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夏目漱石的《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荻

  摘 要 作为夏目漱石早期爱情三部曲收官之作的《门》,本应是前作《其后》的“其后”,在作品的结尾却并没有明确交待结局。这种意味深长的开放式结尾曾引发读者热烈追捧和广泛争议。本论文拟从这部作品“罪与罚”的主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得出结论:结合作者生平以及所著其他作品的人物设定与相关情节综合考虑,小说得出这样结尾并非偶然。同时,这部小说又是作者生平最爱,因此,探讨这部小说的主题对研究作者其他相关作品也会大有帮助。
  关键词 夏目漱石 罪与罚 《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Natsume Soseki's "Door"
  ——Crime and Punishment Cannot be Redeemed
  ZHOU D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As early romantic trilogy Natsume wrap up for the "Door", this should be after the works "later", in the works at the end but did not clearly explain the outcome. The open end of this meaningful reader's hot pursuit and has triggered widespread controversy. From this work intends to present on "Crime and Punishment" theme with a brief analysis and concluded: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life and works written by other character set and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into account, the novel come to this end is not accidental. Meanwhile, the novel is the author's life and love, so explore the theme of this novel study of other related works will be of great help.
  Key words Natsume Soseki; crime and punishment; "Door"
  《门》是夏目漱石的长篇连载小说,是紧接《三四郎》、《其后》完成的早期爱情三部曲之一。这三部作品内容互相衔接:《三四郎》中那个无名无姓的女子,成为《其后》中的三千代、《门》中的阿米;《其后》中的代助在《门》中,则变成了主人公宗助。作为三部曲之完结篇的《门》,可以视为《其后》的主人公长井代助与友人之妻私奔以后的续篇,讲述了野中宗助和阿米以生命铸就恋爱,却被外在伦理意识判为“罪过”, 因此二人声名狼藉,遭到现实规范的残酷惩罚:二人被迫息交绝游,远离社会,忍受负“罪”心理的折磨;原本生性明朗蓬勃的宗助,也由此对人生失去了理想与自信。
  在小说中,宗助原本是京都某大学的高材生,家境富裕,本该闲适安然的人生却在邂逅好友安井之妻阿米并萌发不伦之恋之后被全盘改写:面对舆论压力,他不得不退学;加之被家里断了经济资助,他只能自谋生路,以微薄的薪水艰难养活一家。原先的好友安井也只能客走异乡,两个好友自此天各一方。正是因为承受着巨大压力,主人公野中宗助和其妻子阿米才租住在悬崖之下的一间屋子里面,远离尘世喧嚣,以近乎隐者的姿态,每天只是两个人在昏暗的橘色油灯下相对而坐。“在这广阔的世间,只有我们坐着的这数米见方才是明亮的。”作者寥寥数笔,两个挣扎在内心谴责中却又相依为命的年轻人的身影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宗助从一个乐观开朗的青年逐渐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下班回家,面对妻子安静的笑容,他只是沉默。在父亲死后,家产被保管遗产的叔母他们侵占,也不去积极争取,被自己的亲弟弟小六指责无所作为以后也只是沉默。夫妇二人被世间遗弃,却也因此找到了只属于两个人的平静。然而,正如小说当中所说的“天谴”一样,阿米曾经怀孕三次,却不是流产就是孩子早早夭折,夫妇二人一直没能有自己的孩子。纵观夏目漱石的作品,在描绘“有问题”的夫妇形象时,总是设定没有孩子这一情节:《其后》的三千代跟平冈的孩子早夭;《心》里面的先生夫妇没有孩子;《明暗》中的津田夫妇也同样没有孩子。夏目漱石在设定这些夫妇不能拥有自己孩子的情节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认同这就是老天所应给的惩罚呢?所以,即使夏目漱石自己也说最喜欢的作品就是《门》,这部小说在该情节设定上仍然不能免俗。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当中都或多或少地透射着作家自己的影子。正如前文所说,夏目漱石在晚年曾跟自己的弟子提及一生作品当中最爱《门》,相关情节在《日本人所不了解的夏目漱石》一书中有明文记载。回顾夏目漱石本人:敏感偏执,对一些事物有着一针见血的敏锐洞察力;缺乏恋爱体验、没有幸福婚姻,在其冷峻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对人世间的亲情、温情、爱情无比渴望的心。他曾说自己最不喜欢的小说就是《虞美人草》。众所周知,那部作品是他辞去大学教师职务成为朝日新闻社专职作家以后的第一部作品,具有极强的通俗性。人物情节设定简单,基本上可以称之为一部最典型的劝恶扬善小说,但当中并没有体现由夏目漱石首创的,总是与“孤独的悲哀”和“怀疑的地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明治精神”,关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相关情节描写也不能完全体现人性的复杂。因此,夏目漱石并不喜欢《虞美人草》这部小说的原因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另一方面,反观最受作家本人厚爱的《门》,其情节设定也是相当简单,当相当于前作《其后》对三角关系浓墨重彩的描绘,这部小说读来就像一部水彩画,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作者有意识地将夫妇二人的世界与外界隔开,外界的非议便变得似有似无不足为道了。评论家谷崎润一郎也认为,《门》是比较理想主义的夫妇爱情的小说,夫妇二人相依为命,即使认为不能留住自己的孩子是因为遭受了天谴,却仍然在内心深处对得来不易的爱情非常珍惜。   “他们在老天给予的让人恐惧的惩罚的阴影下,战栗着跪了下来。但与此同时,面对以接受惩罚的代价而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幸福,他们也并没有忘记,向爱神焚香诚心祝祷。他们是承受着世俗的鞭挞而抱着赴死r之心的。只是,在鞭影袭来的时刻,他们也仍然不曾忘记,在鞭挞他们的鞭子顶端,同时还有着能够愈合一切伤痛的甜蜜的东西。”
  夏目漱石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无疑是对男女主人公有着祝福之心的,透射着自己对理想夫妇爱情的向往,甚至在描绘男主人公宗助前往参禅的时候,读者可以在这一情节设定上面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但是,面对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的、不容于当时日本社会的、无法救赎的“罪与罚”,作者也没有办法给出光明的结局。全文的基调透着一股无法言喻的悲凉。男女主人公因为自身背负沉重的精神枷锁,自觉低人一等,所以遇见事情的时候近乎习惯的寻求妥协。阿米总是说“那也没有办法啊”;宗助则会回,“还是忍耐吧”。但是这种战战兢兢、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还是在宗助不意从房东坂井处得知昔日好友安井不日将随房东弟弟一起回来探访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掀起了巨大波澜。
  听闻这个消息以后,宗助平静的生活无法再继续。他不知以何面目来面对被自己抢夺了爱人的昔日好友。他内心煎熬,却出于对妻子阿米的保护,没有将实情告知,选择了自己承受。在若无其事地熬过若干天之后,随着安井来访之期的临近,他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还是一如既往地选择逃避问题,决定休假去深山参禅。宗助希望借参禅之机重新寻回内心的平静,潜意识当中也希望有人能在冥冥之中伸手拉他一把。然而并没有。就像他经历了十多天还是回答不出老师给他提的参禅问题一样,他感觉自己无路可走,好像站在一扇巨大的门前面,怀揣着“如果我叩门求救的话会有人来为我开门的吧”这样一种空泛的希望隐遁在深山里面,但最后还是发现,这扇“门”必须要自己打开。“没有救赎。”“他不是能够推开大门的人,但又不是不能推开就善罢甘休的人。总而言之,他是一个应该呆立在门前,等待日落的不幸的人。”明知走出这扇门,就是另一个世界,自己的生活可以柳暗花明,但是却出不去。希冀门里能有人给自己打开这扇门,门里却传来无情的声音,这扇门只能自己打开。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可是明知出路,却走不出去。参禅没有帮助到宗助,想要借此重生寻回自我的期待也毫无意外地落了空,他只能像“丧家之犬”一样失魂落魄地继续返回悬崖下,暗无天日地租住屋里面去。但好在,“终于可以不跟安井打照面了。”
  回到行文开始,夫妇两个一人在门外一人在门里,宗助隔着隔扇隐隐看到妻子阿米在阳光下做针线,两人闲话家常,全文由此开始。而结尾处,夫妇两人仍然在门边,在熬过了一个难耐的严冬之后,阿米喃喃自语地说着春天就要来啦,宗助却说,啊,马上又是冬天了。全文在此戛然而止。夫妇二人中间永远隔着一扇“门”,两个人对未来其实都有着一种类似于绝望的隐忍。这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仿佛一个一直循环的大圆,没有开始,也无谓结束。希望中夹杂着失望,永远向前奔跑,却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何方,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所以,即使《门》这部小说是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是前作《其后》的“其后”,作者还是没有明确给出结局;男女主人公今后人生的走向,作者也并没有给出明确交代。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给读者留下一个苍凉的基调,供读者想象,多少可以看出作者对爱情憧憬中夹杂着无望的矛盾态度。
  松山时代,高膀虚子曾问过漱石这样一个问题:“你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漱石这样回答:“我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看似桀骜不驯的回答后面,却隐含着他可以称之为“异样的热情”的上进心。那个时候的他,坚信只要不断努力,成为“完美的人”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他早期作品《虞美人草》当中所描绘的甲野这一人物形象就可以称之为完美。但是事后,他却公开宣称《虞美人草》这部作品是他最不喜欢的。焉知对“完美”的刻意追求却反而造成了结果上的“不完美”呢?反思漱石除三部曲之外,描写男女爱情的其他小说,涉及到三角关系,都无一例外给了一个看似不完美的结局。例如《心》,先生无法面对自己的负疚,最终以死谢罪。而《门》这部小说,虽然结尾开放许多,但是却无处不在暗示男女主人公仍然逃不过“无法救赎”的宿命。只是,由于作者自己的偏爱以及内心深处对夫妇爱情的向往,小说结尾没有写明而已。这些“不完美”的小说,却因为意犹未尽、含义隽永,在某种层面变成了“完美”。从小渴望温情的,想要成为“完美之人”的夏目漱石,却偏偏有一段谈不上完美的婚姻。他本人也曾多次参禅,希冀寻求内心的平衡,也将自己 “无法救赎”的情感投射在自己小说人物当中。理解到这一点,对研究夏目漱石的作品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夏目漱石.门.岩波书店,1990.4.
  [2] 夏爱元.试论夏目漱石的知识分子情节.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5).
  [3] 江藤淳「漱石とその時代――第四部22――」「新潮」96.02.01.
  [4] 竹上寿恵.「「門」の熱源」.「島大国文」,1996.2.
  [5] 佐藤泰正.「「門」をどう読むか――作家の眼の所在をめぐって」.翰林書房,96.06.
  [6] 前田勲.「「門」の家計事情」.金沢近代文学研究会,96.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799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