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施策治理北京城市交通拥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涛

  北京现阶段面临的交通拥堵问题,是很多国际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曾遇到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综合表现。大数据、物联网时代的来临,为科学施策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条件。
  一、发展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主要经历了三轮大规模的城市交通拥堵。第一轮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人均GDP达到了800美元以上,主要特点是以自行车交通为主。第二轮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当时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以上,主要特点是小汽车出行量猛增。第三轮是从2008年奥运会以后到现在,人均GDP超过了8000美元,主要特点是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开始占据优势。
  围绕三次交通拥堵出现的时间,北京交通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机动化发展初期阶段(1949-198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北京交通系统处于机动化进程的萌芽期,自行车出行比例占据绝对优势,超过了70%,而机动车出行比例不足30%,其中小汽车出行比例不足5%。第二阶段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阶段(1986-2003年)。1986年,针对当时出现的城市交通拥堵和“行路难”,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通两厢,缓解中央,建设二、三环快速路”的工作目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机动车出行比例随之快速上升。第三阶段为公共交通优先理念下的综合发展阶段(2004年以后)。随着《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年)》、《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先后出台,道路、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公共交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面对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运行压力与日俱增。
  截至2012年底,北京城市道路里程达到6271公里;公路里程达到2149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为923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442公里,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2067万人次,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增长到44%,位居全国内地城市之首;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成效初显,小汽车出行比例连续两年下降,由2010年的34.2%下降到2012年的32.6%。
  二、面临的形势
  随着当前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交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新情况,治堵综合措施实施三年来所取得的效果不断弱化,城市交通运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具体来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北京交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形势:
  一是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交通出行需求急剧增长。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069.3万人,远远超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关于2020年达到1800万人的预测,并且今后几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交通出行需求随之不断增长。据调查,2012年六环路内出行总量(不含步行)为3033万人次/日,较2007年增长33.3%,预计到2020年六环路内出行总量有望超过3700万人次/日。
  二是机动车“三高”特征导致道路交通运行压力不断增大。首先是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520万辆,按每年配置24万个小客车指标计算,增长速度仍保持在5%左右的较高水平,相比香港的1.8%-2%、新加坡的0.5%-1%、东京的零增长依然偏高。第二是机动车高强度使用问题突出。据2010年交通综合调查,北京市六环路内有车家庭使用小汽车出行的比例高达60.6%,在全市所有小汽车出行中,出行距离在5公里以下的比例高达44%。第三是机动车高密度聚集。据统计,北京市人均机动车拥有量分布是越往里密度越高,外围区为0.19辆/人,而核心区为0.31辆/人,与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国际化大城市相比,趋势正好相反。此外,北京市机动车出行呈现明显的向心交通特征,白天机动车向中心城高密度聚集,给中心城交通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据监测,工作日早高峰进入二环路以内区域的小汽车数量为离开的1.6倍,晚高峰离开的为进入的2倍。
  三是轨道挤、公交慢、换乘难导致公共交通吸引力不强。中心城轨道交通密度偏低,往往是开通一条则满负荷一条。目前全市轨道交通常规限流站已经超过40个,并且主要集中在地铁1号线、5号线、10号线、13号线、八通线和昌平线等连接通州、天通苑、回龙观等大型居住区。早晚高峰时段,轨道交通车厢内严重拥挤、舒适度较差。另外,相对小汽车出行,目前公共交通出行速度根本没有优势。根据第四次交通综合调查,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运行速度仅为小汽车运行速度的79%和56%;而在乘坐地面公交一次出行中,步行和等候的时间往往占有较大比例,约占全部出行时间的40%。此外,枢纽场站建设进展缓慢,公交场站实现率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换乘不方便,客观上制约了公共交通吸引力的提高。
  四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导致空气质量改善任务艰巨。据环保部门监测,2012年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占全市来源的比例为58%和40%,机动车排放PM2.5占全市来源的22.2%,位居各种污染源的首位。从目前车辆结构来看,目前保障北京城市基本运行的交通运输车辆多是柴油车。而限于现有的柴油车技术发展水平,柴油车污染物排放远高于其它能源类型车辆。以公共汽车为例,1辆国Ⅳ排放标准的柴油公交车,其NOX排放量相当于2.6辆LNG公交车的排放总量,PM2.5排放量相当于12.5辆LNG公交车的排放总量。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尚有国Ⅳ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公交车近1.7万辆,占全市公交车总量的76.2%,淘汰更新任务非常艰巨。
  三、主要治堵策略
  交通拥堵是世界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综观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经验,无不经历这个痛苦的历程。回顾伦敦、东京和新加坡等城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经验,大都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阶段,第二阶段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与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并举阶段,差异之处主要在于采取了不同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伦敦选择的是交通拥挤收费政策,东京采取的是停车泊位证制度,新加坡实施的则是提高小汽车购置成本和交通拥挤收费政策。这三个城市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治理效果。而莫斯科和墨西哥虽然也非常重视发展公共交通,但没有实施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结果是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越发严重。   保障北京城市交通正常运行,是完善首都城市功能、做好“四个服务”的重要基础,关乎科学发展、群众生活及城市形象。当前,北京已进入了交通拥堵频发的阶段,必须充分借鉴和汲取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关经验和教训,把握好有利时机,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科学施策,多措并举,从根本上缓解和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一)发挥好智慧交通在决策中的支撑作用
  在大数据、物联网时代,智慧交通最首要、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对科学收集的海量数据进行针对性分析和归纳,并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北京交通管理工作中已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为科学收集北京交通运行数据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市现已建成了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OCC)和交通应急指挥中心、路网管理中心、地面公交运营指挥调度中心、轨道交通运营指挥调度中心、高速公路运行指挥调度中心、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以TOCC为例,该系统整合了民航、铁路、公安交管、公共交通、道路客货运输等6000多项数据,接入了40000多路视频和25个应用系统,涵盖了456公里地铁运营线路、2万多辆公共电汽车、6万多辆出租汽车、近8千辆旅游客车和省际客运车辆,每天都要产生上亿条运行数据。
  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根据北京市交通管理工作需要,对现有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持续完善,并借助相关交通数学模型对实时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归纳,计算出相关指标数据,为制定北京交通发展战略、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处理好城市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必须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处理好城市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关系。过去北京城市单中心过度聚集和“摊大饼”扩展的发展方式,是产生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城乡结合部等“大城市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必须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按照首都的功能定位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科学调控中心城的建设规模,防止单中心功能的进一步过度聚集。要统筹好各级各类专项规划,切实发挥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中心区域要坚决停止新建商品住宅和大型公建项目,严格控制旧城的新增规模,停止大拆大建。要严格限制中心城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中心城原则上不再新增产业功能区,扩建原有产业功能区必须同交通设施支撑能力相匹配。
  二是建立健全政策机制,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缓解人口过快增长状况。要建立健全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把人口就业、综合产出效益、能耗水耗等指标纳入区县部门考核指标。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统筹决策和监督机制,避免各类产业园区分散布局和盲目竞争。加大低端业态整治和规范力度,逐步清理与首都功能定位不匹配、与居民实际需求关联度低的产业。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引导中心城人口向新城有序疏散。
  三是优先配置和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功能与交通设施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交通追随型”向“交通引导型”的转变。要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和公交专用道网络规划建设,提高公共交通供给能力。加强公共交通对重点功能区的支撑能力,促进轨道交通与周边城市功能有效衔接。编制和出台地下空间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强地下车行、步行、停车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分解部分地面交通出行压力。
  (三)统筹好交通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治理北京城市交通拥堵,还需重点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实现北京交通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像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重视交通管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重点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要强化交通信息数据整合,构筑包括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交通诱导、紧急救援管理、交通事故快速勘察等智慧交通系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道路交通标识、标线和信号灯的设置,深化指路标识“预告、告知、确认”三级连贯信息系统建设。切实加强道路交通运行组织,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同时做好交通运行情况的预警、预告。
  二要像重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一样重视交通需求管理,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尽可能减少小汽车出行需求。要充分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等手段,引导公众转变出行方式,切实降低小汽车的使用强度。进一步优化小客车数量调控措施,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切实加强宣传和沟通,形成全社会广泛认同的现代交通理念,着力提高全社会的现代交通意识。
  三要像重视动态交通管理一样重视静态交通管理,充分发挥停车调节作用,实现“以静制动”。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经营、服务以及停车秩序管理和执法等进行全面规范,切实加强占道停车秩序管理。通过实施停车差别化政策,旧城区逐步减少非基本停车位供给,中心城边缘集团及大型居住区保证基本停车位,新城等新发展区域适度提高停车位配套标准,增强供给能力。
  四要像重视客运发展一样重视道路货运发展,努力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减少货物运输对城市交通运行的影响。要通过合理布局货运枢纽场站,尽可能减少市内货运车辆“迂回”运输。进一步加快放射线公路和北京绕城高速公路建设,畅通货运通道。通过建设并完善城市配送体系,逐步取缔“以客代货”现象,提高货物配送效率。同时,积极推广夜运模式,努力降低白天城市道路交通负荷。
  (责任编辑:赵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801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