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者简介:陈美(1986-)女,山东临沂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杜学元(1964-)男,四川仁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和高等教育的研究.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教育人民办教育”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即教育的所有工作都是以人为中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本质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扩充人的价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且注重教师的发展和教育管理的人性化。
  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认识
  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意味着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为人的本性发展服务的,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标志的。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在注重教师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应积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西方,“人本主义”(Humanism)来自希腊词Humanitaso."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中国文献上最早出现“以人为本”是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一书中。在《管子・霸权》中管子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则国固”。
  新时代提出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要充分体现主体性。这里讲的主体性主要涉及到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
  重点讨论一下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占主体地位的。这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已有的知识水平。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顾及学生的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也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的需求,只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压抑儿童的个性,置儿童于被动地位,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这在当时是很有实践意义的,它不仅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同时也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主动地位这一规律性问题。
  第二,教育要注重教师的发展。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发展对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代,孔子就提出“教学相长”的原则。在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更应关注教师的发展,充分重视教师的利益,教师的权利,教师的价值和教师的作用。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进修的机会,并提高教师待遇。
  第三,注重教育管理的人性化。现代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注重人性化管理。人性化就是对人的充分尊重和关注,为人提供宽容、和谐、民主的人文环境。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把人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尊重人的权利、利益及需求,重视人的价值,这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观的内涵。对教育中的人的正确把握,是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的基础。
  (二)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形成学习型社会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充分考虑到人的权利、利益,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与其不谋而合,以人为本的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现代社会提倡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从发展人的高度理解教育,把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发展的促进、人的价值的扩充作为它研究的主体。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三)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人为出发点,就必然会注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兴趣及需求。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教育者所能做的是去发现和唤醒其内在潜能.而不能自诩为泥塑木雕的艺术家,按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去雕琢。教育不是管束,学校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好的氛围。教育的根本是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教育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
  (一)尊重教育活动的主体,培养自主意识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教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全面的素质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积极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和独创精神的人才。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尊师才能重教,没有教师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尊师”同样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为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进一步倡导全社会关心、尊重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社会大环境。
  自主学习是自主发展人的品格。传统的学生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的教诲就是金科玉律,学生总是被看作幼稚无知、“问题人”,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受教育的地位。现代教育观要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习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唤醒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信仰的理解和追求, 培养丰富的生命情感,坚强的生命意识,发挥和表现自身的自由感,释放生命的本质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获得我肯定和自我超越,从而冲破原有的意义世界,去发现、实现新的生命价值。其次,要树立和尊重个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念,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张扬,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和激励,让师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发现自身的创造力和智能因素。再次,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尊重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培养出个性丰满、思维活跃、富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而充分发展为本,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符合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成才需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给学生以最大的学习自由,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既要使学生正确地继承知识,又要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明确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中彰显以人为本
  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指导性作用,决定着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体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要使每个大学生在所有能够促进自身更加完善的方面均获得发展,同时以博大的爱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人人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尤其是教育目标要真正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只有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才会有“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从而培养大批具有崇高理想、高尚人格和良好素质、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三)教育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到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等方面一律做到以人为本。教学内容方面要设计多样化的内容,使内容具趣味性、实用性、实效性,而不是一贯枯燥的说教。另外,应突出新颖、广泛和丰富多样性。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如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而不是说教式、灌输式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也应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所以,要打破现行的考试方式,代之以多样形式组合的考试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名学生,真正用知识的力量感召人、用情感的力量感化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和谐、互敬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四)教育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
  对师资队伍和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以教师为本,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人性化管理,使教师各尽其才、各显其能。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上来。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39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