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冷酷的“低空杀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它们拥有响亮的名字--"箭"与"针"
  
  在地区冲突越来越频繁、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日益猖獗的今天,便携式地空导弹已经成为空中力量的重要威胁。低空或超低空飞行的飞行器,如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导弹乃至各类运输机和民航飞机,几乎尽在其打击范围之内,且命中概率相当高。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最先进的"黑鹰"和 "支努干"直升机都曾被这种武器击落过。更具威胁的是,这种由单兵肩扛发射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经常是在极为隐蔽的地方突发"冷箭",所以即使发现了附近地面有导弹来袭,但为时已晚。
  在便携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家族中,苏联拥有一系列性能先进的产品,这些武器系统有着非常形象和贴切的"名号"--前期研制的型号为"箭",后期研制的型号为"针"。这两个系列导弹系统都出口国外,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声名远扬世界。
  
  "箭"一样轻便
  
  早在1958年,苏联情报机构得知美国正在研制一种名为 "红眼睛"的单兵使用的防空导弹系统。于是,苏联在1960年也下决心研制这类武器。当时采取了并行研制两种系统的措施:团级自行式地空导弹系统"箭-1"和营级便携式地空导弹系统 "箭-2",后者又被称为9K32,均由机械设计局开发研制。
  由于情报机构提供了有关"红眼睛"的详细资料,所以研制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事实上,"箭-2"并没有照搬美国的系统,它只是借鉴了其中的部分设计,并融入了一些更新的技术和概念。先进的陀螺平台使制导系统的质量降到1.2kg。
  "箭-2"系统中的导弹名为9M32(俄语字母M常用在导弹名称中,而K 则指整个系统),直径为72mm,只有茶碗口粗细,质量仅为9.15kg,而整个系统的质量也不过才14.5kg,导弹发射筒名为9П51,装载的导弹安全使用期限为 10年。
  火箭发动机采用特殊的快速燃烧固体燃料,可以使导弹的速度达到430~ 450m/s。由于该系统被设计用于追击攻击,最大可能攻击点为飞机的引擎,因此质量为1.17kg的小型战斗部被认为是足够用了。但事实证明,设计者的这种看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该导弹仅能拦截高度在50~1500m,速度在220m/s以下,机动过载小于3.5个g(重力加速度)的目标,杀伤概率仅为0.19~0.25。而且即使命中了目标也并不意味着能将其摧毁:被"箭-2"击中的飞机有很多能坚持返回基地,并且经过维修后,又可以重新参加战斗,杀个"回马枪"。
  鉴于此,苏联当局决定将它改型成两种系统:"箭-2M"和"箭-3"。前者研制和开发的速度相当快,在1969~1970年间就宣告完成,并很快服役,取代了"箭-2",同时大量出口。
  "箭-3"被北约编号为萨姆-14便携式地空导弹,它在1972年11月~ 1973年5月间通过了试验,并于1974年1月开始服役。该系统使用9M36导弹和9П59发射装置。
  9M36导弹的头部为半球形,弹体为细长圆柱体。导弹前部装有1对舵面,尾部装有2对尾翼,呈鸭式气动布局。在发射筒内舵面和尾翼呈折叠状态。导弹通过固体助推器推出发射筒,舵面和尾翼随即展开,导弹飞离射手5. 5m时,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逐渐将导弹加速到最大速度,然后以巡航的速度飞向目标。导弹采用破片杀伤式战斗部,质量仅为1kg,采用触发引信,当导弹和目标遭遇时,触发引信起爆战斗部,毁伤目标。当导弹飞行14~17s而未能击中目标,导弹会自毁。整个系统准备时间约10~12s,根据前沿地域雷达提供的目标指示,射手用肉眼搜索目标,在火力范围内发射导弹,控制指令引导导弹飞向目标。
  "箭-3"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苏联陆军服役,后来又被改装成海军使用的舰空导弹。
  
  "针"一般锐利
  
  在"箭-3"还没有研制之前,俄罗斯人就已经意识到需要另一种性能更强的便携式地空导弹系统来对付不断出现的高性能战术飞机,因为这类飞机常常带有诱饵装置。
  1971年2月,苏联便决定研制名为"针"的便携式地空导弹,该系统将采用全新设计的导弹,系统定名为"针-1"。
  "针-1"实际上是俄罗斯研制"针" 系列地空导弹系统家族中的简化和过渡型号,北约称之为萨姆-16。该系统在导引头外使用了一个特殊的空气动力装置,这样能够减少空气阻力,提高导引头的制冷效果。敌我识别装置被设计在武器系统上,它能够通过安装在发射筒头部的天线发出询问脉冲,接收应答信号,当目标为友机时,产生闪烁的光信号和间断的声音信号向射手告警,发射机构同时终止发射程序。
  "针-1"与"箭-3"同属第二代便携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但"针-1"在战术和技术性能上要比"箭-3"先进。不过它的研制生产时间比较长,直到1981年才装备部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小试牛刀,伊军曾用它击毁了4架AV-8B"猎鹰-2"型飞机。
  "针-1"的薄弱环节是系统不具备抗红外人工干扰能力,不能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和实战需要,在敌机施放干扰的情况下,几乎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因此,设计者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赋予导引头抗红外人工干扰的能力,才能适应现代高科技战场的需求,此时武器系统的先进性才能得到体现和发挥。直到 1983年,该系统上换装了抗干扰能力强的导引头,俄罗斯便携式地空导弹系统才正式更新换代跨入到第三代,而这时导弹系统的名称则为"针-M",而北约称之为萨姆-18。
  "针-M"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原型号的成熟技术,保持了系统简单、操作方便、制导精确等优点,并且导引头具有较强的电子对抗能力和抗人工红外干扰能力。它可以利用信号脉冲提取误差信息,通过自动驾驶仪操纵导弹飞向目标,在飞行过程中,导引头始终跟踪目标,当接近目标时,对输往自动驾驶仪的控制信号进行修正,完善导弹飞行的动态品质,并且可以识别出真假目标,从而提高了命中概率和杀伤概率。
  使用该武器系统时,射手将对接好的武器系统扛上肩,除掉发射筒盖,射手通过瞄准具对准目标,当目标进入导引头视场且信号强度满足跟踪要求时,出现声、光信号,导引头可开锁转入对目标自动跟踪,当目标进入发射区即可执行发射程序。整个战斗准备程序看似复杂,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完成--导弹装填时间为13s,系统反应时间仅为5s。
  该系统的战斗部除了具有常规的多级保险、触发引爆和自毁功能外,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设有引爆剩余装药的起爆器,利用发动机剩余装药加大对目标的杀伤威力;二是具有深度爆炸功能,通过优选引信延迟时间,使导弹钻入目标内部后战斗部再爆炸,大大提高了杀伤效果。
  
  持续发展和改进
  
  "针-M"虽然在总体战术和技术性能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单项技术方面并不十分先进,如电子线路仍以模拟电路和分立元器件为主。面对空袭兵器日益更新的挑战,俄罗斯正着手研制更新型的便携式地空导弹,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进一步提高反红外隐形的能力、抗红外干扰的能力、对目标的毁伤效率以及导弹的飞行性能。
  有最新消息,继"针-M"之后,俄罗斯又成功地研制或正在研制的型号有"针-Д"、"针-Н"和"针-С"。尤其是"针-С",据称,为其配用了升级换代的全新型导弹,采用了现代化、全数字电子设备。对新导弹所进行的国家试验证明,它具有很高的使用性能,杀伤概率和使用性能远在"针-M"之上,它不怕雨水、灰尘、沙土和阳光,在极限温度和过度潮湿的情况下,如雪天,甚至是落入水中以后,"针- C"都能可靠地发挥作用。发射人员可以扛在肩上在任何露天场所、堑壕、移动的汽车车厢、火车,甚至在颠簸的舰艇上发射导弹。近来,夜间空袭已逐渐成为现代战场普遍采用的军事行动,因此,设计者专门为系统配备安装了可拆卸夜视瞄准仪,便于射手在夜间发现、瞄准和追踪目标。可拆卸夜视瞄准仪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导弹的适应性。
  "针-C"导弹的主要优势还在于,它首次使用了触发和非触发两种引信,射手可视情况选择弹头触发或非触发爆炸方式。触发引信弹头能够直接击中和击毁目标;非触发引信则可以确保弹头在飞到目标附近时爆炸,这就大大提高了击毁像导弹和遥控飞行器这样的小目标的可能性,试射验证,"针- C"导弹几乎能够百分之百击毁这类目标。俄罗斯方面声称,"针-С"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便携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具"针-С"可以代替2~3具"针- M",其性能超过了其他同类产品,如著名的美制“毒刺”导弹,是绝对冷酷的“低空杀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38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