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表象与意蕴:象征的设计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象征,起源于我们原始先辈的思维方式,已被公认为人类所独有。进入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价值体系开始从传统 “生产”中心向 “消费”中心转变。象征以无数的商品和服务的形式再次实现了它的最大魅力和效用,人们消费的并非商品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进而消费本身也成为一种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设计领域中象征手法的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消费社会为背景从人文关怀,观念创新和文化传播三个层次对象征的设计和社会意义作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象征 消费文化 意义 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1 象征理论简述
  1.1 一般象征理论与中国古代造物“意象”说
  象征是文化人类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人们已公认象征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形式。关于象征的定义,《辞海》认为,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例如原始人以兽骨皮毛作装饰,成为他力量和勇气的象征。
  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象征型艺术是一种“艺术前的艺术”,处于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它起源于一种图解的尝试,“理念还没有在它本身找到所要的形式,所以还只是对形式的挣扎和希望”。又如德国著名符号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在原始初民的思维中,所有生命是一个整体,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我们的祖先将自己的生命与自然万物比对,茁壮的植物和凶猛的野兽都成为了自身生命的参照物。
  中国古代造物“意象”说。中国古代没有 “象征”的概念,但中国古代的创作及理论中却包含着象征的种种内容。值得一提的是,黑格尔在《美学》中盛赞中国的以表现生命生殖为主的吉祥象征符号是最具东方特色的前艺术。
  象征最开始是用来实现政治统治和道德教化功能的,《周易》里提到的“制器尚象”便是其中一个代表,象征总是伴随着哲理、道德的需要产生。
  1.2 消费社会象征现象及设计领域的象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转变的过程。消费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日益进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项主要社会活动。现代消费的意义已经从商品本身转变到商品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上来,人们关注的重心开始逐渐向精神价值和情感价值偏移,消费及消费品成为旨在意义的象征符号体系。“……在特定情形下,商品就可能脱离商品状态而获得一种象征性意义,从而对商品使用者来说,他们就具有可圣神性。”
  设计在这个重大的社会转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消费社会的特点使设计呈现出软化、艺术化的趋势,作为艺术创作手法的象征在设计领域有了极大的存在和发展空间;设计中“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则为象征在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可操作性。
  设计中的象征由两个要素构成:表象与意蕴。即设计产品的外在形象和设计的象征意义。产品形象是一种可视的感性存在,可以是产品的形态、色彩、比例,也可以是材质和结构。意蕴是一种观念或对象,在设计中它可以是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也可能是一种不能或不需要准确解释的模糊情感、情绪,甚至情结。
  2 象征在现代设计中的意义
  象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起源于我们的原始先辈,但正如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那样,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它从未消亡,而是不断发展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正如荣格所说:“这是对人类思想与情感的持久挑战,有此可以解释出,为什么以象征意象为特征的作品能够使人那么动心,那么久久难以忘怀…”
  2.1 实现了设计的人性关怀
  人们对产品象征功能的需求源自内心深处的欲求,就算是现代人,依然有许多无法直接表达或是不愿直接表达的意愿,但又期望能够被其他社会成员所理解,人们在象征中找到了慰藉。象征需求是人类深层次的心理欲求主要有三个层次,从这三个层次设计实现了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第一层是个体自我实现,人们在设计产品的强化刺激下,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内心情感和体验投入其中,寻找二者之间的同构性,进而获得共鸣、关照自我。每个人都有极其个人化的记忆,但是“个人记忆常常是集体记忆的一个部分”,当设计师将自己的记忆通过产品演绎出来时,他总是能或多或少地引起共鸣。
  第二层是个体对群体认同感的需求。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决定了人对特定群体的从属性,这个群体特有的文化特质以宗教信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式渗入每个成员的深层心理和行为方式,并成为一种群体规定性,个体渴望通过这种规定性得到群体的认同,实现自我的归属感欲求。
  第三层是个体对人类整体的归属感的需求。人类不同民族世世代代都经历着不可逃避的生老病死,体验着共同的痛苦和迷惘,思考着人类的本质和最终的归宿。这种整体的归属感是超越任何个人和群体的,虽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在千差万别的外在形式下,隐藏的却是同一个“神”,而“神”恐怕是世界最高层次的象征了。
  2.2 实现了设计的“观念创新”
  任何“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影响,产品是一定观念的载体。在产品同质化、设计普遍化的今天,创新一直被视作设计的灵魂,象征无疑为设计领域中的创新打开了一扇大门,即以“观念创新”实现设计的创新。
  这里的“观念创新”中的“观念”对应于上面所提到的审美观念和价值理念等,即产品表象下的意蕴。但并不是指创造新的观念(观念是指社会中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之后所形成的认识和看法,它既包括客观事实,也包括人的主观情感,因此是无法由某一客体任意决定的),而是指:打破固有观念,发掘潜在观念,重组现有观念。
  (1)打破固有观念。设计中常常有一些固有的联结,例如许多企业选用蓝色为标准色来树立自己高科技、沉稳的形象。在联通改用新标识前,中国的电信行业亦是蓝色一统天下。2006年,联通启用红黑相间的新标识,骄傲的把一片蓝色甩在身后:民族化,吉祥,沟通……全新的定位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形象和新的生机。在设计中,跳出固有观念往往意味着更加广阔的空间,象征性设计中尤为如此,不同的内在象征意义的选择决定了设计的方向。
  (2)发掘潜在观念。人的许多心理需求都不是显而易见的,有时连当事人自己都模糊不清,因此设计师要有敏锐的眼睛和敏感的心去发掘和解读。象征意义的源泉可以来源于自然物、宗教、风俗传统、历史文化等。发掘并利用潜在观念和意象模型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产生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
  (3)重组已有观念。事理学认为,创新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重组资源。虽然观念决定了象征形式与意义的联结方式,但创造性的运用,探求更多可能性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上,这里的重组涉及到了前面的打破固有观念和发掘潜在观念,三者相互渗透,共同实现设计的观念创新。
  2.3 实现了设计的文化传播
  象征设计以满足物质功能为前提,将人的情感因素、心理需求放在首位考察。当设计作品成为商品走向消费大众时,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走向了大众的日常生活,直接参与了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建构,引导了大众审美趋向,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1)文化下移――文化走向大众。并非所有的艺术文化都能立即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只有当它们得到社会的推广和确认之后才能如此。设计正是这样一种推广的途径。象征设计通过解构符号意义,将其投入设计作品中,获得信息的认同,进一步获得人性和情感的力量。象征使设计不再囿于“功能决定形式”,它发挥艺术创造性,使文化通过大众消费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传统文化―再塑民族精神。在当代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恐怕是提的最多的口号之一了,传统文化也是象征设计的一个重要灵感源泉和意指对象。许多传统文化符码经过设计的再创造,取形,延意,传神,不仅能彰显的民族气质,而且又不失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3]黄厚石,孙海燕.设计原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胡飞.工业设计符号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何燕丽.中国传统家具装饰的象征理论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7.
  [6]鲍懿喜.消费文化视野中的设计与社会.苏州大学,2003.
  [7]韦艺娟.产品设计中的象征现象研究.湖南大学,2004.
  [8][英]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译.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828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