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驾驶员安全驾驶习惯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安全教育始终是车队管理的重要一环,然而仅仅让驾驶员们了解安全驾驶的常识――知道“应该怎么做”却远远不够,因为“知道”如何安全驾驶和“做到”安全驾驶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差距。往往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之后,都知道了什么是安全驾驶,也知道怎样做是安全的。但是,到了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依然故习难改,老路重走。而习惯是连接“知道”与“做到”之间的桥梁。只有让驾驶员们将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更进一步变成习惯性的下意识行为,才能从行动上确保安全驾驶。
  
  那么,驾驶员到底需要养成哪些安全驾驶习惯以及如何培养呢?
  首先,毋容置疑,所有《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规定和驾驶员操作规程的要求都要严格执行并养成习惯。除此之外,还必须注意到下面两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第一,运用习惯的迁移规律,从认真开始。习惯是很容易迁移的,平时的草率必然会造就关键时刻的马虎。认真和不认真反映了不同驾驶员的两种个性,是长期养成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很多安全事故都与不认真和马虎有关,而认真还是草率,是人在做事的时候的一种惯性,也是一种习惯。要想做到在关键时候不出错,必须在平时就养成良好的认真做事的习惯。
  因此,车队平时的严格管理尤为重要,只有将平时的严格要求和执行形成习惯,才能将安全驾驶的要求落到实处。否则,如果平时管理混乱、松松垮垮,必然会塑造马虎的员工。失去了谨慎的素养,安全驾驶就失去了基础。
  其实很多生产性企业普遍推行5S管理,当初日本人发明这一管理方法的时候,首先针对的就是安全生产只有平时把生产现场整理好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养成的严谨认真的好习惯,才能保证在操作机器的时候同样严谨认真,即“人造环境,环境育人”的真谛。这对于我们车队的安全驾驶管理也会有所启发,我们也要为驾驶员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才能保证安全驾驶。所谓的“功夫在诗外”也就是这一道理。
  第二,应对突发事件,养成良好的安全预见习惯。道路通行条件是复杂的,除了安全驾驶的常规操作要求和注意外,灵活应对突发事件是保障安全驾驶的前提。为此,驾驶员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安全预见习惯。所谓安全预见习惯,是指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养成的,对某些可能影响安全行车的人,物,天气,路况等因素形成的比较准确的预料,能够提醒自己谨慎驾驶,提前做好减速、刹车等预防措施,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从而达到安全行车的目的。可以说,预见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安全预见习惯是一个驾驶员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的体现。
  良好的安全预见习惯是随着驾驶员驾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实践的积累逐渐养成的,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然而在培训过程中,有必要从起码的预见意识开始培养,将老师的部分经验之谈转化为学员的预见习惯。
  例如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车时,应预见到车速过快会引起人、车急剧颠簸,易造成人,车损伤或货物散落;驾车通过村庄时要预见到会有车辆或行人突然出现;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全面实施,很多村庄的出入口处都新增设了一些减速带,驾驶员必须降低车速、谨慎驾驶,随时准备减速停车,确保行车安全。驾车驶出湿地或过水路面时,就应预见到刹车片有可能浸水而导致制动失灵,因此应降低车速,避免紧急制动。
  人的因素的安全预见也很重要。如行车途中发现前方有骑自行车的,车把摇晃不定,就应当预见到他有可能摔倒或突然变更行驶路线;路边有小孩在嬉戏玩耍,就应当预见到他们有可能冲进马路;当前方突然滚出一个皮球或其他玩具,应当预见到后面可能有孩子追出,应减速慢行,从而提醒自己提前减速、鸣号、避让,必要时及时刹车,避免发生事故。
  如何才能快速、有效而且持久地养成好的安全驾驶习惯呢?信念的强化是最关键的环节和最为有效的途径。
  驱动人类行为的终极因素是痛苦与快乐的神经联想。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就像对于安全带,之所以有的人选择了佩戴安全带,是因为他联想到的是亲近安全和远离事故危害所带来的安全和快乐;而之所以有人不佩戴安全带,是它所带来的身体上的舒适度。其实人的选择就是这两种力量斗争的结果,但是背后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却是一致的。
  然而,一念间的选择却取决于对安全和舒服的权衡。要想让驾驶员养成系安全带的习惯,必须让他将系安全带与快乐和幸福连结起来,将不系安全带和痛苦连结起来。为此,侥幸心理的克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的侥幸心理,指的是对或有灾难的漠视和对现有“舒服(快乐)”的放纵,这在酒后驾驶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给好习惯的养成形成一个良好的“痛苦”和“快乐”氛围,还有赖于培训中的信念引导。
  以酒后驾驶为例,除了告诉学员严禁酒后驾驶的规定外,还要解释酒后驾驶的危害以及危害发生的机理,让学员形象的、确切的知道酒精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用案例和数据警示学员酒后驾驶的危害。除了连结痛苦外,还需要连结快乐,就杜绝酒后驾驶的行为与一种责任心乃至一种高尚的情操联系起来,甚至联系到一个人自制力的体现,并通过性格决定命运的启迪让学员明白:杜绝酒后驾驶就是在战胜自我,就是在完善人格,就是在把握自己的幸福。如果达到了“拒绝一杯酒无比快乐,喝下一杯酒无比痛苦”的境地,说明良性的痛苦和快乐的连结已经在发挥作用,好习惯的养成就变被动为主动了。
  由此可见,我们往往是不得不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而不好意思拒绝喝酒(尤其面对特殊场合)。可是,当把驾前不喝酒上升到一种责任、美德甚至是自我完善的高度时,照样能从自己克制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到别样的快乐和幸福,照样满足了人的情感需要,甚至是更高层次的情感需要。
  对于安全带的佩戴也可以参照以上心理引导方法,当养成习惯之后,每次不系安全带开车,反而觉得相当别扭和不舒服。等好的态度和行为一再重复,变成了一种不但自觉,而且是由下意识支配的行动,一种好习惯就养成了。
  总之,在安全培训的过程中,抓住了习惯的养成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尤其借助信念强化的技巧,不但能提高培训效率,关键是能巩固培训效果――不但“知道”,而且“做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43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