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湿地国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仁平 南野

  长江中下游有着中国最大的自然和人工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安徽全省地势呈西南高而东北低,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境内江河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各种类型自然湿地水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2%。人工湿地水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5.8%。
  这两大区域湿地范围内野生物种丰富多样,尤其是长江淮河流域的扬子鳄、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白头鹤、丹顶鹤等珍稀湿地动物都是我国的国宝。但是当前我国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及其水系湖泊周围的广大地区人口急剧增加,这对湿地资源的掠夺和破坏日益加剧。
  在安徽南部的宣城,其南郊3公里处是扬子鳄人工繁育基地,誉为“中国鳄鱼湖”。总占地100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扬子鳄繁育基地。扬子鳄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亿多年,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几乎遍及现今中国陆地版图,据考证,历史上它分布的最大范围最北抵达新疆呼图壁县,最南抵达海南儋州市,最东抵临上海。扬子鳄是变温动物,其体温和代谢率随环境温度而改变,因而对环境温度的依赖甚为明显,一般对高温适应性较强,对低温适应性较差。温度是影响扬子鳄季节和昼夜周期性活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人们对扬子鳄认识较早。扬子鳄古称“鼍”(tuo),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中。扬子鳄与我国华夏民族自古崇拜的龙图腾有渊源的关系,考古界、学术界对其关系进行过大量的探索,大部分学者认为龙的最初形象起源于鳄,是人类先民对鳄的动物崇拜。现今,当地居民仍把扬子鳄称为“土龙”。周代以后,关于其数量、形态、功用及习性,在《山海经》、《汉书》等30多部书籍中有记述。汉代以后,由于人类对森林和湿地的破坏,黄河流域的扬子鳄数量逐渐减少进而灭绝。
  扬子鳄在湿地中有着重大生态价值。它们幼年时,以小的无脊椎动物为食,而成年后,成为水生系统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有效控制下层营养级的生物尤其是鱼类的种群结构和动态。它们可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的间接衡量者,由于它们体型大,易于观察,比其他水栖生物更易监测湿地状况,而且作为顶级的食肉动物,它们能积累低级营养层上有机体所受到的环境影响,例如环境受到污染,鳄鱼体内就会富集重金属毒素,因此,它们是湿地环境的指示物种。
  湿地内野生物种丰富多样,尤其是长江淮河流域的扬子鳄、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白头鹤、丹顶鹤等珍稀湿地动物都是我国的国宝。但是当前我国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及其水系湖泊周围的广大地区人口急剧增加。这对湿地资源的掠夺和破坏日益加剧。
  扬子鳄有营造洞穴的习性,喜在圩堤、塘埂上打洞,又因它非荤不食,食物匮乏时,有捕食家禽和养殖鱼的行为,还时常爬进稻田压坏秧苗或其他作物,长期以来被视为农业“害兽”。安徽省芜湖县清水河镇的万春乡和易太乡曾是扬子鳄模式标本产地,百年前这里扬子鳄众多,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长江北面的居民陆续迁入这里,开始挑圩造田,修建水利系统,原来的河漫滩逐步变成了农田和沟渠以及人类居住地,扬子鳄失去了栖息地。50多年间这里再也没有见到扬子鳄及其活动的痕迹。扬子鳄已由极盛走向濒危。1981年,中美科学家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野生扬子鳄的数量,结论是野外仅存300~500条,美国专家当时预言,如果中国政府不加以保护,该物种将在十年内灭绝。
  扬子鳄人工繁育基地始建于1979年,当初科研人员从野外捕获212条扬子鳄,开展人工繁殖试验并实现人工繁殖扬子鳄零的突破。此后,人工繁育技术日渐成熟,鳄种群数量逐年递增。目前,虽然人工扬子鳄达一万余条的数量,但是野生扬子鳄的数量却少得惊人,只有150多条,相当于野生大熊猫总数的1/10。
  现在野生扬子鳄已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河湖沼泽,转留在皖南山系以北的广德县、郎溪县、宣州区、泾县和南陵县山塘、水库中,栖息面积约1.86万公顷。这里属于丘陵地带与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种群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环境资源。该区具有典型的物种珍稀濒危性、多样性、代表性等多种显著特征。对于野生扬子鳄,这里是最后的庇护地。
  随着饲养员声音由远而近,原本平静的饲养池开始了波动,水面探出鳄鱼头来,在岛上休息的鳄鱼爬向水面,原本停留就在水面的鳄鱼也开始游动,他们都朝一个方向游去。饲养员把装着鲜鱼的塑料箱从车上搬下来时,池水面上已经呈现“千军万马过黄河”的壮观场面,数千条鳄鱼布满水面,头都向着喂食台,浩浩荡荡,摆动着尾巴,像一串一串漂流的浮木一样蜂拥过来。安排专人从事野生鳄鱼巡护管理;在栖息地野生鳄鱼密集区设立保护点,就近聘请当地村民为护鳄员。通过三级巡查管理体制,明确各站有定期定位的GPS巡护记录,各点有看护日志,管理局主管部门定期督促检查。由于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稀少,有的保护点鳄鱼个体只有一条或两至三条,且分布在相互隔离的生境中,鳄鱼彼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自然繁殖力有限。为了更快更好地使野生种群数量得到补充和扩大,复壮野生扬子鳄种群,并根据2001年国家林业局制定的《中国扬子鳄保护行动计划》,2003年开始,保护区启动了扬子鳄重返大自然的行动,即将人工繁育的扬子鳄释放到野外。迄今,保护区先后实施野放活动9次,向自然界投放了51条扬子鳄。目前,这些野放的扬子鳄均已适应当地生活环境,并开始繁育后代,累计产卵5窝88枚,自然孵出幼鳄54条,扬子鳄野放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然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鳄类保护科学家JohnThorbjarnarson博士(已故)曾说过: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制定准则,让扬子鳄野生种群数量达到2500条,才能将扬子鳄从红色名录中“极度濒危”降为“濒危”,将数量提升至10000只,才能从“濒危”下降到“易危”。从这个方面看,扬子鳄的“回家路”仍然十分漫长,保护扬子鳄依旧任重而道远。
  现在野生鳄已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河湖沼泽,转留在皖南山系以北的广德县、郎溪县、宣州区、泾县和南陵县山塘、水库中,栖息面积约1.86万公顷。这里属于丘陵地带与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种群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环境资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376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