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尝试改变自己(5)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神圣的使命。面对未成年学生,在他成长最重要的阶段,给他良好的建议、具体的要求、及时的帮助,让他各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发展,能完善人格,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教育理想。但是,常常让我们困惑的是,为什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时常事倍功半,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呢?
  原因在于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尽人意,我们缺乏足够的说理能力,我们常常做不到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的。
  怎样说理?事实上,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占有信息量大的一方对信息量少的一方有调控和支配的优势。因此,要说好理,教师要努力学习和研究说理的方法。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立意要高,角度要新,要让学生对“道理”有敬重感
  
  对每一个问题的看法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要想让学生能突破其原有的思维定势去看待问题,教师就要以更高的立意去阐述“道理”,要通过事实和充分的论证,让学生在“道理”面前认识自己对问题看法的片面性,对“道理”有敬重感,“道理”才容易被他接受。
  
  二是要注重换位思考,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让学生对“道理”有亲近感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他的经验、思维水平和情感态度密不可分,你要让他听得进“道理”,就必须注重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的症结,思考说理的切入点,你才能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道理”有亲近感,他们才可能听得进道理。
  
  三是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把道理讲得入情入理。让学生对“道理”有信服感
  
  “理”,必定有其内在的因果联系。怎样挖掘其内涵,让学生感受“道理”严密的逻辑关系,对道理有信服感?教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说理准备,要认真去思考,你的观点能给学生带去怎样的启示?你的看法对问题的解决有什么贡献?这样,你的说理才有价值。
  以下是我当班主任的一个案例:关于“诚实”的说理。
  这节课要开班会。在走向教室的路上,我远远就听到了班上传来的学生们情绪激动的争论声:“太不公平了!气死人了!”、“为什么就我们不能讲假话?”、“都怪班长太老实”、“我们自己去把分数改掉”……这是怎么回事?
  我来到教室,班长立即向我报告了情况。原来,今天早上天气较冷,早操全班57名同学实到了45名,除了按规定留在教室、宿舍打扫卫生的5名同学外,有7名同学无故缺席,被扣除了35分,早操只评了65分。作为内宿制学校,早操是学校十分重视的一项活动,每天的早操情况都要作为“文明班级”评比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同学们感到气愤的原因并不在于评了65分,而是今早我们班是整个高二年级(共11个班)出操人数最多但得分却最少的。其他班级没有出操的同学都是以请病假或者请事假的理由上报(请假不扣分),而我们班老老实实报了7名同学缺席。这个结果让大家很不服气,一方面同学们觉得其他班级明显在作假,而学校却让作假者阴谋得逞,占得了便宜;另一方面,深感自己吃亏了,老实做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太不值得。
  听完班长的话,看着同学们激动的情绪,我顿时感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对学生如何诚信做人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件大事。联想到学校里存在的考试作弊、偷窃等现象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诚实做人教育的一个契机。但是,面对学生委屈的情绪和渴望得到支持的期待的目光,怎样去把“理”“说”好?“说”得让学生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我陷入了思考之中。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判断,我知道他们肯定希望我能旗帜鲜明地站在他们一边,并且惩罚作假者,他们才解恨。如果不顾学生的这种情绪,就不能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认同感,进而把道理听得进去。想到这里,我首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同学们,从我们班实事求是上报早操人数这件事上看,大家做得没错,非常好!我为大家的诚实感到骄傲!而有的班级以作假的方式去取得好的评分,让我们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的确让人气愤,我也感到很生气。”
  果然,这种“老师支持你们”的态度起了效果,我听到下面不少同学“就是了”的附和声。我察觉到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对“诚实是否值得”的价值取向上产生了一些怀疑、动摇。把准了这一问题的脉搏,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请同学们先就这件事,谈谈你被人欺骗时,都有些什么样的感受?”
  我想,通过这个问题,既让学生在受到委屈时有个宣泄的机会,又能把话题转移到关于“诚实”问题的讨论上来。
  果然,尚未从气愤中完全平静下来的学生们立即产生了回应: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其他班的同学太可恨了,包括那些平日里所谓的好朋友,怎么一下让我感觉都成了奸诈小人啦?难道平时都是装出来的?”
  “靠这种小动作来骗取表扬,他们就心安理得吗?”
  “作假对别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它破坏了我们抗拒不良行为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容易误导人们作假从恶。”
  “一次作假就会让人怀疑他以前的成绩是否也是作假得到的。”
  “这种小事都要欺骗别人,今后在更大的利益面前谁还能相信他们?”
  至此,我觉得自己已经强化了学生被人欺骗时的感受,使学生关注的中心从做操评分深入到了对真假的认识上。被骗后感到愤恨,那骗人是否又很快乐呢?我这时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大家有没有骗过人?当你欺骗别人后你又有过什么感受?”
  对这个问题,班上同学就安静下来了,也许这是一个不易启齿的问题。良久,才终于有一个学生说道:“我骗过妈妈一次,感觉并不是很好。”别的学生也做了一些类似的承认。
  通过这两个问题,我觉得至少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了被人欺骗和欺骗别人后的感觉并不好这样一个事实,我看到学生已经开始冷静下来了。而且。通过学生发言的短暂时间,我也理清了自己的对“作假”弊端归纳的思路。我先作了如下评说:
  “大家的发言非常好,我想‘作假不对’应该是大家的共同认识。对作假,我是这样看的:首先,作假会大大地损害一个人的自尊,因为你根本不能因为作假得到的好成绩而感到发自内心的自豪,并且能骄傲地与别人分享;其次,作假就是撒谎,因为它会让其他的人误以为你比实际的拥有得多,自己变成了一个名不符实的人;第三,作假辜负了老师、同学、朋友们对你的信任,伤害了师生问、朋友间的完全信任关系;第四,作假对于没有作假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得到的成绩没有可比性;第五,如果你现在在学校欺骗别人,那么你会发现在你今后生活中的其他场合也会去欺骗,甚至在你最亲近的家人、朋友中也会如此,那最终你就会成为一个不受人信任的人。”
  我觉得,用这种真诚而坦率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对不应作假这样的道德标准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这会使学生明白诚实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诚实有时的确会让人“吃亏”,但这种“亏”与一

个人形成良好品格的“赢利”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怎样让学生对这一点认识得更深刻呢?我趁热打铁给大家讲述了两个小故事:
  “有一位父亲,带着两位小孩到售票窗口问道:‘我们三个到郑州要花多少钱?’售票小姐答道:‘大人12元,高于1米2的小孩要大人票,他们两个有多高?’父亲答道:‘大的1米25,小的1米21,我想我得买3张票了。’售票小姐笑道:‘其实你说小的1米18我也不知道的,你就可以省下12元。’父亲回答:‘你说的没错。可孩子知道他自己有多高。”
  “有一位小女孩,在妈妈的熏陶下,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无论有没有人看到都是如此。有一次马路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过马路去扔雪糕纸。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走了。她妈妈疯了,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丢下的垃圾。当地人被震动了,从此不再乱丢垃圾。他们把那些绿色的果皮箱擦得一尘不染,在每一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的名字和相片。从此,那个城市成了一座永远美丽的城市。”
  故事讲完了,班上一片寂静,很多同学眼睛都湿润了。我相信,诚实的力量所产生的震撼力,让每一个同学都深深的感悟到了“诚实”的真正内涵。我抓住时机,结合考试作弊、偷窃和其他一些不诚实的行为作了对比、评说。最后,我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总结成了几句话,送给每一位学生:
  “诚实是架设在你与亲人、朋友心灵间的桥梁。你把诚实给予亲人,必将得到一份理解和喜爱;你把诚实给予朋友,必将得到一份尊重和信任。我衷心地祝愿每一位同学都拥有‘诚实’的优秀品质!”
  同学们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我深知,这是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同时,它也让我感受到了教育所产生的力量。
  过后,许多同学都表达了对这次班会的感受。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老师,不是我们不喜欢听大道理,我们只是反对没有情感的假大空说教。像今天这样的班会课,我们喜欢!希望老师多以这种方式跟我们交流。谢谢你,老师!”
  此后,我欣喜地发现,诚实成为了班上同学们推崇的操行,在考试、自习课和各种活动中,无论有没有老师在场,无论有无评比,他们都自觉地以“诚”相待,以“诚”自律,进步很快。
  两年后,在高考中,这个班所有学科的平均分均名列全校第一,53名同学考上了大学。
  我想,只要我们加强学习,不断改变和提高自己,我们就一定能把“理”说到学生心坎上,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会增强实效,学生就会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3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