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的森林公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超

  198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正式建立,开启了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发展的新纪元。30年来,我国森林公园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已经成为我国珍贵森林风景资源和林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骨干力量。截至2013年底,共建立森林公园2900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79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超过17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范围遍布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区、市),形成了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骨干,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
  为了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原林业部于1980年发出《关于风景名胜地区国营林场保护山林和开展旅游事业的通知》,并开始组建森林公园,这一举措得到了原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1981年原林业部召开森林旅游工作试点座谈会,并选定北京松山、云蒙山、广东流溪河、南昆山、大岭山、山东泰山、湖南张家界、南岳等国营林场作为首批试点。1982年9月,经原国家计委批准,原林业部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我国森林公园建设事业由此起步,并逐步发展壮大。
  在过去的30年中,森林公园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初始阶段——1982年~1990年。自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之后,我国又先后建立了浙江天童、千岛湖、陕西楼观台、安徽琅琊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在这一阶段,森林公园建设尚处于摸索时期,影响力较小,人们对森林游憩功能的认识还很欠缺,所以发展速度缓慢,9年时间只建立了16处国家森林公园,平均每年不到2处。这些公园主要以部省联合的方式进行建设,开发力度较大,期间国家投入2000余万,后来这些森林公园大部分都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2.初级发展阶段——1991年~1993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原因有四:①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旅游业的巨大作用被社会认可。②随着国有重点林区林业“两危”(可采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现象的日趋严重,林区长期以来单一木材生产的产业结构亟需得到调整。③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及其强劲的带动作用为社会各界所认同。④1992年原林业部在大连召开了全国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工作会议,要求凡是森林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的国营林场都应当建立森林公园。由此在全国掀起了森林公园建设高潮,在短短3年时间内,共批建21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平均每年70余处。森林公园数量的快速增长使森林公园体系在短期内形成了较大规模,形成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确立了该项事业在自然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逐步规范阶段——1994年~2000年。经过前三年的快速发展,这个阶段中森林公园的数量增长明显趋缓,7年时间里共批建国家森林公园110处,平均每年批建数量不到16处。尽管数量增长较慢,但是在这个阶段中,森林公园的各项行业管理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形成了行业管理的基本框架。1994年1月,原林业部发布实施了《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994年12月,原林业部组织成立了“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规范了国家森林公园的审批程序,加强了审批过程的技术支撑。1996年,原林业部颁布了《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为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提供了行业标准。199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5-1999),使森林公园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又上新台阶。湖南省、四川省先后颁布了本省的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在此期间,有多所林业院校相继设置了森林旅游专业或开设了森林旅游、森林游憩课程,为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
  4.提质增效阶段——2001年至今。在2001年~2012年的12年时间里,共批建国家级森林公园420处,平均每年增长35处。这个阶段森林公园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森林公园建设带来的综合效益更进一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特别是引起了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国有林区的木材采伐量锐减,由此导致了森林利用方式的快速转变。在这个阶段中,基本形成了我国森林公园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奉行的新理念、新思路。2001年,国家林业局召开了全国森林公园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森林公园建设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我国秀美山川的重要窗口,是我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森林旅游是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林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标志着我国林业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需求为主转变的客观要求。在这个阶段,森林公园的法制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进,行业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贵州、广东、安徽、陕西、甘肃、黑龙江、江西、山西等省出台实施了本省的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或办法。2009年,国家林业局成立了中国森林公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2年颁布实施了《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LY/T2005-2012)。先后编制完成了《全国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全国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国家林业局颁布了《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包括三个方面,即: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开展森林生态旅游。
  在这个阶段,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工作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等新兴产品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要求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2011年5月11日,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签订了《国家林业局 国家旅游局关于推进森林旅游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同年还联合召开了全国森林旅游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家林业局 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批准海南省、温州市等10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   1.有效保护了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森林公园尤其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拥有着众多体现大自然杰作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文明活动所遗存人文景观,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立,使得这些珍贵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目前,已有13处森林公园纳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范围,14处森林公园纳入世界地质公园范围。森林公园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成为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同时,多年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各森林公园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培育,不断提高森林公园的景观和资源质量。 “十二五”期间,森林公园投入的资源培育和生态保护资金近80亿元,营造风景林总面积达48.87万公顷,改造林相总面积达51.2万公顷。如北京市各森林公园通过中幼林抚育、残次林改造、彩叶工程、森林健康经营、森林碳汇项目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森林生态质量和景观生态效益。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开展大面积林相改造,改造和培育了近3万5千亩森林景观,其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59.8%(不含水面)提高到现在的94.11%,林木蓄积量由111.8万立方米增加到275.2万立方米。
  2.普及了生态知识,传播、弘扬了生态文明
  森林公园内森林类型多样、自然景观奇特、物种资源丰富,是天然的生态教育课堂。游客进入森林公园,可以领略祖国的秀美山川,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感受生态文化,增强生态道德意识。目前,一大批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大中小学生科普基地、夏(冬)令营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艺术创作基地,每年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开展一系列以生态教育和科普教育为主的生态旅游活动,成为广受公众欢迎的生态文化教育场所。在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命名的50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有17处是森林公园。
  同时,不少森林公园加强了游客中心、森林博物馆、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民间艺术表演场地、植物专类园、科普长廊、各类标示牌等生态文化展示教育设施建设;众多森林公园推出了银杏文化节、红叶文化节、生态文化节、登山文化节、冰雪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许多森林公园开展了种植各类纪念林(如新婚纪念林、亲子纪念林、少先队林、共青团林等等)、认养树木的活动;一些森林公园将森林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进一步继承、发扬和利用。森林公园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3.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公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森林公园、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1993年起,森林公园的年游客接待人数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002年,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次,2012年,森林公园旅游人数超过5亿大关,达5.48亿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541.6万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8.5%,直接旅游收入453.3亿元,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比2011年度增长17.1%和20.4%。有254处森林公园的年旅客人数超过50万人次,92处森林公园的年游客人数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森林公园有395处,超过亿元的有66处。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林业产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另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2012年间森林公园共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500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12年底,森林公园共拥有游步道6.42万公里,旅游车船3.36万台(艘),接待床位78.31万张,床位141.49万个,森林公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同发展的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各森林公园推出的避暑、休闲、度假、登山、漂流、滑雪、养生、健身、科普教育等特色森林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张家界、千岛湖、太白山、西双版纳等众多森林公园已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4.推动了广大林农的增收就业,实现了兴林富民
  建立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给林区、山区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一处景观带来一片繁荣”的例子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林农依托森林公园,投身到与森林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运输、导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中,变“砍树”为“看树”,变“卖山头”为“卖生态”,变“卖木材”为“卖景观”,保护了资源,增加了收入,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测算,通过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发展,已经使3000个乡、15000个村、近3000万农民受益,直接吸纳60多万个农业人口就业,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逐步实现了兴林富民和兴旅富民,出现了山林更绿了,游客更多了,百姓更富了的喜人景象。
  2007年,福建省林业厅推出“森林人家”旅游品牌,鼓励和扶持森林公园内及周边农民发展森林旅游,当年“森林人家”就接待游客28万人次、收入680万元。2010年,“森林人家”的游客接待人数突破20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达9000多万元,极大地带动了林农就业增收。
  黑龙江省横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村屯,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起了“旅游”饭,林农自建“客栈型”农家乐50家、“度假型”农家乐36家,大型宾馆8家,土特农产品、旅游纪念品商户16家,旅游服务产业链条逐渐延长,为周边林农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成为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通过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每年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促进了围场县37个乡镇农家旅游的发展,公园相邻的5个乡镇已经形成了以公园为核心的辐射状的旅游小镇,每年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200多万元。   5.绿色惠民,更多城镇居民享受到了生态保护带来的成果
  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森林公园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指标,大力开展城郊型森林公园建设并积极推动免费开放,为城镇居民提供绿色福利。如:福州国家级森林公园自2008年9月28日起正式免费开放,年接待游客达430万人次,相当于福州市60%以上的人口就近享受到森林公园所提供的绿色福利。山西省将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列入全省十大林业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城郊型森林公园体系。全省56处县级城郊型森林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日接待游客36万人次,直接受惠人数达到1600万人。山东省林业厅推出包括39处森林公园在内的53个景区、票面总价值2558元、售价98元的“好客山东·森林旅游”年票,江西省林业厅推出售价100元的“江西风景独好·森林旅游”年票,则涵盖包括50处森林公园在内的55家景区,票面价值达2600元。2012年,共有777处森林公园免收门票,享受到森林公园生态休闲福利的游客达1.42亿人次,占森林公园总游客人数的25.9%,生态休闲公众乐享实惠。
  1.坚实的资源基础
  我国林地面积43亿亩,森林面积29.4亿亩,从南到北跨越了5个气候带,从东到西海拔高差达8000多米,自然资源丰富、历史遗存众多、民族风情各异,蕴育了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我国的森林景观包括雨林、季雨林、红树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景观、草本植物景观、珍奇植物景观等类型,这些景观常常与其他构景元素交汇融合,如森林—草原(草甸)组合、森林—瀑布(风景河段)组合、森林—湖泊(湖泊岛屿)组合、森林—雪山(冰川)组合、森林—观花类灌木林(如杜鹃)组合、森林—地貌组合、森林—天象组合等等,不仅种类齐全,分布广阔,而且有大量资源具有极高的风景、游憩和科学价值。这些优质的自然风景资源与灿烂的华夏文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有机结合,为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广阔的市场空间
  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会促进国内旅游兴旺;达到2000美元,就会促进度假旅游市场逐步形成;达到3000美元,旅游消费将出现爆发性增长。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居民全年公休假期达115天,具备旅游消费的经济基础和富裕时间。据推算,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将在2012年基础上翻番,国内旅游人次有望超过60亿。国内旅游收入为2.7万亿元,旅游总收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走进森林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热点之一。森林公园自然景观优美、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必然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园”。通过走进森林公园,参与森林旅游,人们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可以舒缓压力、愉悦心情,可以休闲保健、增进健康。参与森林旅游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追求,并将成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是国家加强珍贵资源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国民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发挥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是适应林业主体功能转变和林业改革方向,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展示魅力中国,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正是由于这些重大意义,使得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不仅是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建设美丽中国、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发展不但契合了林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且契合了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其赢得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森林公园是镶嵌在美丽中国大地上的一颗颗闪耀明珠,体现了美丽与发展的完美统一。在新的发展时期,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事业必将有一个新的飞跃,在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855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