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加强 陈时高

  摘 要 在国际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渐渐成为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就承担起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文章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出发,分析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任务,从而从理念、课程、师资、实践等方面构建起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 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渐渐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国的人,更多的是和国外的人,在此基础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演变为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优秀的国际化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比较领先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对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烽火猎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才资源中存在两个“5 ”现象值得警惕。一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 %;二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
  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地方高校,此时就承担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应不断探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国际化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1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1.1 国际化人才的概念界定
  上述的所有都指向了国际化人才,那么什么是国际化人才?目前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比较权威的是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的界定,它认为国际化人才应该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分解国际化人才本身的含义: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人才。
  (1)国际化。国际与国内相对应,国际化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商品、货币、文化等等参与国际交流。国际化对人的要求,首先,既然你要交流,你必须掌握一门及以上的外语;其次,你必须有国际化的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再次,必须拥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2)人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最终,结合上述两个特点,把国际化人才界定为:掌握一门及以上的外语,熟悉国际化惯例,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和承受跨文化冲击的,对社会起贡献作用的人。
  1.2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类是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类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里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这里借鉴周远清同志对这一概念作过的阐述,1998 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2 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借鉴前面的定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2.1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中首先应该涉及到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常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7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该7项基本素质涉及到国际化人才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国际化的知识,一个是国际化的能力。通常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一是通过开发活动提高人的才能;二是通过开发活动增强人的活力或积极性。
  2.2 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规格
  通过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规格就应该是高规格的。根据现实学习中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规格通常应该划分为3类:第一类,按照高校国际化人才的最高规格,即最终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国际化的知识和能力,毕业以后可以独立从事国际化的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国际化的人才。这部分学生应该占整个高校的三分之一;第二类,按照高校国际化人才的中等规格,即培养的学生具备了国际化的知识和能力,但是还不能独立从事国际化的活动,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这部分学生应该占整个高校的三分之一;第三类,按照国际化人才的最低规划,这类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掌握国际化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这类学生以后可能从事的仅仅是国内的基本活动,这部分学生应该占整个高校的三分之一。
  2.3 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法
  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法主要结合高校和人才培养的双重特点。作为高校,首要的和通常的培养方法就是讲授式。这里主要是向学生传播国际化的视野和讲授国际化的知识和惯例,其次就是研讨式,这个研讨主要研讨国际化的案例和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方法,国际上通用的就有两种,一种是在职培训,一种是脱产培训。
  3 高校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结合上述高校国际化培养模式,应对国际化人才的强烈需求,可以确定我国高校在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3.1 更新理念,树立国际化的思维模式
  教育观念国际化就是要将本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更多地注重国内人才的培养,理念里面很少涉及国际化,思维模式更多地定性为适应国内企业的需要。作为高校而言,面对国际化的冲击,首先必须更新理念,树立国际化的思维模式。自上而下,作为高校的领导阶层,首先应该具有国际化的大视野,具有国际化的全局观,顶层设计必须考虑国际化;作为高校的中层管理,应该全面贯彻高层的意图,管理活动中坚持国际惯例;而作为直接接触基层学生的基层教师,更应该以国际化指导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工作。   3.2 围绕国际进行课程设计
  面对国际化的冲击,高校在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紧紧围绕国际两个字。首先,优化对于外语课程的设计。其次,优化对于国际化课程的设计。最后,通过加强与国际间优秀的大学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设备,更新教学管理理念,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
  3.3 围绕国际进行师资引进
  高校国际化人才有赖于国际化的师资。只有高素质的国际化的师资才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对于高校而言,首先,应该对现有师资进行分类提升,能够进行国际化学生培养的师资,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其次,在引进师资的时候,强调国际化。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引进师资的时候,最适合引进的应该是具有留学背景的博士和教授。最后,除了引进专业教师以外,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可以聘请国外专家、跨国公司高管、知名学者等有一定影响的外国智力作为学校的外聘教授,可以聘请短中长期外教作为学校外语培训的重点师资,可以进行国际项目的合作、跨文化学术研讨等提升学校师资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师资队伍适应国际化的能力。
  3.4 围绕国际进行培养实践
  高校的培养模式,通常是理论知识+实习模式。为了适应国际化的潮流,创新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于学校可以关注国外远程教育网和中国远程教育网,扩大与国外高校、跨国公司的联合培养;对于师资,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师资国外学习、培训、交流;对于学生,不拘泥于学校的学习,不拘泥于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一切都已国际化为衡量标准,可以试验直接在国外学习或者在国外跨国公司学习,以提升国际化水平。培训方法不拘泥于课堂,一切新的能够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的培养方法都可以采用。
  总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适应国际化潮流的必然选择。当然,作为高校在进行国际化的进程中,仍然不能忘掉民族化,坚持国际化,并结合民族化,才能使我们国家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基金项目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君晨,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4.
  [2] 曾明,徐晨.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2009(9):149-152.
  [3] 裴文英.高校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07(6):79-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6439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