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永嘉县正江山林场森林资源现状与环境保护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吉省 朱红蔓

  摘要 介绍了永嘉县正江山林场森林资源现状,论述了森林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森林环境保护的对策,以期促进该林场的发展。
  关键词 森林资源;现状;环境保护;对策;正江山林场;浙江永嘉
  中图分类号 F326.2;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04-05
  1 永嘉县正江山林场森林资源现状
  1.1 地理位置
  正江山林场位于浙江省永嘉县东南部,毗邻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营范围与正江山国有林场相同。正江山林场分成2大片,4小片,分布在永嘉县鹤盛乡、花坦乡2个乡镇中。地处北纬28°16′45″~28°21′32″,东径120°49′19″~120°54′3″。北以望海尖—季家岙—转会尖一线与永嘉县鹤盛乡接壤;南以金竹尖—猴头缩—老鹰尖—剑岩一线与永嘉县花坦乡交界;东以三个顶—正江山一线与乐清县为邻;西与永嘉县枫林镇相交。境内有浙江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经营范围与正江山国有林场相同。
  1.2 地形地貌
  林场属雁荡山山脉,连绵的山峰形成较为险峻的地形,主要山峰有正江山(海拔997.5 m)、三个顶(941.1 m)、望海岗(934.4 m)等。因受地质的断裂作用,山脉多皱褶,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岩性多以火山凝灰岩、流纹岩等为主,部分为花岗岩。山地海拔大多在400~800 m,平均海拔540 m左右,坡度在36°以上的山地面积占65.9%,坡度26°~35°的占33.8%,坡度16°~25°的仅占0.3%,平均坡度为37°。峰谷之间相对高差较大,形成山陡、沟深,开阔度狭窄的地形。境内峰连锦起伏,溪河纵横交错,河谷溪畔,岩石形态生动,自然景观丰富,极具观赏价值。
  1.3 气象与水文
  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区内密布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形成特有的小气候,具有温差小、降水多、湿度大、水热条件优越的特点,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极适宜的生长环境。年平均气温18.2 ℃,极端最高温40 ℃,极端最低温10 ℃,大于10 ℃的积温3 700~4 160 ℃,无霜期280 d。年日照时数1 820.2 h,日照天数达200 d以上,日照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均蒸发量1 431.9 mm。年平均降水量1 702.2 mm,降水天数达175.4 d,主要集中在3—6月。
  林场属瓯江流域,溪流均由大楠溪流入楠溪江,北部及正江山由岩上溪经鹤盛溪流入大楠溪,南部则多经花坦溪(珍溪)流入大楠溪。除生产经营区外,场内无任何居民区,水质多无污染,水质达到国家级地表水标准。
  1.4 土壤
  地形地貌发源于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经过长久的火山活动,发育凝结成以凝灰岩为主的岩石,并有侵入岩浆冷凝形成一部分花岗岩。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现今园内地质岩层为凝灰岩和花岗岩,风化程度较低,常见巨石危崖显露,成土母岩以岩浆岩类的酸性岩为主。由于地质变迁和岩石风化,形成两岸悬崖沟壑纵横,深潭密布,山峰林立,树茂潭荫,清幽秀丽的良好环境。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其分布界限通常在海拔800 m左右,其成土母质多为凝灰岩、流纹岩和花岗岩的风化物。红壤为侵蚀型红壤亚类的石砂土属;黄壤为侵蚀型黄壤亚类中的山地石砂土属。石砂土属类型的林地占林场山地面积的90%以上。石砂土和山地石砂土均属分化程度较低的粗脊土类,石砾含量高,土层浅薄,加上山高坡陡,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1.5 野生动(植)物资源
  森林植被在全国植被分类中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原生森林群落为常绿阔叶林。公园范围有6个植被型,10个群系,分别为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常绿阔叶林、竹林和暖性针竹混交林等植被类型和有青冈栎林、青冈栎—石栎林、青冈栎—木荷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黄山松林、柳杉林、马尾松—杉木—苦槠混交林、毛竹林和马尾松—毛竹混交林等植被群系。
  据调查统计,共有维管束植物157科562属1 063种,其中蕨类植物26科46属71种,裸子植物6科12属14种,被子植物125科504属978种。
  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和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保护植物名录》,共有国家保护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15种,即金钱松、南方红豆杉、长叶榧、短萼黄连、樟树、浙江樟、沉水樟、闽楠、浙江楠、杜仲、野大豆、花榈木、凹叶厚朴、香果树、蛛网萼。浙江省省级珍稀濒危植物有少叶黄杞、黄山木兰、雁荡润楠、盾叶半夏、七叶一枝花5种。
  其中共有药用植物149科444属712种,其中蕨类植物有25科36属53种,裸子植物有6科9属11种,被子植物有118科399属648种;根据《中国药典》按功效将其分为21大类。其中以清热类和祛风湿类最为丰富,分别为245种和88种,分别占药用植物总种数的34.41%和12.36%;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14种。
  良好的森林植被更体现了林场的基本特色,场内野生动物较多,林场范围内的野生动物有金钱豹、豺、野猪、獾、猕猴、黑鹿、苏门羚、獐、穿山甲、山羊、野兔、松鼠、猫头鹰、竹鸡、斑鸠、啄木鸟、黄莺、画眉、鹰等哺乳纲动物和鸟类纲动物,以及大量的蛇等爬行类动物和鱼类。据不完全统计,共有珍稀保护野生动物18种,其中,一级3种,二级15种。野生动物中以鸟类纲、爬行类动物和鱼类较为常见,尤以鸟类和鱼类可见频度较高。
  2 森林经营活动对与环境的影响
  在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保护和管理好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森林资源、促进高效林业的形成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植树造林不仅提供商品木材,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营林活动本身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状况,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改善水源补给,调节气候等,从而保护环境和改善野生生物生存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但是一些营林操作如果控制不好、操作不当,也会对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森林经营活动有森林砍伐、植树造林和与之相联系的运输道路建设及木材运输等。各项经营作业可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表1)。采伐和造林是重要的森林经营活动,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2.1 采伐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伐木引起环境的物理变化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坡度的稳定性降低、土壤温度升高、肥力下降。对生物因素的影响是造成非采伐目标的树种破坏和植被面积减少;植被减少使涵蓄水的功能下降,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洪水暴涨暴落,影响季节性河流的补给。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湖泊和水库淤积。清除植被和地面堆积的有机物质层破坏土壤和植被之间的营养物质循环,土壤直接暴露于阳光下使土壤温度升高,从而使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有机物分解过程发生变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有选择而又不加节制地砍伐某些树种可导致物种遗传信息的丧失和森林系统中依赖此物种生存的其他物种的不利影响。森林砍伐破坏了一些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如破坏鸟类繁殖、筑巢栖息地,切断食物链等,造成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机械设施的噪声、焚烧有机物和运输产生的烟雾、尘土污染、工人偷猎等人为干扰都会影响生物生存。
  伐木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大小既与森林的结构有关,也与森林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河流源头区、峻岭、陡坡、高山峡谷地带、暴雨地带,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伐木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这些地段应严格控制伐木。伐木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还与作业方式有关,采取皆伐的作业方式带来的环境影响更大。
  2.2 植树造林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工造林引起的不利影响有,为造林而清除原来的自然植被,会因原植被的丧失而影响生态经济价值,同样也造成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与伐木作业有同样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它会在人工造林形成以后逐渐消失。人工造林往往因输入化肥、除草剂、农药而造成污染;采用速生树种以提高生产率,这时会因为大量消耗土壤营养而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林树种少、仅用1~2种作为主导树种会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例如松树林的落叶层使土壤酸化)。人工造林如果林分单一,极易引起病虫灾害。
  3 森林环境保护对策
  3.1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充分考虑生物资源类型与主要保护对象的特点,制约因素及影响程度,法律与政策保护制度等。
  3.1.1 景观生态原理指导森林经营作业。注重森林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根据经营目的和保护对象,判断森林边缘的利弊,利用森林采伐增加或减少森林边缘。造林更新提倡不同树种林分的块状配置,互相以林分为单元,共同构成景观镶嵌体,避免在景观水平上的同质性。利用景观镶嵌体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动、植物生活环境和栖息地,从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提供基础。
  3.1.2 森林作业法多样化。森林经营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倘若这些影响处理不当,则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对森林了解的逐步深入和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人类对森林的经营活动会逐步向生态化、近自然化方向发展,减少由森林经营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1]。实践中,应改变单一皆伐森林作业法,推行森林作业法多样化。利用封山育林、天然更新方法恢复森林。
  3.1.3 森林经营作业管理。采伐时少伤幼树。采用人工采伐、人工搬运。幼苗不足时则人工造林。人工造林做到选择多个树种造林,为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提倡用乡土良种造林;造林前的林地清理、整地活动中,不采用炼山方法清理林地,尽量少干扰土壤、植被的原有自然状态,保护造林地的原有物种。采取营林措施调整林内动物之间关系,保护、发展混交林,合理间伐,创造出有利于动物的活动环境。
  3.1.4 狩猎与植物采集管理。强化宣传和注重全民参与,要广泛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严格制止猎捕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对林场职工及农村相关人员进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知识宣传教育。禁止林区狩猎,禁止在森林内乱捕滥猎野兽、鸟类等野生动物。
  3.1.5 控制林内放牧。如果林区内过度放牧,那么因家畜频繁践踏而破坏土壤结构、林木遭到牲畜反复啃食而生长受到损害。控制林内放牧的主要措施是,提倡村民圈养牛羊,不盲目提倡村民发展牲畜头数。
  3.2 自然环境保护
  3.2.1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林场职工和周边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森林经营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
  3.2.2 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制定森林经营作业技术要求,加强森林经营管理。
  科学开展伐区设计,控制伐区面积,优化伐区配置。谨慎实施采伐作业。不得超面积、超强度采伐。伐倒木、采伐剩余物沿山坡横向堆放,减小地表径流。采用人工搬运或索道搬运,少用伐木道,防止土层破坏。
  造林更新应在采伐后的半年内进行,及时造林恢复植被,尽快完成迹地更新,恢复森林。如果成活率不理想,需进行补植、重造。造林整地有利于生态保护。禁止全面整地,禁止炼山。坡度大于25°时,采用穴状整地,保存穴间植被。坡度15°~25°时,采用带状整地,沿等高线布置,保存带间植被。控制作业时间,减少水土流失。采伐季节宜选择在冬季少雨季节,采伐应晴天作业。造林栽植应在雨前作业。筑路挖掘形成的边坡需尽快植树种草、修筑护坡,做到土不露天。
  3.2.3 控制污染源。适地适树,利用自然力促进林木生长,通过株间混交、块状混交保持森林健康,少使用化肥、农药,控制生产污染,应严格禁用国际上限制的易造成污染的化肥、农药。森林经营人员进入林区不得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如塑料制品、铁铝制品,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控制生活污染。   3.3 非木质资源的保护
  对非林木产品进行有限而可持续性采集。实行采集登记、报告制度,采集前向林场申请,说明采集种类、数量、时间、地段范围。护林员对采集行为跟踪、监督。提高周边村庄的经济水平,防止非木质资源过度采集。通过多种形式,争取资金扶持,发展经济林、竹林产业,发展林区经济,增加周边群众收入。
  3.4 护林与防火
  3.4.1 宣传教育与依法护林。永嘉县正江山林场山林特点是,永嘉县正江山林场林地分成2大片、4小片,分布在永嘉县鹤盛乡、花坦乡2个乡镇中。基本上都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一旦发生森林火灾难以及时级织扑救;林地大多都在农村集体山林的中间,山下遍布农田、村庄,生产用火四季不断,对森林资源威胁较大。因此,须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组织职工学习森林防火法规和林区防火基本知识,在周边农村发放护林防火宣传手册,使森林防火条例和扑火、救火等有关知识深入到每个群众当中。
  在毗邻乡村地带、林区要道设置护林防火宣传牌。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凭证采伐制度,严厉打击利用采伐之机,越界采伐、超规定强度采伐,不按规定方式采伐等乱砍滥伐行为。禁止进山砍柴,保护林下幼树。天然更新将得到重视,所以需保护幼树,创造良好的天然更新条件,禁止砍柴、砍伐锄头柄等破坏幼树行为。对盗伐林木、制造森林火灾隐患的行为,依法处理[3]。
  3.4.2 建立护林防火责任制与加强护林联防工作。进一步完善护林责任制,明确护林员、林区、林场各级应负的责任,制定护林岗位职责。责、励、罚相结合,对护林任务完成好的护林员奖励,对管护区内常有林木被盗而又不能及时提供有关线索的护林员则处罚。对护林员进行培训,制定护林纪律,监督护林员巡逻时间和路径,提高护林效果。林场与乡村实行防火联防制度,制订了联防护林公约,加强联络,发现火灾相互支援,及时扑救。
  3.4.3 加强护林防火“四网二化”建设。一是观察了望网。以地面巡逻观察为主,护林员应检查林地内一切可能导致灾害的隐患,包括偷砍偷伐、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同时向林场领导汇报,加强观察了望。加强护林巡逻,定时巡逻,每天工作时间必须野外巡逻观察。对敏感区域、重点防火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分析人为活动和野外火源情况,作出森林火灾风险等级分区,各景区游客活动频繁,为一级火险区,是重点防火区域。其他山林为二级火险区,需保持警惕。防火期加强巡逻、了望。二是通讯联络网。方便通讯联络,以便迅速采取措施。各林区均应有有线电话。每位护林员配备护林防火专用无线电话,发现火情,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三是林火阻隔网。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正江山林场共划分7个林区,下属21个护林点,现已建成生土防火线37 km。鉴于生物防火林带能变被动防火为主动防火、变消费型防火为生产效益型防火,具高效、多效、长效等优势,使救灾、防灾与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使防火、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故需要大力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这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防火技术措施,意义重大。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一种阻止林火蔓延的永久性设施,同时又有防止病虫害蔓延、水土冲刷、改善土壤等作用。必须采用先进、有效的技术措施。防火林带的树种,要选择最适合当地生长、枝叶茂密、生长迅速、含水量大、耐火性强的常绿阔叶树种。具体树种有木荷、青冈、苦槠、山杜英、杨梅、油茶等。在具体设计时要坚持适地适树,有良种的要选用良种,如木荷可选用优良种源。山脚人为活动频繁处,沿路设置,宽度20 m。沿山脊设置,宽度8~12 m。但山脊立地条件干燥脊薄,要选用耐干旱脊薄的树种,如青冈、苦槠等。山冲、沟谷地带,宽度20~25 m,如连片针叶林内,一般在迹地更新时营造,或者针阔混交林,已经分布着较多的常绿阔叶树,只要清除针叶幼树和落叶阔叶幼树,再补植一些耐荫的常绿阔叶树,就可形成防火林带,起到很好的隔火作用。整地种植,一般须用块状整地,挖穴规格50 cm×50 cm×40 cm。造林密度2.0 m×(1.5~2.0)m。可直播造林,也可植苗造林。 造林后应抚育至郁蔽,一般为5~6年。每年全面劈草和穴状松土各2次。水源方便的防火林带,也可使用割灌净等除草剂进行化学抚育。防火林带郁蔽后,应整枝修剪1次,剪去枯死枝、下垂枝、过密枝。在防火林带建设过程中,要紧跟国内外最新动态,大力应用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如林木良种技术、容器育苗技术、化学除草技术等。为了使目前生产防火线逐步变成生产防火林带,防火线种植防火树种,建成封闭的防火主林带。防火林带宽10~20 m,树种选择杨梅、木荷、青冈、苦槠等,应规划宜林防火线营造常绿阔叶防火林带,合计300 km,其中前5年200 km,后5年100 km。防火林带建设要和“兴林富民”工程结合起来,如选择防火林带树种时,可考虑以杨梅为主,这样既有防火作用,又能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结合更新造林,加密生物防火林带;坚持每年松土除草,中间修筑小道方便巡逻和扑救。森林防火景观建设,更新造林时,注意营造针阔混交林和针、阔块状镶嵌混交林,防止大面积针叶林引起火灾蔓延扩展。森林防火景观、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编入林场植被与森林景观工程经费预算,约需367.65万元,其中前6年207.65万元,后5年160.00万元。四是预测预警网。根据天气、地被物易燃性等情况每天预测预报各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建立火险预警系统,时刻提高警惕性。五是扑火手段机具化。扑火机具时常检修,确保使用时没有故障。配备扑火工具,包括锄头、扑火拖把、灭火拍、灭火机、油锯柴刀等。六是扑火队伍专业化。建立护林防火组织机构。永嘉县正江山林场成立了护林防火应急分队,由场长任队长,下设应急小分队和后勤保障队。各林区共21个护林点均配备了专职护林员,加强巡逻查访。对护林防火员,定期开展护林、防火知识培训。研究灭火技术,提高扑救水平和野外扑火反应行动能力[4]。
  3.4.4 火源管理。森林火灾基本上由人为用火不慎引起,野外火源管理是预防工作的关键。禁止在林场山林内野外用火,护林员对附近山林、山田的生产用火也应注意提醒,并监视用火安全。   3.4.5 森林火灾管理。一是分级负责,责任到人。一旦发生火情、火警,按照分场管护、责任到人的职责,由场部负责处理。凡在5 min内未扑灭的火情和火警,由林区负责。10 min内未扑灭的火警,报场长负责。30 min未扑灭的火情和火警,报永嘉县森林防火指挥部,请求协助处理。1 h未扑灭的火灾,速报省、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请求协助处理。二是处理程序。区内及区外1 km范围内发生火情和火警,护林员及相邻村委会必须在立即投入和组织扑救的同时,立即向场部报告。火情报告要真实详细,内容包括起火时间、地点、原因、植被、火势、现场扑火力量和指挥人员等。值班员在接到火情报告后,要作详细的记录,并迅速报告场长,及时组织扑火人员,运用所有的扑火机具,扑灭火灾。三是扑火预案。①组织领导,发生火情、火警和火灾,在场办公室设立指挥中心,由场长坐镇指挥、负责。②战略战术。根据林场实际情况在林火初期时,采用“打早、打小、打了”的人海战术,争取在小火势时把火扑灭,小火势林火不能扑灭,采用“牺牲局部,防止蔓延,局部分隔,保住整体”的战略,在适宜的山脊线或水沟边开出防火隔离带间接扑救,扑火时,严密注意扑火人员的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扑灭明火后,留部分人员看守现场。③扑火力量。以林场组成的扑火队、林业局扑火队、毗邻乡(镇)村干部群众为主,共分3个梯队。第1梯队是林场扑火队、毗邻乡(镇)村的干部群众;第2梯队是永嘉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的扑火队伍;第3梯队是省、市指挥部组织的扑火队伍。林场已成立永嘉县正江山森林消防队,由场长任队长,一遇火情,可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扑救。为防止人员伤亡,严禁中小学生、老人、妇女上山扑火。④灭火机具。根据林场实际情况配备必要的灭火工具。主要以风力灭力器、GPS定位仪、油锯、水袋、灭火弹、灭火拍、锄头、柴刀、阻燃服、头盔、头灯、防扎鞋等为主,统一调配使用。⑤通讯联络。永嘉县正江山林场通讯联络的工具是和程控电话、无线电话,要求保障通讯联络及时畅通。⑥后勤保障。为了及时有效地扑救森林火灾,必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掌握当地气候、风向、风力等气象情况,做好扑火所需的水、食品、医药、交通车辆等物质的供应。四是火灾案件处理。保护现场,及时由森林警察查处火灾案件。对扑救人员的个人损失,受伤人员的救治、死亡人员的抚恤等做好妥善安排。如实记载和向上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起火时间、地点、面积、林况、起火原因、损失情况、扑救情况和处理意见。凡触犯刑律的,报公安机关立案惩处。总结经验教训,表彰和奖励扑救有功人员。
  3.5 森林病虫害防治
  据调查,林场已发生的森林病虫害有松毛虫、松材线虫、杉梢小卷叶蛾、杉木炭疽病、华竹毒蛾、茶毛虫、假眼小绿叶蝉等根据以往经验和目前松林分布状况,松毛虫及松材线虫是重点。它们对经济和环境影响最大,是防治和控制的重点。
  应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研究病虫害的传播、繁殖、发展规律,积极开展生物控制,全面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造林种苗检疫工作,防止带病苗木、木材、木制品通过或进入林场。营林措施防治,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纯林面积过大,没有及时对林分进行间伐抚育。首先,加强林木抚育管理,对密度较大的中幼林要及时抚育间伐,保持林分旺盛生长,对林分中的枯立木、病死木要及时清除,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其次,提倡营造针阔混交林,树种3~5个或以上,混交包括株间混交、块状混交,形成多树种和多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配置。对第2代杉木林分积极营造松杉阔混交林,以谋求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单食性害虫的危害与蔓延。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森林病虫害抵抗力。保护鸟类、保护害虫天敌,禁止狩猎。
  据估测,由病虫害造成的茶叶损失达10%以上。应推行茶园承包经营,加强茶树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了茶园经济效益,但存在见虫就治等用药技术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病虫害调查研究,摸清林场茶树病虫害种类、发生发展规律和危害程度,确定重点防治对象。推广优化防治技术,优化防治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为出发点,通过控制病虫危害,将其种群密度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并非消灭病虫种群。根据林场茶树病虫害的发生现状与特点,以常发性、普发性的优势种群为中心,兼顾间歇性、地段性的病虫害,施药时间尽量避开天敌优势种群的高峰期,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和植物农药进行有效防治。主要步骤如下:①进行两查两定。查目标害虫田间发生数量,定确实需要防治的地片;查目标害虫的发育进度,定具体防治适期。②确定适合的病虫防治指标。③选用对口农药,特别是植物农药,严格掌握施药适期,减少农药残留。④低容量喷雾,对靶施药。⑤对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减少周年施药次数。在松毛虫的控制和防治上有2种措施:一是营造措施。更新造林应尽量避免马尾松大面积集中连片纯林,使林区逐步形成杉、松、阔相间的块状混交林或杉松、松阔混交林,劣化松毛虫发生蔓延条件,优化松毛虫天敌栖息、繁衍条件。二是生物防治。每年在防治区燃放白僵菌粉炮,提高白僵菌菌群密度,控制松毛虫种群数量。
  3.6 林地林木资源保护
  贯彻森林法、林地管理方法,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地管理,控制林地流失。林地用途变更要按法律法规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签署书面意见批准后再实施。林地占用要按照浙江省林地管理办法执行。防止林地被村民蚕食侵占。对国家或地方建设需要,确需征(占)用国有林地的,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征占用手续,并缴纳相关费用。对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的山林纠纷应采取多种形式,尽早解决。林场山林分散,与周边集体山林相互交错,林木防盗是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应建立护林巡查制度,加强林区护林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森林派出所的作用,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种破坏森林案件,将破坏森林的不法分子绳之以法;同时,广泛与当地乡村联合护林,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保护林场的森林资源。
  3.7 森林资源监测与档案管理   3.7.1 森林资源监测。林场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度更新造林实绩检查验收。每年年底总场组织一次生产大检查,主要检查造林树种、整地方式与规格、造林密度、造林质量、造林种苗、造林成活率等,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考核和奖惩。二是造林更新保存状况检查(即保存率凋查)。目的是通过检查,掌握造林地的管护培育情况,以及造林的保存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林政资源管理检查。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偷盗案件的处理情况检查、资源损耗率的检查、森林火警、火灾的检查等。四是木材采伐情况检查。掌握木材采伐地点及林木蓄积消耗情况,登记归档。五是资源档案数据更新。每年开展小班档案数据更新,通过小班复位调查,收集小班变化基础资料,结合林分生长模型更新,重新统计森林资源报表,全面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六是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与评估。林场森林资源是林场的宝贵资产,应进行资产化管理,建立资产档案,通过资产评估,把森林资源面积、蓄积数据转化为经济资产数据,定期评估,定期更新[5-6]。
  3.7.2 档案管理。林场森林经营档案包括森林资源档案、森林经营技术档案、生产管理档案、生产作业和验收等管理档案、经营决策与评价文献等与森林经营相关的数据、图表、文本或电子材料等。档案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分类、准确、及时、便捷为建档原则,规划档案管理设施设备,技术开发与更新,人员岗位设置及技术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等内容[7-12]。
  4 参考文献
  [1] 吴进波,厉定虎,张帆.永嘉县林业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2008(16):108-109.
  [2] 徐孝庆,唐小平.世界森林环境的持续发展战略[J].世界林业研究,1995(2):1-7.
  [3] 何锋,何全全,姚志芳.森林防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228-229,232.
  [4] 杜晓敏.永嘉县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与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6):216-217,219.
  [5] 范臣,谢青青,左维秋.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03(4):1-3.
  [6] 高兆蔚.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现状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0(3):21-24.
  [7] 陈伟.福建省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1, 28(2):10-13.
  [8] 舒清态,唐守正.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3):33-37.
  [9] 赵敏,周广胜.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生物量估算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468-1472.
  [10] 方陆明.我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发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 18(3):322-328.
  [11] 肖兴威.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4,3(1):1-5.
  [12] 陈萍.福建省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3):198-2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513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