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移动互联网,下一站在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在移动互联网的传统细分领域,是的,移动互联网这一看似很新的概念已经可以划分出传统和新兴领域了,传统如视频、社交、搜索、安全行业已经趋于饱和,在混战中幸存下来的已经开始立足于用户和市场的深耕细作,兢兢业业,觊觎着做大做强。而功败垂成者,或是错过上一局争斗的看客,是否还有机会卷土重来,开辟属于自己的疆土?究竟哪里会成长出下一个BAT,并在移动互联网的版图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车联网的旧思维与新秩序
  车联网并非一个新概念,在数年前便已被炒得火热,但却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而随着苹果和谷歌先后发布车联网解决方案,两个冤家对头在移动领域的水火不容之势蔓延到车联网。但车载系统的复杂性和集成度远非智能终端所能比拟,谷歌和苹果的传统优势能否延续还无法判定,传统车载嵌入系统领域的巨头,汽车厂商和TSP服务商也是他们绕不开的樊篱。
  汽车厂商在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几乎都推出了各自的车载系统平台,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行车数据进行深度整合,但整体功能上大同小异,应用同质化,人工导航、语音操作、救援、OBD信息等,在推广上也多是实行前期免费,后期续费的手法,车与车、车与人之间还缺乏简单有效的沟通解决方案。
  车联网新格局。虽然下文的图表中并未将黑莓的QNX列入其中,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QNX凭借其安全稳定性仍将是车联网重要的幕后工作者。而以苹果谷歌为主导的两大阵营将不似移动领域那般泾渭分明,因为车企一贯的强势使然,他们并不会甘于被人当枪使,喜欢自己掌握主动权。
  在上游,电子和芯片制造商也针对车联网推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高通和英伟达推出车用芯片,华为推出了车载LTE通信模块。
  将视线转向国内的车联网技术和服务厂商,部分已经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如启明信息,Carbase、元征科技、天泽信息、荣之联。此外还有东软集团、车音网、广联赛讯、翼卡车联网等。传统的地图服务提供商,如四维图新和高德将在新一轮的车联网布局承担重要的角色。在语音交互技术上,科大讯飞以及后起之秀车音网亦将分得一杯羹。
  在后装市场,美赛达科技、欧华、科维、德赛西威都有相应的产品和方案推出,其中部分已经兼容Mirrorlink标准,但却是鲜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品。除了技术积淀上的欠缺外,管理思路和推广方式上更应进行变革,多做些跨界之事,主动寻求与地图厂商、电信运营商进行合作,实现开放共赢。车联网时代,“闭门造车”难成气候。
  在后装领域,值得一提的是迪纳科技,华为前首席科学家刘南杰于2010年创办,定位于车联网虚拟运营商,希望通过车载智能终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软硬结合模式搭建车联网平台,并计划将客户群体发展到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电信运营商、保险公司及互联网客户。
  当以苹果和谷歌为主导的两大阵营渐成气候之后,前装和后装市场的界限也许就不似现在那么明显了,统一的技术标准之下,产品的体验亦将趋同。近期,汽车电子产品制造商Alpine和汽车外设厂商先锋(Pioneer)便宣布将推出与CarPlay相兼容的接收设备,打开了后装市场的另一扇大门。
  在线教育烽烟正盛
  将在线教育称为下一个战场有些勉强,可能就在文章采写准备的这段时间里,已经有企业在酝酿新一轮的合纵连横,或是某一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又收获了新一轮的融资。废话不多说,来看一下主流的在线教育企业(见47页)。
  可穿戴行业,巨头们的身影
  Google。在可穿戴领域,风头最劲的恐怕要数谷歌了。2012年推出的Google Glass在引爆可穿戴市场的同时,也为这个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虽然各大厂商,包括三星、微软和LG都有迹象表明在研发智能眼镜设备,但都停留在概念阶段,尚无实体产品推出。
  而在2014年年初,谷歌祭出Android Wear,重走手持设备开放联盟的老路,笼络一众厂商,浩浩荡荡地杀进可穿戴设备市场,其麾下将领囊括了各产业链,其中包括芯片制造商以及主流智能手机厂商:英特尔、高通、博通、联发科,华硕、HTC、LG、摩托罗拉、三星。其中,动作迅速如摩托罗拉和LG,已经有具体的产品规划,并计划于今年夏天问世。
  苹果。虽然库克和乔纳森仅仅在少数场合,用只言片语暧昧地暗示了苹果可能推出新产品,但这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苹果前段时间招募了一名新员工,Divya Nag。她是一名斯坦福大学退学女学生,被视为科学和医疗领域新星,二十出头的她已经创立了两家医疗公司。单单是“退学”一词就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似乎硅谷的退学天才让很多退学的人有了骄傲的资本。当然了这表明了苹果在移动医疗或是可穿戴领域将会有新动作。
  最近Nike裁撤FuelBand硬件部门的消息让很多人颇为不解,随后Nike官方的表态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后来其高管的表态终于拨云见雾,原来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苹果啊。看来传说中的iWatch马上就要现身了。
  微软。作为传统的软件巨头,微软缺席总有些说不过去,但他在可穿戴上的进展着实缓慢。除了其某位高管不停批判可穿戴设备的不足之处外,很难看到有实际的动作。
  但最近,微软确实动了,开始醒悟了,于是着手和谷歌一道争抢被Nike裁撤的FuelBand员工。
  当然,没有动作不证明没有实力。微软的Kinect在体感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再加上最近随着Windows Phone 8.1一起发布的Cortana语音识别服务,可穿戴设备的交互方式至少有解了。
  英特尔。在PC时代,微软和英特尔是出双入对的好兄弟,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两者虽然不时被抓到貌似出轨,但他们的处境还是很相像的,也算一对难兄难弟。微软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进展缓慢,英特尔同样在移动处理器市场节节败退。
  于是,英特尔开始发力可穿戴市场,收购智能手表厂商BasisScience、推可穿戴专用智能芯片Edison、启动“英特尔可穿戴创想挑战赛”、投资智能眼镜厂商Recon。出手可谓准稳狠,只是目前尚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唯一有料的Edison平台却又因为种种原因将夸克处理器换成了凌动,对移动计算未来的兴奋之心瞬间烟消云散。   高通。在移动领域,高通近几年赚得盆满钵满,可穿戴市场自然也不会落于人后。低功耗NFC芯片、WiFi芯片,还有Toq智能手表样板机。转到2014年4月份,和三星共同出资1700万美元,投资可穿戴芯片公司Ineda,看重的正是该公司的创新性芯片架构。
  看到国外的这些巨头们动作频频,你可能会感觉国内的企业太沉得住气了。其实,他们也没有真正闲着,除了自己开发或是联合一些硬件厂商推出手环或智能手表产品之外,剩下最多的就是找项目投资了。国内厂商做的产品相对比较杂,没有聚焦点,缺乏技术储备,多是一些边缘性的项目,时不时推出个防丢手环,把手机做成手表,或是做个离不开手机的智能手环,难成气候,更多的是在刷存在感。
  健康医疗,只可远观的无奈
  从医疗相关的展会和论坛,到硬件创新大赛,从传统医疗器械和软件服务厂商,到新兴创业公司,大家几乎众口一词,高呼颠覆医疗。东软熙康、华为等都展示了各自的数字医疗解决方案,运营商则在医疗数据平台上布局。而初创公司,多从健康类app,慢病管理和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入手。
  目前医疗健康互联网的产品以提供健康资讯和信息为主,交流和互动还停留在浅层的轻问诊上,以及医疗信息查询和简单的挂号。春雨医生的“空中诊所”立足于将医生和患者,线上和线下打通,也算其中难得的亮点。在国内缺乏大型的健康数据管理平台,患者医生在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数据难以有效互通,医院间的信息系统割据混战,缺乏统一的标准。而在数字医疗解决方案上,无论是国际国内的巨头都已有了成型的产品,只是市场化的道路上还需破解一些或明或暗的制度掣肘。转向移动医疗领域,尤其是可穿戴兴起之后的种种迹象表明,该领域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就在大家一片欢欣鼓舞之时,央视新闻播出“指尖上的医疗”,结论是“可穿戴医疗设备数据只能当参考”。众人看了不禁一阵胆寒,虽说对于移动医疗数据的可靠性和当前技术的局限性众人都有耳闻,但如此言论让人感觉像是避重就轻。
  无论移动医疗,还是互联网健康,它们的发展势必会牵涉到各方利益,甚至会带来整个医疗行业的大洗牌,医院,医生,药企,药代,更重要的是会带来监管层面的新问题。法律法规上的固有壁垒是短期内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余额宝的遭遇让同样身处风口浪尖的健康医疗行业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引来杀身之祸。马云感慨:有时候打败你的只是一份小小的文件,无奈和不甘溢于言表。所以合作共赢无疑是最好的出路,这在整合各方最优资源的同时,也能破解监管上的限制。当然最重要的利益分配和责任划分才是各方在协调谈判时应该着重考虑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248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