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仲昭云

  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已成为一个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第四条教学原则中规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的能力。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培养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郑立信先生曾在《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提到,“跨文化的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经常会出现障碍,归结起来,原因或者是语言方面的,或者是文化方面的,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相对而言,外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可以通过强化训练较快地提高,但谙熟使用这一语言的文化规则却很不容易。多年悉心研究美国英语的人,对于其中诸多词语的文化内涵仍不甚了解,因而缺乏文化差异方面的敏感性,一旦直接与美国人打交道,仍然会言不达意,造成双方的误解或反感。这种语言交际的失败引起一种心理上的语言不安全感,在与对方交往时更觉得没有把握。不少闯过“托福”考试难关的学生,踏上美国国土后仍然难以经受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感到无所适从。这也足以说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会讲两种语言(bilingual)固然重要,熟悉两种文化(bicultural)显然也是成功之关键。”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外语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灵活运用这些文化知识。熟悉文化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语言,因为文化常常是语言的先导。吴国华(1990:)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比不理解更为可怕。根据《大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外,还应当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把语言形式的讲授与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目的语文化意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不熟悉一种语言的文化特点,就学不好该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明确外语教学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并努力探讨社会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文化教学一定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要注意系统性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其深度和广度都不及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课时少(每周3―4节课),教材内容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有精力对教材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详尽的阐释或对比分析。另外,目的语文化教育问题本身尚未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普遍重视。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大学英语教学对象将是今后跨文化交际的主力军,如果在目前的教学中仅对他们做一些文化知识的介绍,不作横向、纵向两方面的对比分析,难免今后在交际中失误。要想培养学生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说出切合情境的恰当的话语,单靠教学中讲授一些目的语文化知识,解释一些文化现象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作文化方面的随意介绍。这种零星列举难免挂一漏万,易于引起混乱,缺乏系统性。通过本研究可以知道,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吸引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由于文化的不同,即便是对同一事物,有时也会有不同的感知。如果把目的语文化的主要层面,如价值观、交往规则、思维方式等向学生作宏观的理论性介绍,另外结合理论对于影响交际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文化内涵作微观分析,把文化的异同提到理性的高度,久而久之,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熟知各种具体的差异,便可学会从目的语文化角度来认识事物,并能对交际行为做出预测。这样,学生的目的语文化认知能力便会从表层的感性认识进入到深层的文化结构当中,从而指导一般的交际行为。
  
  (二)正确对待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
  正确对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问题是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的职责。从理论上讲,我们希望在教学中能对文化学习和语言习得一视同仁,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语言教学重于文化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对此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谨慎从事,不要喧宾夺主,不要为文化而文化,应该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这个目标出发,进行文化教学。
  
  (三)正确对待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在外语界兴起目的语文化导入的热潮中,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却日渐淡漠,母语文化知识匮乏的现象在学生中十分普遍。这同样也引起外语界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交际是一种双向活动,而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母语文化知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大部分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主攻外语,其它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基本上被忽视,结果导致学生知识面太窄,适应工作能力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重视目的语文化,也要重视母语文化,二者互为基础,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杜瑞清先生关于“文化自觉”的观点:“文化自觉”毫无疑问离不开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中国的外语工作者既不能搞文化上的“民族中心论”,也不能“言必称希腊”。我们不能被自己的文化传统所局限,而必须发扬和继承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挺直自己的文化脊梁,利用所掌握的外语技能,宣传自己的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再度辉煌奉献我们的力量。我们不能对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厚此薄彼,妄论孰优孰劣。
  
  (四)正确处理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之间的关系
  既然文化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但是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对低年级学生可偏重交际文化知识。交际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着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禁忌语多与“privacy”有关。许多个人情况如家庭、婚姻、信仰、年龄、薪水等都是个人隐私,因此,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时不要询问或者涉及有关他们的私人情况。而学生由于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在交际中常犯这种错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对个人情况的询问体现了亲密、关怀。对高年级学生,文化导入则应该侧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参考文献:
  [1]Berbgardtm, B. E.Read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 In B. H. Wing (Ed.), Listening, Reading, Writ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pp.93-115) Northeast Conference 1986.
  [2] 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87.
  [3] Byram, 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2, 116.19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