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善待“意外”,用智慧演绎课堂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其问必然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的,哪怕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情况。“意外”事件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上有两极性――尴尬或精彩。如何善于利用这些“意外”资源,挖掘课堂上意外的价值,把突发的、不期而遇的、甚至不利的意外事件,转化为难得的、有用的教学资源,是我们教师反复琢磨和反思的问题。
  一、尊重差异。善于捕捉“意外”――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极具个性化的生命个体,尽管教师精心预设了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也作了充分的预设,但依然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要求教师要注意观察,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课堂上只有当学生个性飞扬,当意外纷呈时,才能称为鲜活的、生成的、动态的。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大胆探索等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具有生命的“意外”。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一内容时。有学生就提出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过时了,我国现阶段不是提倡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吗?此言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打乱了我的预设,又使学生开始质疑课本和教师,大家议论纷纷。对此,我保持镇静并顺势一导,让学生大胆谈谈自己的想法。于是学生畅所欲言,课堂上学生的观点呈现多种倾向。此时我兴奋于学生绽放了思维的火花,更庆幸自己没有将其扼杀。最后我适时加以引导,既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也使沉闷的课堂风生水起,学生敏捷的思维令人欣喜,探究的热情让人振奋。课堂由一场“独角戏“变成了一曲“满园春”。
  二、正视课堂中的“节外生枝”――顺势而导点亮精彩。“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中会隐含着许多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学生的奇思异想和奇谈怪论的“节外生枝”,正是学生思维花朵盛开的体现,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
  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正视意外,给意外喝彩,让我们的课堂因为“意外”而精彩。
  这是《学会合作》中的一个镜头:学生在观看了录像片断《发生车祸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感触:
  生1:多亏了大伙的帮助,共同团结合作。受伤的人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生2:他让我想到,当别人有困难时,需要热心帮助。生3:老师,发生车祸了,应该拨打120,而不是110。显然,生3的体验是在教师的预料之外。体会合作团结。怎么进出人120、110来了。可这却是学生真实的道德体验。是否具有道德意义呢。面对意外,教师沉着地应对着:“为什么不能拨打110”生3:“因为拨打110比120浪费时间。这对受伤的人是不好的。”……多么可爱的学生,在关注电话号码的背后,惦记的仍然是如何帮助他人。我们也庆幸老师的引导,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引发了精彩的“课堂生成”。
  三、将错就错,借题发挥――柳暗花明又一村。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信息传输交流过程,在互动过程中,随时会出现错误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知识方面的,也可能是情感方面的,教师要循循善诱,巧妙点化,使其成为典型的教学资源。错,也许是另一种美丽,意外,也许蕴含着另一种收获,把握意外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如在讲到文化市场的“喜”与“忧”原因时,我一时口误,把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全说出来了,这时有学生说:“老师。书本没有说盲目性和滞后性?”我顿时醒悟过来,怎么办?我突然灵机一动,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出现的错误进行思考,为什么课文不讲盲目性和滞后性。这种因境顺变,一下子化解了我的尴尬,将窘境变为有效的教学情境。后来学生再通过复习经济生活市场的弱点和缺陷知识,分清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明白了本课内容。
  意外,曾给我们的课堂带来遗憾,带来惊喜,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教室里的生活,不能像制造产品那样严密地安排和预设,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或者来自互动的碰撞;或者来自孩子们的童真率性,或者来自个别学生的别出心裁……。它是挑战,也是教育智慧进发和提升的机遇;它是障碍,也是教学中独特的资源:它需要教师长期蕴积的教育艺术,也需要教师充满创造的教育机智;它呼唤教师要冷静思考,更呼唤教师用心去感应,去把握。是啊,用童心去观照,用爱心去理解,用热心去呼应,用巧心去运思。这样,意外,将成为课堂里的一道彩虹;意外,将引发我们心灵的异样光芒;意外,将沉淀成为我们教育生涯中一份珍贵的幸福记忆。
  请善待课堂“意外”!让我们用智慧演绎“意外”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楚州区教研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2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