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庭院丽金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介绍庭院丽金龟的特征特性,针对庭院丽金龟的发生为害特点,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 庭院丽金龟;生物学特性;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3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4-0138-01
  
  庭院丽金龟又名果园金龟子、果园丽金龟、小褐丽金龟,属鞘翅目金龟甲总科,是近几年来我县新发生为害的一种食叶害虫。该虫食性杂,取食桦树、沙棘、榆树、柠条等多种植物,尤以沙棘、桦树受害最为严重。该虫在沙棘上的虫口密度最多可达214头/株(1m高的沙棘),最少可达123头/株。在桦树上的虫口密度平均为196头/株。该虫为害盛期2~3d就可吃光寄主植物的全部叶片,连续1~2年为害造成寄主植物死亡,对我县新造林沙棘林地和天然林
  桦树林地构成很大威胁。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2mm、宽4.5~6.5mm。头、前胸背板、小盾片黑绿色,有金属光泽。头盾长方形,棕褐色,前角纯圆,前缘及侧缘上翻,颅顶刻点稀小近圆形,其余刻点粗密并有重接现象;中部有一平滑的横线,暗棕色;触角黄褐9节,鳃片三节暗褐色。前胸背板近方形,前缘内凹,前角尖,后缘中部后凸,后角尖突;侧缘前段较窄,中央有一棕褐色纵凹线,刻点密,并覆盖淡棕色或灰黄色长毛。小盾片短舌形,刻点稀疏。鞘翅红褐或黄褐,肩突较明显,纵隆纹清晰,密布刻点,被淡黄色竖毛。臀板广三角形,黄褐或暗褐,密被灰黄色长毛,前缘外测各有一黑绿或黑褐斑。前足胫节外测有两齿,端齿大。后胸腹板中部有一桃形突,中央纵凹,伸至中足腿节之间。第1腹节腹板中央有一黄褐色三角突起,伸向后足腿节基部。各节腹板测缘黑绿色具光泽,其余黄褐色或暗褐。雌虫头盾、前胸背板侧缘、臀板、胸、及腹面等均具闪光的黑绿色,足黑色。
  卵:乳白色,椭圆形,长约2mm、宽1mm。
  幼虫:老龄幼虫乳白色,体长12~18mm,头宽3mm左右;头部前顶刚毛每侧5~6根,排成1纵列,臀节腹面刺毛列呈“八”字形叉开,每列由5~8根锥状刺组成。
  蛹:黄褐色,长约13mm、宽约7mm。
  
  2生活史
  
  1年发生1代,以小龄幼虫于30~40cm土壤中越冬。第2年当土壤温度达到10℃左右时,幼虫很快上迁,全部进入耕犁层。6月中旬,老熟幼虫在5~8cm深土中做一椭圆形蛹室化蛹。蛹室长30cm左右。6月下旬成虫羽化,7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内静伏2~3d出土,无趋光性,成虫发生初期分散取食,盛期则群集取食只取食叶肉,残留叶脉,取食多在上午9~11时,气温太高时,就在背光的隐蔽叶丛中,有假死性,受惊即坠落,有的坠落途中展翅飞逃。雌虫出土2~3d,开始交尾,可多次交尾。卵产于2~5cm深土中,产卵量平均48粒,散产。卵期20d左右,初孵幼虫多以腐殖质或植物的细根为食。8月中旬,当月土壤温度10℃左右时,幼虫开始下迁,开始越冬。
  
  3防治对策
  
  根据庭院丽金龟发生区域的不同和危害程度的轻重,突出重点,分类施策,降低危害,逐步实现可持续控灾。
  3.1组织保障措施
  (1)加强庭院丽金龟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切实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高度重视该虫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宣传发生与防治信息,对防治不力的地区,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加强对庭院丽金龟防治技术指导。充分认识该虫发生和为害的严重性,切实加强虫情监测,加强虫情监测与会商,准确掌握庭院丽金龟发生动态;加强技术宣传培训,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防治关键时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防治第一线,开展防治技术指导。
  (3)加强对防治人员的技术培训。举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培训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防治人员的专业水平。
  3.2技术保障措施
  (1)营林措施。选用抗性树种,大力营造针阔叶林,同时要对现有的沙棘林实行集约经营。加强抚育管理,通过合理施肥、灌水、中耕、修枝等,改善林内生态环境,增强林木生长势和林木抗虫能力,从而减轻虫害的侵染和危害。
  (2)加强虫情监测。在虫害发生区,森防部门应根据林分类型、地貌特征、危害规律,设立固定监测样地进行系统观测调查与监测,以便及时准确掌握其在各虫态的发生规律、分布、危害程度等情况,为确定最佳防治时机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化学防治。利用背负式、担架式机动喷雾器,用杀确爽1 000倍液或绿色威雷300倍液进行叶面喷洒;利用喷烟机进行喷烟防治。用10%的林虫敌3kg/hm2进行喷烟防治。在虫口密度较大的苗圃地,成虫发生初期树冠下喷洒3%西维因粉剂,使土壤与药粉充分混合,杀死部分成虫。此外,利用成虫假死性,于傍晚进行震落捕杀。
  防治时间为6月中旬,该虫羽化盛期,每隔7d进行1次喷雾、喷烟防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10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