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的原因与绿色防控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富春

  漯河市召陵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6℃,日照时数218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786毫米,非常适合春、秋二季马铃薯栽培。近年来,随着召陵区种植业结构的深化调整,春、秋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4年已达5万亩。但由于受品种抗性较差、初次侵染菌源量大、气候条件适宜病菌侵染和栽培管理水平较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在该区发生为害较重,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成为制约马铃薯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实现农业部“2020年农药零增长”的目标,按照“科学用药、绿色发展”的要求,切实转变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理念,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召陵区植保站经过多年观察、试验、调查分析、查阅有关资料,摸清了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绿色防控技术对策。
  一、发生为害重的原因
  1. 主栽品种抗性较差 召陵区马铃薯主栽品种有郑薯六号、费乌瑞它、东农303等,这些品种抗病性均较差。
  2. 初次侵染菌源量大 马铃薯晚疫病致病疫霉菌主要在病薯病残组织、土壤中越冬,其中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次侵染源。长期以来,召陵区马铃薯生产大多为分散零星种植,品种多、杂、乱,种薯质量参差不齐,表现在:一是部分农户生产用种习惯自留自用;二是较多农户缺乏种薯与商品薯的概念认识,购种时大多因价格因素选用的脱毒薯是已种植了多代的生产薯作种薯,甚至在市场上直接购买商品薯作种薯,全区优质脱毒良种覆盖率不高;三是许多农户在播种时未能剔除带菌病薯,不搞种薯消毒,导致种薯带菌率较高。
  3. 气候环境因素 气候条件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召陵区马铃薯生长期忽暖忽冷、多雾、多露或连阴雨的气候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的产生与萌发,致使病菌大量繁殖和侵染。
  4. 栽培管理水平较低 栽培管理水平较低也是导致该病发生为害较重的原因之一。召陵区马铃薯栽培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一是部分农户习惯传统的平地穴播,不开排水沟,整地质量差,不中耕培土,造成薯苗长势弱,抗病能力降低。二是施肥普遍存在重氮、轻磷钾现象,导致植株徒长,特别是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播种密度较大的田块,田间通透性差,形成了有利于该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三是农户防治意识普遍淡薄,对该病的为害性认识不够,缺乏主动防治意识,贻误了最佳防治时机;并且选药不当、喷药不规范,导致控制效果较差。
  二、绿色防控对策
  要安全经济有效控制晚疫病为害,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以选用抗病良种为中心,压低菌源为前提,健身栽培为基础,科学用药作保障的综合绿色防控对策。
  1. 农业防治
  ①因地制宜,合理选用优良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马铃薯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较大差别。当前生产上使用的品种大多是遗传基础较窄的垂直抗性品种,连续种植较长一段时间后,容易丧失其抗病性,因此,从理论上讲,加强筛选和推广具有多基因或水平抗病性的优良品种,是预防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根本措施。从近两年召陵区引进的几个马铃薯生产品种的引种示范结果看,郑薯五号、中薯三号抗病性较强,且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②选用脱毒种薯,搞好种薯消毒。选用脱毒生产种薯,精选种薯,严格种薯药剂消毒处理是减少菌源的重要措施。生产上要用脱毒种薯,避免使用自留种、商品薯和脱毒薯已种植多代的品种。精选种薯,严格挑选表面光滑、无病班和无损伤的薯块作种薯。种薯切块时,切刀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播种前用70%甲霜灵・锰锌或0.19%高锰酸钾溶液浸种,达到从源头上控制病害发生流行的目的。
  ③垄作栽培,合理密植。改平作栽培为垄作栽培(单垄单行),合理密植,可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减轻病害发生程度。种植密度应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以及不同种植模式确定。召陵区一般以垄距66.7厘米、株距16.7厘米,亩密度控制在6000株左右为宜。
  ④配方施肥,强化田管。合理的配方施肥可增强植株的抗病力。磷肥充足时,能提高氮肥利用率,促进根系发育,使幼苗发育健壮,有利于植株体内各种物质的转化和代谢,增强植株抗旱、抗寒能力和适应性;钾肥有利于增强植株光合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的合成,从而使植株健壮生长,对增强植株的抗倒、抗寒、抗病能力效果显著。因此,生产上应避免偏施氮肥,一般N、P2O5、K2O的比例以2∶1∶4为宜,每亩施农家肥1500千克或氮肥3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钾50千克。此外,在马铃薯生长期要及时排渍,雨后及时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在生长前中期要增加培土次数和培土厚度,避免块茎裸露,减少游动孢子囊侵染块茎的机会,一般进行2~3次中耕培土,第一次在苗齐后结合除草进行,第二次在苗高15厘米左右时结合追肥进行浅中耕小培土,第三次在封行前进行浅中耕大培土。
  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有效防控马铃薯晚疫病为害的补充措施。
  ①推广诱导抗病。诱导抗病性是基于对作物多种刺激反应的观察、植物免疫特性的揭示和植物免疫系统论建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病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植物品种抗病或感病,都存在着潜在的抗病基因,经过适当诱导,基因的抗性可以通过免疫系统的反应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获得对病原物的抗性。近两年,召陵区用碧护药剂试验结果表明,在马铃薯3~4叶期,亩用0.136%赤・吲乙・芸薹(碧护)可湿性粉剂3克对水50千克进行大田喷雾,可显著提高抗晚疫病能力。这为未来该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②选择适宜药剂,及时施药防治。在马铃薯齐苗后,当苗高15厘米左右时,亩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对水50千克喷雾;如遇发病,则在发病初期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带出田间深埋,并喷施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间隔7~10天施用1次,连续2~3次。为减少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组织专业化防治队伍,实施统防统治,做到对症下药、科学用药,努力推行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确保马铃薯优质高产高效。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植保植检站 邮编:4623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139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