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小康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小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文从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出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提出了一些构想。
  
  关键字:少数民族地区小康建设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当然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民族地区怎样抓住当前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跨越式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全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发展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笔者试论如下,供参考。
  
  一、民族地区小康建设的必要性
  
  (一)我国民族地区大部分地处边疆,幅员辽阔,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占国土面积60%以上的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对巩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建国后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从传统落后的农牧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到初步建立了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经济体系。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仍比较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以四川为例:发展中的三个核心指标――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全国人均分别为7084元、45%和2253元;同期四川省人均分别是4784元、51%和1904元;四川省的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州的人均是3571元、55%和1248元。明显呈现出逐级下降的态势。所以,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步伐刻不容缓。
  
  二、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小康建设的条件
  
  (一)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为民族地区小康建设提供了稳定发展的基础;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民族地区小康建设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民族地区小康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二)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具备一定优势。一是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治优势。二是政策优势,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条件,对于民族地区加大开放力度,引进资金、人才等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资源优势。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资源和旅游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的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民族地区小康建设构想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依靠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推动发展。体制、机制问题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所以,我们在进行小康建设的过程中,要把这个问题放在首位。把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效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基本方法和手段,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立足当前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的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开放程度不够。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大量引进资金到少数民族地区投资,并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走出去”参与竞争。加强与国际国内的经济技术合作。
  (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实施新的人才发展战略。“以人为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是所有活动的主体,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过程中亦不例外。而对民族地区来说,人才问题的解决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大力发展本地的教育,把教育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培养适合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还要解决好“引进来”和“留得住”的问题。一是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提高民族地区本地劳动力素质创造条件。二是要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和优惠条件,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三是要努力改善和提高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求留住人才。
  (四)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个重要问题。基础设施是每个地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想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就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第一位,解除基础设施落后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束缚。通过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运行通畅的能源、交通、通讯网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科学合理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合理规划和可行性分析。要改变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在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上的严重滞后状态,通过城镇化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并为生态恢复留出广阔的空间。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和农民收入的相应提高,对于拉动内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是要在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地吸纳由于农业产业化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而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发挥政府引导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要鼓励少数民族人民大力发展民族工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行业使其扩大规模并发展为特色产业,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六)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特色经济,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竞争并取得优势首先要对自身优势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这就要求在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过程中,要注意分析本地的比较经济优势。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周围的经济环境有差异,其表现出来的经济比较优势也各不相同。有的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的地区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具有优势。因此,各少数民族地区应立足于国内外市场,顺应市场需求,发挥自己的比较经济优势,尽量克服比较劣势,依托本地的优势资源,形成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
  (七)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展过程,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在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过程中,要把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达到“双赢”。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要避免走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开发一些既环保又能够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是实现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经之路,对于边疆的安定,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环节。要求足够的重视,要求我们采取积极稳妥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要求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参考书目
  
  [1]四川省统计局编,《四川统计年鉴(1991-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2]曲木车和主编,《四川省民族工作50年》,四川民族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98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