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宛泽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技术被广泛应用,而在汽车行业也是如此,智能化技术近年来已经被应用于现代汽车的各个部分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提升汽车的安全系数,另一方面也为环保做出了贡献,推动着汽车行业健康发展。文章对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汽车行业;智能化技术;传感器技术;车载智能化网络;微处理器;环保性能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4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5-001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35.006
  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汽车在安全、性能、环保和舒适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汽车与智能化技术之间的结合可以说是汽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同时也是汽车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下面将对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1 汽车智能化系统应用现状
  我国的汽车智能化发展起步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前,汽车上的智能化设备只有从家电中演化而来的收音机,其他基本为零。而在此之后,随着我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再加上不断借鉴国外汽车智能化技术,使得我国的汽车智能化行业快速地发展了起来。但在这个阶段中,虽然我国有很多企业在做汽车智能化,但产品的结构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也并不高。近年来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在汽车行业中应用得比较广泛,未来实现全面的智能化创新,已经成为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1.1 发动机智能化控制系统
  首先是智能化点火装置,这种智能化装置主要是以发动机转速、水温等因素使发动机在不同的情况下均能在最佳点火时刻点火,从而实现降低油耗的目的;其次是智能化控制燃油喷射装置,这种装置是根据各种不同的传感器所传输的信号来精确地控制混合气浓度,从而达到最佳的空燃比,使发动机的工作能保持在最佳状态,不仅能降低油耗,同时也能减少环境污染。除此之外,发动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有废气再循环系统和二次空气喷射系统等,虽然这些系统并非每一台车都具备,但或多或少地也被应用于不同的车型中。
  1.2 汽车底盘的智能化控制系统
  电控自动变速装置能根据发动机的载荷、车速以及制动的工作状态等通过计算机计算来对变速杆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变速器换挡的最佳控制,同时也能知道最佳的换挡时间和换挡位。这种装置的应用给汽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提升了汽车的灵敏度,能准确地反映出道路的条件,同时也能简化汽车操作,使驾驶员专心于其他方面,提升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防抱死制动系统则是通过控制来防止汽车制动时的车轮抱死。通常汽车在路面上制动时,车轮和地面之间都能产生较大的侧向附着力,而防抱死制动系统则能有效地提升汽车操作安全性能,减少制动距离,同时提升汽车操作的稳定性。
  智能化转向助力系统是一种由微机控制的转向系统,与传统的液压系统相比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能帮助汽车实现转向功能的最优化,同时也提升了汽车在低速行驶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自适应悬挂系统,这种系统能根据悬挂装置的瞬时负荷,自动地调整减震器的特性,从而使汽车适应当时的负荷,并保持悬挂的既定高度。通过自适应悬挂系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和操作性。
  常速巡行自动控制系统,通常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利用常速巡行自动控制系统,能根据汽车的行驶阻力来自动地调节气门开度,不需要驾驶员通过踩油门的形式来逐渐调整车速。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智能化控制系统被应用于汽车底盘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中。同时在安全方面也应用了很多的智能化系统,例如安全气囊系统和防撞系统等,为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1.3 乘车舒适智能化系统
  当前,人们出行不仅要求安全和可靠,同时对舒适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正是因为这样才推动了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在舒适性方面的智能化技术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汽车智能空调。汽车智能化空调装置,利用电控单元ECU控制风扇和加热继电器等,并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来进行车内的温度调控。智能化座椅,座椅根据人体力学进行设计,将智能化控制技术结合到座椅中,以此来提升座椅的舒适性。此外,还有电控主动悬架系统和车载多媒体系统等,给汽车的舒适性带来了全新的改革,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满意度。
  2 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智能化技术与汽车行业的结合发展,能推动汽车智能化技术向智能化、环保化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智能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虽然各种各样的汽车智能化技术逐渐地被应用,但很多新的技术要想被彻底地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发展。下面将对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讨论:
  2.1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汽车传感器是提升汽车高档化和自动化发展中的重点技术,随着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在未来对传感器的依赖性也会越强。汽车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是十分多样化的,因此所需要的传感器类型也会呈现多样化,使得数量不断增加。这也充分地说明了积极地研制新型、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是十分必要的。在未来的发展中汽车传感器技术将向着智能化、人性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2.2 车载智能化网络的发展
  随着汽车智能化设备的逐渐增加,智能化设备的功能也逐渐强大,为了有效地提升汽车行驶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车载智能化设备的数据传播就显得格外重要。总线技术的发展使原本复杂的导线产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讯线将智能化汽车装置链接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然后通过总线来进行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智能化装置不仅能完成其独自控制的智能化功能,同时还能为其他相关的控制装置提供数据服务。由于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布线变得更加简单,有效地减少了电节点的数量和导线的数量,同时提升了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在智能化网络中,用户可以通过数据总线来做智能化控制装置中的任何一个装置,并能读取故障代码,进行汽车故障的诊断,使汽车维修变得更加简单。   2.3 微处理器的发展
  汽车智能化控制系统中的中心部分是微处理控制单元,负责指挥其他的设备进行工作。近年来微处理器技术不断的提升,汽车的仪表不再是传统的单一仪表,而是集智能化和多功能为一体的仪表。当前,积极地开发具有多路同步实时控制和自我诊断等功能的汽车专用微处理器对汽车的未来发展和智能化技术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的发展将给未来车用处理器带来崭新的一页。
  2.4 环保性能的发展
  汽车向环保性发展在当前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发展趋势。环保型的要求决定了世界汽车行业应当向高效燃料和低碳排放的方向发展,当前的发展方向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采用先进柴油发动机并逐渐地发展配套智能化设备控制系统。通常来说柴油发动机的燃料与汽油相比较更加具有经济性;(2)不断研究环保型电动汽车,使电动汽车能尽快地投入使用一次来减少燃油量。此外,汽车制造商近年来也在不断研究气缸压力传感和均质充量压燃烧系统,以此来减少汽车燃油的经济性,使汽车行业向环保方向发展。
  2.5 安全性方向的发展
  当前,汽车的安全性能已经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内容,汽车上主要的安全系统可以被划分为被动安全系统和主动安全系统。被动系统指的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或者出现其他危险情况时为用户提供保护的技术,在这一方面当前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例如安全气囊和安全带等,这些安全技术的发展在交通安全事故中有效地减少了人员的伤亡情况。接下来在汽车的安全性能发展方面,所关注的是主动安全系统,也就是通过汽车上的配置,主动地对将要发生的碰撞等事故进行预防的系统,通过雷达,超声波等传感器,行车可视技术及语音功能,主动地提醒驾驶员减慢速度,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这将是汽车安全性发展的主要方向。
  2.6 娱乐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前,消费者对车辆要求不仅限于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也对休闲和通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汽车移动通讯技术和车载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相应的网络媒体环境和汽车导航等,使得在驾驶的过程中充满乐趣,车载媒体音响和车载网络通讯等已经成为了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通过GPS卫星导航技术和车载信息服务技术等将汽车智能化通讯和网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此来满足人们对驾驶的休闲需求,构建一个智能化的交通系统,已经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内容。
  3 结语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与智能化技术达到了紧密的结合,汽车智能化技术逐渐向智能化和集中化的方向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力量,不仅能有效地提升汽车性能,同时还能提升汽车的驾驶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们的出行质量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智能化产业与汽车行业的结合情况,将代表着这个国家未来在世界汽车行业中的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汽车智能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此一定要加快步伐,正确地把握未来的智能化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形成行业竞争优势,帮助我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甘小阳.现代汽车智能化技术及装置应用综述[J].智能化展望与决策,2012,4(5).
  [2] 范珍珍,郭芳芳,章小平.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浅析[J].科技和产业,2011,8(4).
  [3] 崔继友,程伟华,胡玉林.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网络财富,2010,2(12).
  [4] 张玉信.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方向[J].河北企业,2010,5(10).
  [5] 王美,刘佳宇.汽车智能化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4).
  [6] 方勇.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析[J].知识经济,2013,1(9).
  (责任编辑:周 琼)c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219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