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苹果的兴衰5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择

  30年前的苹果,被世人看做有个性的PC厂商;10前的苹果,被人们看做生产价格昂贵的MP3的奢侈品公司;这5年的苹果,被用户看做拥有了iPhone、iPad的科技创新巨头。这些年的苹果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到“树倒猢狲散”,甚至未来的“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难看出苹果对世界的改变以及科技对苹果的改变。
  被苹果定义的次世代
  在诺基亚、塞班统治手机世界的时候,3G时代到来的前夕,2007年,做PC起家、做MP3发迹的苹果公司,突然发布了一款名为iPhone的手机。它以触控为操作方式,以商店及应用为生态体系,以用户体验为最高诉求的模式,并没有博得世人的认可。电脑领域硬件更高、更快、更强的思路延续到了手机,诺基亚“智能手机不过是掌上电脑”的判断依旧主流着业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速的提升,特别是3G到来,诺基亚等厂商的老一套似乎不实用,苹果手机截然不同的理念似乎更适应这个时代。iPhone 3G、iPhone 3GS的相继推出为苹果手机打好了基础也积累了口碑。
  2010年,在世界范围内3G进入成熟期的时候,iPhone 4、iPad横空出世,苹果达到全盛。用户立刻明白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终端应该是什么样的,崭新的网络时代被苹果定义。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黄连生认为,安卓的诞生和成熟期都在苹果之后,因此说苹果定义了移动互联网并不为过。中国3G产业联盟秘书长项立刚同样认为,在智能手机的前夜,大家都在照着电脑做,很显然思路是错的。智能手机肯定需要不同的思路,虽然至今也不能总结出这个思路究竟是什么,但很显然苹果是对的。
  除了iPhone 4、iPad这两款产品足够优秀之外,“令人意想不到”也是苹果制胜的法宝。在iPhone 4之前的三代苹果手机都长得一样,只有小幅升级,突然第四代完全变革、硬件大幅升级,完全给人意外之喜;iPad则是完全崭新的产品,还没有人想到能拿它做什么,直到二代、三代的推出,用户才发现已经离不开它。
  在黄连生看来,iPhone和iPad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成功,还有苹果公司营销策略的成功。“在乔布斯和苹果之前,所有企业都在想:用户需要什么,我去做什么。但现在完全不同了,用户就是‘傻子’,他们根本不知道需要什么。等我把成熟产品拿出来的时候,告诉用户这就是你需要的。用户才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要做到这一点,保密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在之前几代的iPhone、iPad发布会前,媒体同样会爆出各种各样的图片和猜测,但到了发布会上,苹果就会拿出截然不同的产品。但现在,发布会只起到了印证猜测的作用。不知道是苹果公司真的无力保密,还是因创新不足而有意为之。
  安卓的星星之火
  谷歌的安卓系统几乎与苹果的iPhone相伴而生。它们的关系就如同电脑领域的苹果与微软。依旧是一个封闭一个开放。苹果的封闭决定着,使用iOS系统的只能是自己出品的设备。安卓的开放,则让任何厂商都可以使用该系统,形成一个庞大的安卓阵营。因此安卓的产品会丰富多彩,而iOS的产品每年只有一两部。
  尽管如此,在初期,丰富的安卓也没有打败苹果,直到2011年底安卓才获得了本该属于它们的平台级别的优势(即使用安卓系统的用户要比使用iPhone的用户多)。
  虽然与其他智能手机相比,iPhone性感、优雅、追求极致,但价格也贵。而许多安卓智能手机只能说刚刚及格,对得起观众,直白一点就是对得起售价。如此一来,谷歌俨然成了一位造福大众的民主斗士,而苹果则是属于那些贵族们锦衣玉食的玩物。尽管没有一个品牌的安卓手机能够打败苹果,但整个安卓阵营已成为星星之火,一点点侵蚀苹果的市场。
  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81亿部,其中75%采用谷歌的安卓系统,苹果iOS设备仅占15%左右。与2011年同期比较,安卓系统的市场份额增长高达91%。
  不仅如此,安卓系统也已经成长为一款成熟、复杂、精致的移动操作系统。在它的旗下,也终于出现了三星Galaxy S3等软硬件出色、用户体验上乘、可以匹敌iPhone的设备。不过,它们还不是安卓的杀手锏。
  中兴、华为、酷派等一众安卓“宵小”将手机的售价控制在了千元以内,有的甚至只有300多元。虽然它们都是廉价的二流产品,但面对以价格为第一考虑的老百姓们,它们拥有真正的竞争力。
  皮尤研究中心“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的最新报告显示,安卓手机属于中低收入的民众们。在调查对象中,年收入3万美元(约合18.7万元人民币)的人群约有22%的个体拥有安卓设备,仅有12%的人选择iPhone;在年收入5万美元(约合31.1万元人民币)的人群中,安卓和iPhone的比例则分别为23%和18%。显然,收入越低人们选择安卓手机的几率越大,昂贵的iPhone也越难得到青睐。“占大多数的穷人才是决定这个世界的人。”
  大手机——超越iPhone,挑战iPad
  只是输给这些安卓“屌丝”,并不能影响苹果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形象,也不会动摇苹果固定的“高富帅”受众。但当对手的旗舰机超越自己的时候,“输了手艺”的时候,苹果的危机就真的到了。
  初期挑战苹果的HTC、摩托罗拉等相继落败,韩国的电子巨人三星站了出来。2012年,一款5.5寸屏幕的巨型手机Note 2引爆了人们眼球。说起来,这并不是三星出的第一款大手机。但比起上一款人们对大手机的种种诟病,Note 2的大屏幕反而成为了人们喜爱它的原因。据了解,截至2013年1月,Note 2全球销量已经超过1000万部,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而上一代Note达到这一销量,用了整整10个月。可见,大手机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   Note 2在全球范围的火热带动了三星的发展。美国市场研究机构IHS iSuppli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三星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2012年三星全年手机出货量,将占全球整个手机市场份额的29%。在智能手机出货量方面,三星占市场份额的28%,第三位的苹果占20%,三星的领先优势同比扩大。
  特别是,在过去几个月,苹果股价疯狂下跌。国外媒体认为苹果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在连续五年做出世界上最好的手机之后,苹果已经在竞争中落后了,而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顽固地坚持着iPhone的小屏幕。
  “刚出5寸大屏手机那会儿业界好多人都在嘀咕,这么大个儿的手机,谁会用啊!可是没人能想到,现在满大街的女孩子都爱用三星这种大屏幕手机。”项立刚认为,三星的成功一直建立在其持续创新和设计生产的“快速跟进”战略基础上。
  在安卓与iOS不断互相学习、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安卓与苹果的体验效果越来越类似,在这一前提下,谁的硬件更好用、更扎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制造能力惊人的韩国企业确实技高一筹,因为它只需要关注硬件,安卓系统自有谷歌去负责。而苹果在维持商店、开发应用、更新系统的同时,确实很难制造出更耀眼的硬件。
  大手机的出现不仅是对iPhone的打击,同时也在挑战iPad在平板电脑界的王者地位。因为不少Note 2的用户认为,这样一部大手机就省去一部手机、一部平板电脑的烦恼。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马严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一部有着通信功能的便携电脑就是其终端的高级形态。“通信为主、上网为辅的手机或者上网为主无法通信的平板电脑,都不是最合适的终端,一部最合理的终端,就该兼具各种功能以及便携性。”
  重蹈诺基亚的覆辙?
  本月诺基亚的总裁、前微软事业部总裁埃洛普成功将诺基亚卖给了自己的老东家。诺基亚的盛极一时到如今被收购也不过是十年间的故事。以诺基亚为镜,苹果会不会也走上这条道路呢?
  诺基亚的失败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当企业做大获得大成功的时候,往往要保持住自己盈利的模式。大企业更注重短期利益。所以,诺基亚接受了能够提供研发经费的微软作为合作伙伴;所以,他们与微软签订排他协议又拿了一笔费用,彻底把鸡蛋放在了Windows Phone这一个篮子当中。
  苹果是否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呢?据国外科技媒体分析,iPhone 5c的定价就可见一斑。售价4488 元的iPhone 5c与iPhone 5s有800元的差价,但这点差价对比性能的差别,实在算不上物有所值。但如此定价,苹果的利润得到了保障。不可否认,第一次五彩斑斓的iPhone加上运营商的补贴,并不被人看好的iPhone 5c也能卖个红红火火,但并不是长久之计。下一代出十个颜色,也没有人会买账了。当然,苹果直接砍掉必定会降价的iPhone 5也是为了5c的短时收益。
  不仅如此,苹果的短视还表现在五颜六色的商品上。颜色的众多就是为了抢占更多的份额。在乔布斯眼中,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有共性的,只要做出一款足够好的产品,就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完全占据市场,直到它被时间所淘汰。而眼下的苹果丢掉了这份自信,只能通过“讨好用户”的方式来逐利。
  如今的苹果公司缺乏乔布斯这样对未来有远见卓识的思想者,它更在意的是财报、投资人和更广阔市场。所以,苹果的战略已经从“think different”变为了保持稳定、扩大利益。
  科技创新的瓶颈期
  当然苹果的颓势,不仅仅是它自己的原因,还有这个时代的科技环境。与苹果、安卓风风火火的前两年相比,整个业界的创新脚步趋缓。其实这不难理解,在智能手机荒漠的时候,iPhone做到了五分就给人极大的惊喜,iPhone4做到九分之后,十分的路上就得亦步亦趋了。而且并不是苹果一家的创新乏善可陈,即使风头正劲的三星除了在硬件上做文章也谈不上什么创新。
  在项立刚看来,企业级的科技创新不可能一直是跨越式的发展,同样也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一直当老大。在一个创新水平相对平稳的年代,企业间的竞争才会激烈,压低成本、促进创新,最终受益的会是用户。
  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兼董事福斯特指出,长期运营的企业的绩效增长是有局限性的,这其实就是市场中创造性颠覆发难的结果;当某个新竞争者掌握了更能让消费者接受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时,市场会毫不迟疑地接受,而原本在产业中长期占据优势的企业则可能一举被击败。
  福斯特认为,大公司不能只满足于暂时超越市场的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要乐于摒弃旧业务,大胆“开门迎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488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