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中心脱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 有责任没权力,有工作没经费,对上推不动,对下管不住―这就是很多部委,以及很多年前是部委但现在已经成为各行业协会的信息中心面临的现状。
  他们当然不甘寂寞,他们在不断付出汗水和泪水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权力进行着坚苦卓绝的努力和斗争。”
  
  脚踏两只船
  
  标志:他们有两张名片,一张是信息中心,另一张是他们自己成立的IT公司。
  曾几何时,一杯清茶一份报是机关生活悠闲的经典描述。尽管这个描述有些不尽然,但是,过惯了机关生活的人,到市场上去自谋生路,去竞争,去拼搏,毫无疑问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1998年的一场机构改革中,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等多个国家部委不再保留,取而代之的是行业协会。各个部委的信息中心,也开始从吃皇粮的国家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经营机制转换。
  随着身份改变的同时,是职责和权限的改变,是经费来源的改变。原来作为部委信息中心的时候,主要职责是承担部委系统内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承担国内外行业信息的收集、研究、咨询和服务保障,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等等。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是通过接受国家拨款来完成上级下达的项目,国家通过事业经费拨款来支持信息中心的工作和运转。现在是市场中的一员,不能再依靠国家拨款,需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赢得项目,要依靠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取胜。
  机械工业信息中心,就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中心在搞好为政府部门服务的项目的同时,加大了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用户的服务力度、开发市场化信息产品的力度和从市场找项目参与市场竞争的力度。现在要与社会上的IT企业平起平坐―需要推出自己的产品,需要自己在市场找项目,需要谈项目打单。
  同时,由于同政府部门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协会的信息中心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行业信息中心的某些职能,比如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推动行业规范和标准,承担行业统计等职能。例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就是轻工系统信息、统计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
  把一个政府行政机构一下推到市场,就像把一个旱鸭子丢到水里,不适应是必然的,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员素质上的挑战。作为政府部门的一员,要承担很多行政管理的职能和行业规范的工作,需要的是具备行政管理能力的人才。而作为市场的一员,需要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需要的是市场精英。为此,很多信息中心,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原有人员的素质,从学校和社会吸收各类人才。原有吃皇粮的行政人员,有的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成为很多信息中心的负担。这也形成了信息中心两类人的现状,一类是原来吃皇粮的,另一类是为适应市场的需要新聘用的人员,前者可能能力不足,却享受较好的福利和工资,后者是业务骨干,却难以享受相应的待遇。
  再者是人员心态上的挑战。信息中心原来是行政执法部门,是行业信息化的管理者和推动者,难免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现在信息中心是公司化运作,要树立客户就是上帝的心态。
  尽管挑战很多,很多信息中心还是成功实现了转型。机械工业信息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市场的竞争。在机构设置上,中心下设的软件部,除完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及上级政府部门下达的任务外,还积极对外承接项目,比如大亚湾核电站的项目、一汽的设备规划平台软件等。
  信息中心在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还有很多企业所没有的特殊优势。首先,具有丰富的行业积累,有全面的行业资料,这是一般企业所不会有的。另外,具有灵活多变的“面孔”,既可以是行业协会,也可以是公司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两种身份的优势。有些信息中心主任的名片上有多个头衔,其中一个就是某某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就是这种现状的明显表现。
  
  争夺模糊的权力
  
  标志:他们承担着信息化项目的责任,但是并不是项目的最终审批者,他们与科技处等机构进行着不懈的权力划分。
  当信息化建设热在中国兴起的同时,各种类型的信息中心也应运而生。有政府出面组建的全新部门,也有各单位在原有部门基础上进行职能改造后设立的。在普通老百姓眼中,似乎这些分属于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中心,在权力与职能上没有太多区别,无疑都是政府职能的延伸。但实际情况怎样呢?
  在和某部委局信息中心主任谈起其所属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时,这位主任无奈地告诉记者:“你们可能比我更了解这个行业的信息化现状,我的分管工作就是负责机关自身的一些信息化建设。”相反,在与另外一家部委局信息中心主任谈及同样话题时,这位主任侃侃而谈,一会将江苏的情况说一通,一会又将广东的情况说一通,并能透彻地将各地的优劣之处一一道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信息中心主任自身问题,还是体制问题?
  其实,据相关部委局的信息中心主任透露,各级政府部门在组建或将相关部门改建为信息中心时,其初衷是让信息中心为政府部门承担全方位的开发、部署、实施以及维护其信息系统。信息中心的运转大都采用事业单位的运行体制,至多只能算是政府职能体制的延伸。而这种运作方式,又因各部委局对信息中心的工作部署、职能定位上各有区别而造成不同部委信息中心在权力与职能上千差万别。
  为了保证全国的疾病防控,并及时协调全国各地医疗支援,卫生部门的信息中心可能会负责协调全国的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在此系统建设过程中把握重要话语权。同样,国家财政命脉所在的税务、工商等部门,为了保障全国范围的税收、工商信息的顺畅流转,他们的信息中心对全国各地税务、工商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将起到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但是,更多的信息中心在外实际上是名声大权力小,在其对应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所起作用相当有限。因为作为事业单位,信息中心并不具备行政权力。
  在缺乏职责权力赋予之时,要想保有在相应行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那么只有掌握经费主动权才能实现。可实际上是,许多信息中心在行业信息化建设上,并不具备审批经费的权力,甚至在建设自己所在部委局的信息化建设时,很多项目都是部委局的其他职能部门,比如科技处说了算。
  在这种情形之下,许多部委局信息中心对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建议权,而面对一些各地为政比较明显的政府部门,部委局信息中心的工作可能真就局限于部委局机关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了。
  这种管理体制让信息中心这个专门为信息化建设而设立的部门,在面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时显得无能为力,尤其是在诸如政府机构以及关联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以及标准统一等方面。各地政府与关联行业往往基于自身利益考量、业务需求、认识水平以及经费支撑等方面考虑,各自为政独立建设信息系统,从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根本谈不上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共享、协调运行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
  相形之下,在美国,199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明确授权在政府部门设立负责信息技术的CIO及专有部门。1996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修定案,明确规定每个联邦机构都要设立CIO职位及相应部门,并规定了CIO的地位是一名政府高层官员。
  那么在时下信息孤岛林立的中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中心权责应当如何定位?信息中心主任是否应当成为一名具备行政身份的政府部门CIO呢?
  
  重监管轻包办
  
  标志:他们对下属机关信息化项目没有投资权也没有决策权,与其试图包办下面的项目,还不如制定规范,行使监督权。
  信息中心还有一个困境就是职责问题。部委或行业级信息中心和地方级信息中心究竟职责有什么不同?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许多部委将信息中心中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外包给地方或企业级信息中心,甚至是专业IT企业。部委或行业级信息中心作为上级主管单位,不再是家长式,也不能什么都说了算。但对于下属信息中心或IT外包企业,为了避免信息孤岛,也不能听之任之,因此,部委或行业级信息中心逐渐演变成一个定标准、制规范的机构,以加强对IT外包业务的监管。同时,加强与同级单位或相关行业的协调,以保证制定的标准与规范最终符合社会整个大环境。
  要转变信息中心的职能,使部委或行业信息中心从技术部门变成管理和服务部门,真要实现起来还有许多难度。原来信息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开发软件、维护网络等技术性业务,现在逐渐外包出去,工作重心就要转移到信息化规划、协调、管理职能上来。不过目前IT外包市场还不太成熟,在选择外包对象时要特别小心。例如,民政部的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就曾外包给中关村的某软件开发商,但由于该软件公司发生变故,在开发过程中换了3位项目经理,导致开发出的软件根本不能用,只好重新开发。在这方面,信息中心要加强与专业咨询、监理公司的交流与合作,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把好关”。此外,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与业务部门的人员应相互借调,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有些部委信息中心与业务部门隔阂很深,业务部门对信息中心的抱怨通常是“他们对业务一窍不通,搞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用”,而信息中心对业务部门的抱怨通常是“他们对我们的工作不配合,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系统他们不用”。显然,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把信息中心和业务部门工作人员互调得到改善。
  对于地方信息中心来说,有的地方信息中心担负起了当地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协调和组织管理工作,并承担了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任务,如搭建市政府的内外网系统和各种应用系统等。同时,有些地方信息中心还积极面向市场,其所经营的IT企业在当地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展前景很好。这类市信息中心可以作为当地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把所办的IT企业逐渐剥离出去,明晰产权,并向IT企业实行电子政务IT外包策略。
  有的地方信息中心通过市计划发展委员会参与了当地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工作,但没有能进一步渗透到市电子政务建设领域,没有市场运作的经验,处境一般。这类市信息中心可以收缩职能、改变定位,逐渐转变为市计划发展委员会服务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中心,而把网络系统、信息系统的维护外包给专业的IT公司,集中精力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情报机构、智囊机构。
  还有的地方信息中心起步较晚,底子薄,实力弱和规模小,近几年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人才和资金的缺乏,面临着生存危机,处境十分艰难。这类地方信息中心一是可以撤消或合并到其他部门,二是可以转变为市信息化宣传、培训机构,普及城市信息化知识,培养信息化人才。总之,地方信息中心要迎合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需要,从国家信息化的全局角度出发,及时求变,做好定位。
  
  无一定之规 事在人为
  
  这是记者在采访各行业信息中心主任时,他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各部委机关对信息中心的编制也不完全一致,农业部信息中心归科技司管,某工业协会信息中心单独存在,并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合二为一,这本身就显示出国家对信息中心定位的宽泛性。
  当采访变成私下交流时,有人向记者这样透露:其实信息中心的地位和他们自己做的事情直接挂钩。比如冶金工业信息中心,本身技术实力很强,也做了几个漂亮的项目,所以上级很认可他们的能力,也就在项目审批、经费审批时手比较松,信息中心的领导也比较受重视,地位就会高一些,信息中心的员工也有地位有待遇。而有的信息中心,在某些历史时期或当时部委改制的时候就四分五裂,几个主任副主任各搞一摊,有的是信息办,有的在信息推广处,有的去了信息研究所,心不齐自然不合作,互相之间又由于错综复杂的关系谁也没有“吃”掉别人,于是就成了半死不活的状态,大家拿着死工资,各自申请自己的项目,老死不相往来,都活得不好。
  当规矩并不明确的时候,到底谁能发展壮大,就得看自己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658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