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1975―2014年郸城县农业气候资源及变化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采用1975―2014年郸城县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郸城县近40年日照时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分析结果表明:1975―2014年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年平均气温13.8 ℃,出现在1984年,最高年平均气温15.7 ℃,分别出现在1978年、2013年、2014年,20世纪80―90年代平均气温有明显变化。气温年较差有变化,但呈平稳趋势,最大相差1.9 ℃。春季、秋季平均温度差别不大,而夏季、冬季变化幅度较大,特别是冬季平均气温,最低冬季平均气温出现在1984年,为0.8 ℃,最高出现在1998年,为4.5 ℃,相差3.7 ℃。土壤深度温度变化均不大,2003年各土壤深度温度最低。日照时数整体呈平滑的曲线,1979年最高,为2 293.3 h,2009年最低,为1 620.3 h。1985―1992年日照时数持续增加,这对农作物生长起有利的作用。各年降水量变化幅度比较大,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84年,为1 442.9 mm,2003年为1 453.8 mm。研究结果为郸城县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气温;降水;日照;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河南郸城;1975―2014年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48-01
  农业气候资源如日照时数、温度、降水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还必需与一定的社会因子结合起来,才能转变为资源[1-2]。从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气象组织开始将气候看作是气候系统的产物。我国是农业大国,河南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了解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是保证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本文以河南省郸城县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1974―2014年的日照时数、温度、降水等气候资源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其变化特征。
  1 研究区概况
  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北依鹿邑县,西连淮阳县,南接沈丘县,东南和东部与安徽省界首县、太和县和亳州市为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0′37″,北纬33°38′41″;总面积1 471 km2。地处黄河冲积扇南缘。海拔42 m,由西北向东南稍呈倾斜,地势平坦,土质黏重,适宜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生长,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主要农业耕种措施为机械化。
  2 温度变化特征
  2.1 气温
  利用1975―2014年郸城县各年平均气温资料,得出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5―2014年郸城县各年平均气温变化逐渐呈上升趋势,且波动较大,最低年平均气温13.8 ℃,出现在1984年,最高年平均气温15.7 ℃,分别出现在1978年、2013年、2014年,20世纪80―90年代平均气温有明显变化。2011年后,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这与全球变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及其维持时间对作物生长速度、产量和品质影响都很大,较大的日较差不仅对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和棉花的品质有利,而且对水果类的糖分积累及其他种类作物优良品质的形成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3-5]。1975―2014年郸城县气温年较差变化幅度不大,基本呈平稳趋势。
  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情况表明:春季、秋季各年平均温度差别不是很大,而秋季、冬季变化幅度较大,特别是冬季各年平均温度,最低冬季平均温度出现在1984年,为0.8 ℃,最高出现在1998年,为4.5 ℃,相差3.7 ℃,1984―1998年明显呈上升趋势,对郸城县农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2 地温
  地温直接影响种子发芽、作物生长、肥料和有机质的分解等,其主要受气温、太阳辐射的直接调节,又受到地形、土壤及其覆盖物的综合影响。对郸城县1975―2014年逐年各土层深度(0、5、10、15、20 cm)地温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温度随深度加深而变化缓和,5~20 cm深度的年平均地温为16.1~16.2 ℃。各个深度温度变化均不大,2003年各个深度温度最低。
  3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日照时数主要受纬度、地形、云雾等因素影响,秋、冬季云雾较多,日照时数较少;春、夏季晴热天气居多,光照充足。从1975―2014年郸城县年累计日照时数变化可以看出,日照时数整体呈平滑的曲线形式,1979年最高,为2 293.3 h,2009年最低,为1 620.3 h。1985―1992年是唯一呈上升的一段,虽然在这段时间内没有最高和最低,但日照时数持续增加,这对农作物生长起有利的作用。
  4 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
  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郸城县1975―2014年各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变化幅度比较大,有2次较大,分别是1984年的1 442.9 mm、2003年的1 453.8 mm,在这2年中,夏季风不稳定。
  5 结语
  本文利用1975―2014年郸城县气象资料,分析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要素,得到如下结论:1975―2014年累计各年平均气温,气温变化逐渐呈上升趋势,但幅度较大。日照时数整体呈平滑的曲线形式,日照时数持续增加,这对农作物生长起有利的作用。发挥农业气候优势。根据郸城县气候资源丰富、雨热同季、热量资源呈增多趋势的变化特点,增加热能利用率,对农作物可以间作套种的方式,以提高作物总产量。应加强抗御气象灾害实用技术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及时测定农作物的苗情、墒情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制定相应措施,达到促产、保产的目的。根据不同地形,建成网格状的气象监测网,为政府和广大农民提供高精度的气象资料,指导农业生产[6]。
  6 参考文献
  [1] 戴声佩,李海亮,刘海清,等.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2):52-60.
  [2] 李继由.农业气候资源理论及其充分利用[J].资源科学,1995(1):1-9.
  [3] 叶笃正.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40-53.
  [4] 宁金花,申双和.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251-254.
  [5] 许崇海,徐影,罗勇.新疆地区21世纪气候变化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8(3):1-7.
  [6] 潘根兴,高民,胡国华,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9):1698-17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116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