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茫茫大漠淘金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9年8月,在新疆奇台县东北部的大漠中,一具形成于100多年前的淘金人腊性干尸被意外发掘。早在1988年,文物部门就曾在这一地区发掘出了类似的4具淘金人腊性干尸及大量相关文物。此次意外发掘,令这片原本十分寂寥的戈壁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古代淘金人的神秘生活、腊性干尸形成中的种种疑惑……时隔21年后,又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21年前的考古发现
  
  新疆奇台,金、铅矿藏丰富,素有“金奇台”的美称。过去一直有“要想挣银子,就来奇台古城子”的说法。金银历来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硬通货”,过去冶金技术不发达,靠开采铅矿提取白银,因此奇台开采金矿和铅矿的历史较为久远,清乾隆时期就有明确记载。
  奇台东北部的北塔山一带是金矿和铅矿集中分布的地方,是古今淘金、淘银者“圆梦的地方”。从现存的一些淘金遗迹就可看出,当年那里是何等的“热闹”。为了“一夜暴富”的梦想,多少人历尽艰辛、不远千里来到这荒凉的戈壁。更有不少人梦未圆,人先逝,把生命和梦想永远留在了这片荒凉的戈壁。
  1988年10月,奇台北山煤矿发生火灾,当时的奇台县文管所在奉命清理这一带的文物时,发现了4具腊性干尸。文物工作者从干尸所处的金山口的位置、干尸特征,以及早先在这一带发现的部分遗物,认定这些干尸为清代淘金人的遗骸。
  此前,有关专家一直认为奇台所处的准噶尔盆地根本就不可能有干尸存在,所以4具干尸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相关研究人员和好奇的人们纷至沓来,到现在为止参观者至少已达200万人次。随着干尸的发掘,100多年前的那个“淘金王国”神秘的面纱也进一步被揭开。
  4具干尸相距方圆不到1公里,并且就在金山沟口,距离古淘金遗址很近,想必这里应该是淘金人的墓地。根据体貌特征,文物工作者把这4具干尸分别命名为“大个子”、“小老头”、“皮衣者”和“中年人”。
  “大个子”身长1.75米,和“中年人”年龄相当,大约都在40多岁,从穿着看应是死于夏季。大个子肛门附近发现有排泄物,中年人肚内有寄生虫,两人可能死于肠胃疾病。淘金的地方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水源,饮用水要到几十公里外的红砂泉去拉,蔬菜、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也要从奇台县城购买,水和食物的卫生条件根本无法保证,在炎热干燥的夏季得肠胃疾病,应该是很正常的,加之没有医疗条件,患病死亡在所难免。
  “皮衣者”身着一件皮背心,手脚被牢牢捆绑,大约是死于冬季,可能因冻而死。金山沟一年四季都可淘金,冬天这里的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多度,在这里冬天人被冻死并不稀奇。据推测,“皮衣者”冻死后身体蜷缩,为了恢复原状便于埋葬,人们便用绳索将其捆绑。4个人中只有“小老头”属正常死亡,此人60岁左右,无门牙,个头虽然不高但身体还算结实。
  
  大漠再现“淘金人”
  
  距1988年首次发掘淘金人腊性干尸21年后的2009年8月,在距离奇台县城东北约130公里的北山煤矿东火坑与金山沟相连的沟口上,1具淘金人腊性干尸再次被发掘。
  2009年8月9日上午,北山矿业在用推土机修路时,先是发现了墓道,之后,又发现了这具干尸。好在工人们立即停了工,并通知了当地的煤矿武警边防派出所,派出所一边派人进行现场保护,一边与县博物馆进行联系。10日,奇台县博物馆的6名工作人员进行了整整一天的抢救性挖掘,终于在晚上将这具腊性干尸运回了博物馆。
  发现的这具干尸为男性,身上无伤,年龄约近60岁,应为正常死亡。干尸长1.6米,皮肤、骨骼、胡须、手脚指甲等完好,是一具较为完整的干尸。留有典型的清代发型,并有一条长70厘米的小辫盘于脖颈。头下垫有一方枕,头上戴有一顶宽沿黑色毡帽,脚穿布靴。身上穿有兰色土布单衣,但已基本风化。
  从干尸所处位置和干尸本身的具体情况分析看,这应该是一位淘金人的遗骸,因为它就在距离21年前发掘出的4具淘金人遗骸不足200米远的地方,并且就处于古淘金遗址金山沟沟口。若不是为淘金,一般人是不会到这人迹罕至的茫茫大漠中来的。此人葬时仅着一件单衣,并无任何陪葬品,但同时又着有毡帽和布靴,葬时较为正规,棺木板为5厘米多的厚板,从这些情况看,想必此人大约死于春季或秋季,生前具有一定身份,但身份不会太高,可能是淘金人中的小头目。
  
  曾经的“淘金王国”
  
  奇台的金山沟呈东西走向,沟宽虽然只有约2公里,但它的西头与北山煤矿相接,东头与木垒县老君庙煤矿相望,长达约40公里。今天,我们走进这条曾是淘金者乐园的荒沟,随处都可看到当年淘金后留下的痕迹。一条可以利用的矿脉一般只有几十厘米宽,而深度却可以达到几十米,为了采得这些含金的矿石,淘金人要沿着矿脉一直向下开采。现在,我们仍可看到沟中的一些岩石之间,有一条条曾被人掏挖过的狭窄的沟缝,在十几、几十米的地下蜿蜒艰难地向前延伸。在岩石与岩石之间仍可见到有的地方用木头支撑着,这可能就是淘金人唯一的安全措施了。今天可见到的被古代淘金者开采过的矿脉,在金山沟大约有30多条。
  从淘金遗迹和一些史料来看,当年这里曾经聚集过人数众多的淘金者。这些淘金者大多来自于外地,并且主要来源于甘肃安西,并独自构成一个“淘金王国”。甘肃安西并没有金矿,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却形成了淘金的传统,在新疆奇台金山沟、阿勒泰山和昆仑山等地淘金的大多是安西人,下面将提到的100多年前那个持执照的淘金者王吉仓,正是安西古代淘金者的代表。现在祖籍是安西的奇台人大多都是当年淘金者的后裔。
  据考证,过去在奇台淘金的人,采用的方法较为落后,从矿石中提取黄金的比例很低。奇台北塔山地区没有水,但有的是煤,显然用水来淘金是不可取的,于是淘金人采用了火炼的办法。在炼金炉中,淘金者放一层煤,再放一层矿石,再放煤,再放矿石,这样层层叠加,再用大火烧上约两天两夜,矿石便烧成了灰,而沙金却留在了灰中。之后,再用风车将灰与沙金分离开来,最后用药物将沙金中的杂物分离出去,再制成金锭便完成了淘金的整个过程。这种淘金方法费时、费力、费料,效益很低,并且产生了大量尾矿,但在水源匮乏的奇台却长期被沿用着。
  曾经热闹一时的“淘金王国”吸引了大批梦想财富的淘金者,但这里却只能是极个别“王者”的乐园,而大多数淘金者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客死他乡,梦断黄沙,金山沟口的墓地就是他们的归宿。这漫漫黄沙之中应该已经埋葬了无数淘金者的白骨,只是因它们距离我们今天过于久远,加上又是自然保存,决大多数已再无法见到。从已发现的这5具干尸情况看,他们的年龄都不超过60岁,大多只有40多岁,甚至更小,并且不少为非正常死亡。在这个“淘金王国”里,人们看病和安全都没有任何保障,生活是多么悲惨。   现在,“淘金王国”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不少安西人步前辈的后尘仍在奇台淘金。在金山沟,他们有的人花数十万元买下前辈曾开采过的尾矿,继续追寻着财富梦想。不过,他们早已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淘金方法,与前辈相比,他们从矿石中提取黄金的比例提高了很多。
  
  一只木箱的秘密
  
  1988年5月,新疆地质部门在奇台县北山煤矿不远处的金山沟进行地质调查时,在一处较高的沙包里发现了一只木箱,里面装有大量遗物:文书6件,执照1份、账单2张、药方1张、钱票2张;工具有19件,剃头刀1把、坩锅2个、金条模1个、凿子3把、大铁锤3把、小铁锤3把、小羊角锤1把、铁筷子1双、刀锯1把、剪刀1把、铁灯盏1个、锥子1把;矿物有6种8件,火硝1包、硫磺1袋、明矾1包、硫酸铜1包、黄粉1包、矿渣3包。
  这只神秘的木箱是用来做什么的?是谁人所埋?为什么会埋在这黄沙之中?它与淘金人的遗骸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要揭开这些谜团,还是让我们来先看这份执照文书。文书左为汉文,右为满文,纸边盖有骑缝印,全文内容如下:“都统为发给执照事今有民夫任吉仓安西人年四十五岁身中光面有须带领铅夫三名前往都兰哈喇地方采挖铅矿沿途官员与蒙古人等毋得拦阻此照右给任吉仓等收执
  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一日都统行”。
  执照中提到的“都兰哈喇”为蒙古语,即羊圈湾。《清实录・仁宗朝》中记载:“宜禾县之羊圈湾即都兰哈喇,产有铅砂”。宜禾县即巴里坤县,嘉庆年间都兰哈喇归宜禾县管辖,民国十九年设木垒县,归木垒管辖,采用羊圈湾一名,此地距离奇台县东北约200多公里。据史料记载,奇台县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开采铅矿,《奇台县乡土志》记载:“本境东北哈布达塔克山(即羊圈湾)旧有铅矿,乾隆年间公家于此置厂,督兵采取。”开采铅矿是为了从铅中提取白银,《清代的矿业》一书中说:嘉庆年间“都兰哈喇开炉试炼,每铅砂一千斤,可得黑铅二百斤,每黑铅一百斤炼获毛银十七八两及二十五两不等。”
  这是一份颁发给甘肃安西人任吉仓带人到都兰哈喇采挖铅矿炼银的执照。它的背景是:咸丰年间,朝廷财政空虚,无力支付边疆的军政开支,到咸丰八年时朝廷已欠新疆“八年经费银二万一千八百余两”,为了缓和经费危机,颁布的“酌拟宽筹军饷章程”其中有一条:“招商开采新疆所属金银矿”,任吉仓的执照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领到的。不过,他没有前往都兰哈喇去采挖铅矿炼银,而是跑到金山沟来淘金。
  出土的两张帐单记录了10个人的经济往来,但从账单中记录的食物数量可以看出,淘金人远不止这些。账上反映矿工每月吃醋近40公斤,人数可能会有近百人。账上反映的何代招是一个剃头匠,借钱还钱账目往来频繁,说明他的生意不错,加之出土的剃头刀锋利,也足以证明淘金人决不在少数。关于药物则主要是用于淘金的最后一道工序,即铸金成锭。
  这些出土的文物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淘金的兴盛和淘金者的部分具体生活。这只木箱应该为任吉仓或他的下属所埋,之所以要埋在一个较高的沙包中,是为了便于后来寻找。当时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的原因,可能是要集体返乡,也可能是因为人力或物力的某种限制无法继续淘金了,而最大的可能是当时官方检查搜山、清理非法采金风紧,因为任吉仓的执照是用于采铅炼银的,而任吉仓等人大概是看到淘金比炼银更有利可图,才偷偷淘起金来了。任吉仓的行为正是官方整治的对象,所以他才不得不暂时一逃了之,等待风声过后再干。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任吉仓一伙人再也没有到这里来淘金了,是改行干了其他,还是遭遇了不测,这些全都不得而知了。而他们遗留下的这只木箱为研究新疆清代史和黄金开采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它与已发现的干尸和淘金遗址也得到了相互佐证,共同还原了那个曾经的“淘金王国”的辛酸往事。
  
  揭开腊性干尸的神秘面纱
  
  过去,专家们认为干尸只有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新疆的东疆盆地一带才会有,因为那里极其干燥,具备形成木乃伊干尸的客观条件。而准噶尔盆地降雨相对较多,气候相对湿润,是决不可能形成干尸的。然而,奇台北塔山一带干尸的一再发现,彻底打破了准噶尔盆地没有干尸的预言,并使人们发现了干尸的另一类型,这就是腊性干尸。
  文物工作者对干尸及其发掘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实地考察后,认为在奇台金山沟口之所以能够形成腊性干尸,主要是因为具备了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燥。虽然这里比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东疆盆地湿润,但这里的气候仍然是很干燥的,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二是这里有着大面积的露天煤矿,煤的埋层很浅,并有自燃现象。煤在地下自燃时,在散发高温的同时,也散发出大量的硫磺气体,而硫磺具有防腐、消炎、消毒、灭菌等功效。尸体在这里埋葬后,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通过煤中散发的大量硫磺气体的熏蒸,便形成了腊性干尸。凡是发现干尸的地方全都寸草不生,也绝无昆虫等生物生存,由此可见当地硫磺作用之强大。
  木乃伊干尸和腊性干尸的重要区别是,前者完全依靠高温迅速将水分蒸发掉,并得以彻底干燥,从而使遗体得以保存。后者则是通过硫磺气体的熏蒸,对遗体进行防腐,然后逐步使遗体脱水得以保存。皮下脂肪是否得到相对保存并仍具有弹性,也是腊性干尸区别于木乃伊干尸的一个重要特点。腊性干尸仍会保留极少的皮脂肪并具有一定弹性,而木乃伊没有这种特征。这些决定了腊性干尸即使离开原葬地,在正常空气条件下也不会产生变化。而木乃伊干尸如果不在合适条件下保存则有可能出现风化。1988年10月奇台县出土的4具腊性干尸,虽然已过去了21年,但仍然完好如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33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