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依靠“科技传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北京市科委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将“推进科学技术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作为科技工作三大任务之一,切实让科技进入人们生产、生活的主战场,促使科技从“后台支撑”走向“前台引领”。
  
  “科技传播”是关键
  
  创新、传播,应用是科技工作的三大组成部分。“科技传播”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让科技成果惠及于民的关键环节。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首都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科技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指出,建设“科技北京”,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城市,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运用科技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科技在民生和城市管理等其他领域的推广应用。
  
  现有基础
  
  多年以来,北京市科委在加快科技传播、促进科技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方面做了不懈努力。例如,在提出了“需求导向”的总体科技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持续开展了首都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分析;在增强重点产业竞争力,保证人们健康安全、支持节能减排等方面实施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推动科研转科普,设立科普专项,建立了一批科普基地;支持一批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在奥运的成果应用。
  
  存在的不足
  
  与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巨大的创新潜能相比,科技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还不能满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
  
  随时随地“科技传播”
  
  为了满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科技传播需要超越传统意义科普工作的思路,从“8小时外”向“8小时内”渗透,传播内容不仅包括科技成果、科学知识,也包括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科技传播任务实施将按照“8小时内外科普”的要求,通过技术联盟、行业协会、农村合作组织、科普场馆,科技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将科技推向企业、学校、农村、居民社区等单位和组织,提升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学校素质教育水平、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根据科技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特点,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四进”、“三推”。力争通过3-5年努力,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传播体系,建立科技研发与应用对接机制、科研成果与媒体宣传对接机制、科技资源与教育需求对接机制的三个对接机制,初步形成我市“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注重实效”的科技传播工作局面,创建一批具有特色的科技传播品牌,重点搭建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农村、现代服务业等7个行业领域的科技传播平台,启迪思想,引领方向。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四进”、“三推”工程
  
  根据科技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不同,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科技进单位。科技进学校,科技进农村、科技进社区的“四进”工程,同时通过“三推”工程,加强社会力量兴办科普场馆、举办科普活动、研发科普产品的推动工作,从而全面推进科技传播工作的开展,提升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深入开展科技传播的“四进”工程
  
  一是科技进单位促进工程。进入企业,科研院所,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开展的科技传播工作。
  二是科技进学校促进工程。进入中小学校及高等院校,针对在校学生和一线教师开展的科技传播工作。
  三是科技进农村促进工程。进入农村地区,针对农民以及农村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的科技传播工作。
  四是科技进社区促进工程。进入社区,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的科技传播工作。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技传播工作
  
  从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注重实效的科普运行机制,探索科普工作社会化的途径,积极组织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兴办科普的新局面。重点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科普、科普活动、科普创作与宣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普基地联盟,支持各科普场馆加强自身的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建立科普场馆与社区,科研机构的联动机制,促进社区、科研院所与科普场馆的双向发展,支持奥运场馆、医院等公共场所科普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或以冠名等形式,支持北京市科普场馆建设和运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的实验室,陈列室、标本馆等场所建立定期向公众开放的制度。
  二是推进社会力量开展特色科普活动。构建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四级科普活动体系,大力提升“2810”科普活动品牌效应,结合社会热点,挖掘行业科普资源,积极组织开展行业科普活动,加强创新型科普社区的“四员”队伍与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商店”,创新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方式。扶持和培育民间科普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以及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科普自治组织,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等。
  三是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作品创作与宣传。加强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力度,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科普传媒品牌,支持网络以及分众传媒、听网等新兴媒体开展科技传播工作,与北京市的出版单位合作,择优支持一批影响力大的原创科普作品,引进一批国外科普著作,打造北京市科普作品出版的品牌。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普专家将科研内容转化为紧扣时代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科普作品等。
  
  四措施确保“科技传播”
  
  北京市科委设置了科技传播任务,目的在于从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出发,以提升全体市民科学素质为核心,抓住不同主体,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特点,创新工作组织方法,积极拓展传播的途径和渠道,将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典型创新经验进行传播,使之深入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的素质提升方面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为保障科技传播工作的有效实施,市科委准备通过组织管理,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法规建设,科技传播渠道的建设这4个方面来确保科技传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加强各类各层科技传播组织的建设,建立系统机制,促进各类科技组织和传播组织在功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联合。
  二是加强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多领域,多层次,专兼职相结合的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培育一批从事科技传播的优秀科技传播大师,科技传播导师,依托科研主体包括委办局,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设科技传播基地,开展科技传播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32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