开始的时候,华为是怎么发现物联网领域的机会的?
  刘少伟: 华为可能是个比较幸运的企业,在物联网方面产品成型都要归功于我们的客户,是他们给了华为“灵感”。去年年初我们的海外某电力客户需要部署智能抄表,也正是这个机会使华为真正走上了“物联网”的道路。
  当时这家客户需要更换系统,相关的设备太多,有各类采集器、路由器和交换机,同时对设备工作环境要求比较苛刻。客户提出,华为能否做一个设备,将所有的设备集成在一起。其实不是简单的集成,重要的是要节约成本,并可承载多种应用,同时还需要有可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我们评估后发现,投入没有想象中的大,于是做出产品。这个产品实际上带来了机会。
  在智能交通领域,很多国家同样要求设备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满足这种环境,经常要增加防尘功能、带空调机柜等。这对客户而言,无形中增加了成本,也带来了安装维护的不便。
  同时一些国家也希望推进节能减排,尤其在一些楼宇空调、机房等用电上,希望华为或者同华为一起提供良好的节能方案。
  我们综合客户需求,推出了一个“盒子”,叫做工业路由交换一体机。实际上在一些行业中也有类似的工业级的“盒子”,但支持的协议少、功能简单,无法满足多业务叠加和组大网的能力。华为的做法是做成一个平台,除了拥有传统交换、路由的功能之外,还有通信、数据采集、安全等功能。
  计世:请介绍一下华为在物联网方面具体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刘少伟:简单地说,在工业领域,可以利用工业路由交换一体机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也就是涉及到数据的计算、存储、分发、处理等技术问题。我们不但能采集数据,还能做到控制,通过平台软件的API,将数据通过指令传递下去。这个软件平台本身是开放的、标准化的、对第三方开放的,可应用于不同行业,如交通、电力、智能楼宇等。这个设备具有多种接口,除了传统的以太网口以外,还有RS485、电力线传输PLC、ZigBee等接口。另外设备的可靠性也做了增强,如防尘、防水、耐高温等,可以适应恶劣环境。   华为推出的产品符合IP51的标准,适应工业现场的恶劣环境,有些特殊的配件都是专门设计的。华为的硬件设计团队来自铁路信号产品的研究开发团队,他们在可靠性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保障了这个产品的快速推出。
  在今年4月华为召开的全球分析师大会中,对这个产品的演讲获得了最多掌声。
  我们将这个解决方案叫MSCoIP物联网管道,MSC含义是仪表(Meter)、传感器(Sensor)和控制器(Controller),将MSC承载到IP网络中的解决方案称为MSCoIP。华为MSCoIP 解决方案提供了一个IP管道,使得物联网广域连接变得简单易用、经济可靠,是一种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
  目前我们做的项目有工业电网、智能楼宇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有不少厂商,只靠华为一家也是做不大的。所以,华为还是集中精力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如通信,其他的上层应用软件和底层终端交给合作伙伴。像电表,华为肯定不会做,华为会和合作伙伴共同做解决方案。在智能楼宇方面,最近有很多项目在做,如在澳大利亚,华为会先在自己园区部署方案,看效果之后再推广,这也需要和合作伙伴一道努力。
  计世: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应该同样存在安全问题,华为在这方面是否有准备?
  刘少伟: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确实存在安全问题,当越来越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例如电梯、监控、家居等连接到网络的时候,保证它们正常运行,不被攻击、利用是物联网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我看过一个咨询报告,在美国工业设施中,水厂受到攻击是最多的,这个设施和我们生活以及人身安全联系很紧密,如果被任意操控,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华为拥有业界一流的安全研究团队,拥有防火墙、Anti-DDOS、IPS等众多安全产品,在安全领域也有很长时间的积累。 目前来看,物联网的安全和互联网的安全有很多类似。华为在安全方面采用平台化策略,安全成果可以很快被集成到某个产品。就拿华为的AR系列工业产品来说,该系列产品集成了丰富的“安全功能”在里面,可以保障数据安全加密传输,保护物联网应用安全。
  带动传统产业
  计世:在规范物联网发展的相关批文中提到一个细节,物联网在两化融合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未来两三年中,华为在推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面会有何行动?
  刘少伟:我们要做一个领域的时候,一方面要看行业趋势,另一方面要看华为的积累能在其中做些什么,有些领域虽然很热,但与华为相关性不大或积累不够,我们就会对投入非常慎重。
  就物联网而言,华为之前实际上在网络方面有很多积累,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形成方案。首先华为在自己有一定经验的行业做方案,比如电力、交通。华为在电力行业已介入了2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创新,形成了AMI智能抄表方案和配电自动化方案。
  对于一些新的行业,华为会从自己的擅长出发,和伙伴一起形成方案。像楼宇自动化,华为对通信擅长,可以从通信角度推动技术和方案往前走,把客户效率提升上去,同时也会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做方案。
  在这些方案成熟后,华为会和一些业内供应商一起合作,把方案延伸到新的领域,最终满足客户需求。
  计世:物联网会提升传统行业运营效益,但是否也存在冲击传统行业的可能?
  刘少伟:很多年前一个外籍专家给我讲了一则笑话,说为什么要IPv6,原因是有了IPv6后不会被狗咬。听起来很奇怪。他解释说,在美国,电表抄表都锁在一个屋子里,而抄表员有钥匙可以进去查看电表,而有些人家里养着狗,若是主人不在家,狗就可能出来咬人。如果说每个电表都有一个IPv6地址,就可以实现智能抄表,抄表员就可以远程办公,也避免了被狗咬。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说明了物联网将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和效率。
  我们都知道物联网能提升效率。另外,有些地方污染严重,有些地方高温高压,有些地方收集数据比较分散,有了物联网人不必去现场,远程即可解决。比如物联网在医院的一些简单应用,以前医生巡房,需要敲门看病人是否在病房。如果病人带上手环之类的产品,就能远程看到病人所在的区域,医生巡房的时候就能知道病人的位置了。
  当然,物联网的发展或许真的使一些传统行业消失,但是我相信同时也会兴起一些新兴产业,提供新的机会。在行业中看久了就会发现,本来它不是你的竞争对手,但就是突然杀出一匹黑马抢走了你的“饭碗”。传统行业不一定会消失,更多的是它们转移了,就好比智能手机或多或少都影响了照相机产业。
  期待产业链成熟
  计世:现在的物联网与几年前相比,有哪些质的变化?
  刘少伟:2002年的时候,提出了“3C合一”的概念,那时是希望将家电通过网络整合到一起进行远程控制,但也仅此而已。
  后来的物联网经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物体之间的静态相连,只是物体和物体发生联系,叫做M2M,典型的应用如刷公司员工卡可进入公司。
  第二阶段不仅是物和物之间的局部连接,还需要物体和人之间,甚至和更广泛的云侧(Matrix)动态联系起来,更加智能化,我们称之为M3(M2M to Matrix)。在这种智能化之前,需要做许多技术的工作,支撑智能化往前走。例如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数据有各种各样的格式和内容,怎么收集和统一?这在早期物联网落地的时候被提出来较多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大数据的处理和研究也将成为一个热点,有了用武之地。物联网连接了海量的事物,收集了海量的信息,这两者结合起来,将很可能打破已有的工业领域和边界,产生很多奇妙的事情,这是第三阶段。
  计世:物联网作为话题火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实质性的行业落地并不是很多,原因在于技术还是其他?
  刘少伟:不仅是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都会有这样的过渡期。我大概总结了一下,原因有这么几点。
  第一,客户需求是逐步产生的。对于客户而言,如果原有的方式完全可以满足现有需求,而且投入“新东西”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收益,那么客户就不会愿意为这个“新东西”付钱或者付这么多钱,但是目前有些行业的客户需求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所以物联网在这些领域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比如说电力领域,客户愿意向物联网这块投资,所以在电力领域就开始有进展。
  第二,技术的成熟也需要时间。多数领域在物联网的投资还都不够,这些领域的技术成熟度就差一些。目前电力、智能楼宇、交通等领域已经走在前面,技术逐步成熟。
  第三,产业链不够成熟。标准首先是行业应该制定的规则,而现在看来难度比较大,因为物联网涉及的行业实在太多。尤其是往物联网解决方案方面迁移的时候,涉及芯片厂商、RFID厂商、传感器厂商等,如何整合这些厂商的力量,形成一个解决方案,以及数据怎么采集、处理,这都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力量。无论是松散的还是紧密的联盟,只要能把这些事情做了,催熟上下游产业链才有可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225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