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雷电开启接口的黑暗时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980年代中期,界面之母SCSI开启了序章之后,1394、USB。SATA、PCI、PCI Express各种接口总线倾巢而出。USB 2.0坐稳无敌界面王。而这20余年的心路历程,都有一个江湖规则,那就是“规格”公开。可是这个显规则却被西方的苹果一脚踢开,与处理器巨人玩起神秘主义,隐规则上身。接口会不会进入入黑暗时代,USB 3.0、HDMI是否有机会化身为正义的黑暗骑士?
  
  
  2011年初,苹果的Macbook Pro率先出现了一个新接口一雷电(thunderbolt),随后iMac、Mac mini、Macbook air跟进,是忧是喜众说纷纭。要命的是,这个接口规格,根本没有第三者知道。贾伯斯酷爱的神秘主义色彩也波及到神圣的I/O地带。这个算计或阴谋的背后,又潜藏着商机吗7还是猪羊变色的危机?
  雷电(thunderbolt)师出于英特尔的“光之峰(1ightpeak)”,而Sony不追随苹果却信奉英特尔的真假王子复仇记(或是说英特尔的打手),在新推出的”VAIOz”笔电中内建光之峰(1ight peak)接口,却是原先英特尔展示的USB 3.0连接器;透过这个光纤线连接到Power Media Dock上,俨然将“集约型”接口的概念,率先产品化。这个集约型的概念,老早在笔电时代的扩充基座(docking station)就已经出现过了,此回无妨说是超进化版的复活吧。
  除了在接口集约之外,藉由高速的带宽可以透过外部GPU的高效能运算来提升笔电的平台总合运算能力,也是着墨的重心。可是,这个USB 3.0端子内部是地道地道的光配线,一般使用者有这么聪明专业吗?搞的清楚铜配线或是光配线吗?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困扰?难道这真的是消费者渴望需要的吗?以后USB 3.0接头若存在两种配线,是否带来混乱?
  又,接口的进化史怎么会奔跑到这种荒凉的地步呢?谁是藏镜人、谁又是幕后凶手;真相只有一个,时间会把它给揪出来的。
  
  飙速界面之武林外史
  
  当初USB 3.0规格的制定,英特尔曾经提出练功多年的光传输,可是这个提案最后还是被封杀掉。于是,又在IDF上弄出“光之峰(Light Peak)”激起了千层浪。多次的展示,比较有清楚的轮廓,但是这个影子却又随着苹果的雷电,又被打碎了,黑影幢幢。
  江湖上有个传说,在网络上流传着。传言,苹果其实才是“Light Peak”背后的藏镜人,是否如此,天知地知他们知,但这并不重要,重点是“光世纪”是否会真的来临,才是要去深入面对的问题。答案随着苹果Thunderbolt的推出,轮廓也就清晰了。苹果与巨人,心中各有所谋,相互利用,也有可能是共同擘画出的大阴谋,最终可能就是各走各自的独木桥,彼此利益不相冲突,各自独吞自己的市场。“光传输”,最终还是要看英特尔的魅力能力耐力有多大。
  
  
  迅雷不及掩耳,苹果在2011年更新笔电之际,推出了与英特尔合作的Thunderbolt极速接口(基本底-子也就是英特尔的开发代码Light Peak)。2011年/2月底,苹果的新一代Macbook Pro现身,终于证实了Apple也许才是真正的推手。只是它用了一个耸动的新名称“雷电(Thunderbolt)”。而且,还使用了一个雷电的标志,意思好像是说,要比快、苹果就给您一个意外的惊喜。告诉您不甩USB 3.0的原力,真的是这样子吗?
  在买笔电不如买泡面的投资时代里,技术不再是保证赚钱的利器;而是制造出消费者心中想要的东西,或者是做出让他们爱不释手的3C新玩具;爱疯4、iPad、iPad 2或是即将来的iPad 3给我们一课现代启示录。
  重点是现在WEB 2.0/3.0的时代。无论是USB3.0还是Thunderbolt(Light Peak)在这个时空背景,究竟谁能够站得住怎样的地位,还是会被边缘化,就是戏码的精采之处。
  
  
  可以这么说,英特尔终极尖兵Light Peak原本是采用光化战略。然而,苹果却是怀抱不同的理念,先沿用了传统铜配线,却将速度拉高到10Gbps的境界。而且,摆明了就是利用PCI Express+DisplayPort将苹果带向最有利的位置;尔后,可以大赚配接器(adapter)的产品高利润。随着Thunderbolt Display的出现,证明了苹果巩固自己DP江山的阳谋,要进来玩的就要听我的、顺我的规则。
  而Sonv扮演王子复仇的角色再将光传输带回来。这下子,本是同跟生、不煎又太急;这些长期代工的厂商就成为两方压宝游戏了。集约型界面的构想
  回想当初英特尔先展示Light peak的时候,概念上十分清晰;透过集约型的单一接口来载送多重的传输协议。到了苹果手上却是转个弯。不管怎样,这个立意本身就值得商榷,只是现在更朦胧了。在外围储存接口上,外部有个USB 2.0与USB 3.0,内部有SATA;在显示接口上有HDMI、DisplayPort的存在;相信不少厂商内部的讨论,得到的暂时结论就是主要用途不知在哪里7还众说纷纭呢!
  
  
  看完Thunderbolt的梗概,相信就可以观看出个中的把戏游玩策略了吧。这是一场魔术秀,旧酒换新瓶,就大夸特夸地宣扬。其中有个小细节超有趣,那就是采用原本的Mini DisplayPort连接器。这一招确实有点犀利,明知DisplayPort难为,硬把PCI Expressx4纳进来,背后的阴谋就不难推测了。在这么娇小的连接器下要达成电气特性该不会太难,但是,热插入(hot plug)的疑虑难除。苹果似乎想大赚配接器(adapter)市场的高利润。在这样子的安排之下,转USB 3.0、HDMI、eSATA等皆不是问题。赢了面子,也赚了里子。
  回顾英特尔,以前老是直说今日的麻烦就在于过多的连接器与连接线,举出HDMI、USB 2.0、USB 3.O、Display Port、PCI Express,SATA等;而且展望下一个10年需要更高的带宽,那么就需要一个解决方案,这就是Light Peak的由来。但是这个说法,太过于勉强。
  其实若来检验当前个人计算机连接器或连接线的问题。
  这句话的逻辑有点与事实不符合。简单拿一块主板来看,连接器会这么多完全是人为因素的问题,PS2可以拿掉,并列埠1284早该拿掉,VGA也可以不要,USB端口的数量是可以瘦身的。尤其是HTPC(Home Theater Pc)的概念,以PC做家庭剧院,这可是一个大笑话。PC的使用者环境,怎么来连接5.1ch/7.1ch等信号线。厂商玩不出把戏之后的硬式玩法。
  
  
  苹果的Mac也许不是个好范例,至少它做到了“简约”,也没有多少使用者来诟病,甚至抱怨。
  回顾2010年IDF展示了光传收模块,试作机器竟 然是电视与笔电,10Gbps的传送度、100m的传送距离;表面上的数字把USB 3.0压的死死的。英特尔主张是将各种接口集约在一起,可以执行USB 3.0、DisplayPort、PCI Express的各种协议。故,婉转说它是互补的。而且,10Gbps只不过是初啼之声,它的远大雄心是瞄准了100Gbps。Sony说,若是考虑到3D影像的进化以未来4Kx2K的显示接口,到了2015年左右,60Gbps等级将是所必需的显示传送速度。把未来拿来提前忧虑,又不确实的数字。看来Sony的做法是宣扬国威与先行布局吧!
  也就是说,企图以单一的接口物理层来实现多种协议,达到减少连接器数量以及迎合装置薄型化的需求。应用不仅跨级PC、平板装置、数字电视、蓝光机器,甚至想打进智能型手机的版图。这话,您信吗?
  随着Thunde rbolt的登场;明显可以看出苹果与英特尔各有所图,而苹果以iPhene 4、iPad、iPad 2红透天边,今日做主的该是谁,大家心中有数。以DisplayPort+PCI Express×4的组合,既可以继续推DP又可以配接当前的所有的I/O,又可以宣扬国威一举越过USB 3.0,一贯地苹果反骨作风显然无遗。
  最为奥妙之处,就在于英特尔与苹果对于雷电(thunderboIt)的技术规格秘藏不宣
  
   ,也没有公开或是成立业界组织的用心与企图,这点在过去是没有出现过的。若是视为独有技术,自己关起门来玩,或是帝国式主义的翻版:那么,接口的黑暗时代就会悄悄地来临也说不定。
  
  Thunderbolt登场的冲击
  
  若是仔细观看第一代Mac Book Pro的主板,可以推敲出几件有趣的事情:
  ・其一,它需要一颗专用的ThunderboIt控制器,而此回苹果所搭载的控制器大小是颇具规模的控制器(从I/O控制器的面向来说)。
  ・其二,从芯片面积与样式来观看,虽然打着公司的名号;不过该是TSMC 65nm的代工品;更劲报的是控制器上课印着“Intel 2009”。很聪明的赚钱术,将自己早已设计完成的JP技术授权出去就可以躺着赚钱。若是事迹成熟时,再来考虑是否要整合到芯片组中。
  ・其三,从实际的安装面层次来看,这是一个很快速的接口,可是苹果的做法可以说是将Thunderbolt控制器直接塞在芯片组与连接器之间,对于EMI电磁噪声的处理几乎完全忽略。原因不详。
  ・其四,i公司所言铜线先走,慢慢再升级到光配线;从苹果的产品来看,此言有疑问。
  ・其五,有朝一日,若是整合Thunderbolt控制器时,也根本不用PCI Express的物理层,无论是消费电力还是电路,都是轻而易举的;还可提高芯片附加价值甩脱竞争者,可谓机关算尽。
  ・其六,从苹果所发表的第一个Thunderbolt应用产品“Thunderbolt Display”证实了依然玩封闭式的游戏,即使DP算是公开的规格,如此般的接续方式,就是针对其笔电,别人根本没得玩。类霸权心态,细节处处可见。
  ・其七,DisplayPort本来是公开的显示接口,奈何在市面上的显示器厂商对于数字接口的选择不是DVI就是HDMI。而Thunderbolt Display一出现,即可看出DP独自化的样势,其他的USB/Firewire/LAN就是配接出去。
  至于Thunderbolt(Light Peak)在消费性产品上存在的必要性,的确很难求的结论。可以用Computex2011计算机展中的一个实际产品展示案例来探讨。有一家制造磁盘阵列的公司,展示了利用Thunderbolt与iMac来同时显示7个HD画质的影片,说明了iMac内藏硬盘不够力,只有ThunderboIt的带宽才够用。这个展示有点好笑,有谁需要开启这么多高画质影片,若是果真有需求,那就表示内部的硬盘接口还有改善的空间。二来,既有的HDMI也可以做到,玩封闭式的方案,带来的边际效应一定是昂贵无比,需不需要,消费者要用点脑筋,不要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英特尔、苹果连手共推雷电的推论
  
  所以,我们无妨大胆来推论,为何英特尔、苹果要连手来硬干Thunderbolt(Light Peak)也可尝试从几个观点来分析:
  观点1:机器连接器数量的削减。若是果真如英特尔/苹果所愿,将连接器的数量降到最少的层次。毕竟,这是左口袋与右口袋的游戏,笔电端或许少了,这些少了的端子可能就在其他地方出现。说真的,Thunderbolt Display个人认为是在为它的Macbookair铺路。
  观点2:掌控游戏规则、追求独自性、独占性。有人说这是对于当今接口不满的反击。此话也有疑问。该是这两家公司为了追求独自性、独占性的利益先行吞食,或是觊觎市场大饼全吃。您看接口规范的不公开,就可以闻出这个味道了。反击之道,就是将既有的成熟与竞争力够强的界面,作更大化的追击,比如USB 3.0、HDMI,其实都是俗又大碗的东西,也该是消费者真正要的东西。
  观点3:觊觎智能型手机与平板的应用。这一点从iPhone 4、iPad系列的热销或许可以得到启示。很多人在抱怨iPad的显示分辨率不足,而竞争者的差异化策略无一不是在分辨率或是接口上动脑筋。苹果透果Thunderbolt(英特尔则透过Light peak)大可以将接口集约化,声势上一举克敌:而且内在又是成熟的技术,设计的自由度高。
  况且,当初英特尔的盘算绝对不仅于10Gbps,而是光化的100Gbps。铜配线也有可能是先站稳阵脚的先前战役角色,若是一战成功,尔后还有蓝图可走;既可攻又可守。
  观点4:界面的集约化。这一点可以从显示接口的无线化竞合与USB未来的光化来讨论。HDMI与DisplayPort的无线化WirelessHD、WiGig、WiDi、WiFiDisplay,比起UWB还精采,USB说不定还冒出光纤化的USB 4.0i这些接口急剧的变化,最为理想的应付招式,就是采用集约化的战略,可以不变应万变。
  观点5:PCI Exp ress接口的外挂化,让笔电的运算效能有机会与桌面计算机相比拟。无论是Thunderbolt还是Light Peak透过了外接GPU的辅助,平台的运算效能要拉升并不会是困难的事情;尔后,说不定会改变笔电的设计型态呢?Sony的VAIO z之Power Media dock做了一个示范与开端。
  观点6:信号技术的进化,更明确地说就是“适用型均衡器(adaptive equalizer)”的通用化。苹果向来不会是技术的先锋或是白老鼠,而是善用成熟的技术将之最大化。USB历经了1.1/2.0/3.0的进化、PCIExpress走过1.0/2.0/3.0的演进,共同的特征之一就是加入了信号等化的电路,让Gbps传送信号质量(眼状图)更美好。尤其是适用型均衡器,可以随着传送途径的特性,比如说连接线长度的差异等,而调整出最佳的等化形式。而这个等化电路的加入,随着半导体制程微细化的技术化以及等化演算式(algorithm)的进步,使得电路的规模不大。而且,均衡器还可以让传输长距离时不用费尽脑汁来开发线材。
  至于,Thunderbolt对于USB 3.0为什么有可能的负面效用呢?这一切多在英特尔在芯片组上的态度。过去,USB 2.0能够秋风扫落叶,就是硬件面芯片组的整合与装置驱动软件面的支持丰富,才让它登上无敌接口王的宝座。假设郎君根本无意将USB 3.0做进去,光靠AMD也不容易成气候。又有苹果的不甩成见,接口业界的姿态也会随之改变,这一来就让USB3.0普及之路充满坎坷。不过,从市场上来看,USB3.0的主机与储存装置,价格早就落入凡尘,等待开花结果的时间。
  
  结语
  
  然而,有个核心重点给遗忘了。对于消费者,究竟有什么好处?倒是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才能算数。否则,若是将界面的发展带向黑暗时代,消费者最后任人宰割,与代工厂同样的命运。平心而论,若是站在使用者经济上的考虑,也许先拥抱USB 3.0与HDMI这对界面的绝代双娇,才会是省荷包的道路吧。(苹果再怎么反骨,也不敢得罪USB 2.0与HDMI,看看Mac Mini与iPad 2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768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