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教育: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取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态教育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视,对未来生存形态的憧憬。本文将阐明强化生态教育、提高生态素质,是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德育功能发挥、生态课程建设和生态教学实施模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态教育 职业教育 取向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004-01
  
  20世纪70年代前后由若干先驱呼喊出了“拯救地球”、“敬畏生命”、“环境伦理”等口号,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最新走向:由科学文化转向生态文化。生态化这一大潮已突破了单纯的环境科学开始席卷人文、自然学科,最终将一种文化形态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形成全新的生态化社会。强化生态教育,提高生态素质,是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一、生态教育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所谓生态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把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从社会领域延伸到自然领域,引导受教育者为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1]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比利斯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上,对生态教育、环境教育提出了三项目标:(1)促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关心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2)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标准、观点、义务和技能;(3)在怎样对待环境问题上创造出新的行为典范。[2]生态教育的实质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持续利用。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 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类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最早的生态教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教育观点,然而这种观点在漫长的中国教育历史中终究被湮灭了,相反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却伴随着人类面对自然万物时力量的逐渐增强而延续下来。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破坏、能源紧张、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全人类。[3]人类开始对工业化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开始采取相关的补救措施。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以及“环境教育”即生态教育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与发展大会以及颁布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对全球生态教育起到了典范和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职业教育中实施生态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人们在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过上健康生活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道义责任。三是要求受教育者要树立循环经济思想,坚持绿色生产绿色营销,鼓励生产和使用生态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食品、绿色技术,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意味着人与自然走向真正的和谐,而且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将迈进科学文明的新境界。[4]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地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要改变过去那种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和征服、统治、索取的方式,尊重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建立高效低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发展的资源、环境与生态代价;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净化能力、资源的再生能力以及生态系统的支持能力相适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生态德育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建设生态校园,构建生态课程
  创建以“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绿色教育基地,设想从大生态教育的理念出发,把学校改造成一个新型生态基地,更重要的是学校生态圈中人的思想生态化、人文化。学校领导应鼓励与引导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规划,共同制定校园环境和发展的各项措施。生态课程的基本操作理念是:让学生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研究中学研究,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生物科学类各专业,特别是农林类个专业应将生态科学设为必修课程,可采用“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生态设计”四部曲生态教学模式,分别在第1-4学年内实施,经济类、工程类等相关学科的生态科学也可设为必修课程,至少也应设为优先选修课程。[6]
  (三)生态教育理念指导下实施生态教学
  生态教育主张教育要回归生命本质,要突破师道尊严的局限,把师生置于平等的生命主体地位,也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任人随意摆布的器具。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异己者’不一定是敌人;如果执意铲除与我不同的东西就会严重违背生态规律;与我不同的物或人可以通过与我相互作用,不断生成新的东西,使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消除以“我”为中心的封闭意识,而采取一种开放、互动的态度。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训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敢于对各种问题、定论提出质疑、发表意见的参与者,两者形成一种相互激发、相互提高、互补互助互生的生态关系。[7]在生态课程里,教师和学生在一种融洽的环境状态下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所有信息,包括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各种信息,相互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才能既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又确保教师教育的成功。
  总之,教育是一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工程,是一项关系民族利益和千秋基业的服务行业。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 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这种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各国都纷纷强调职业教育中生态教育发展,力图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周苏娥.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德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
  [2]杨芷英.生态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J].中国教育报,2006-01-03(3).
  [3]李景蕻.论生态教育[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3,3.
  [4]邵秀玲,刘少山.职业院校生态德育的目标指归[J].学校管理,2007,6.
  [5]刘建华.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生态教育系统[J].环境教育,2002,5.
  [6]时鑫,周琨,朱西存,颜卫东.强化生态教育 提高生态素质[J].职业教育研,2004,增刊.
  [7]侯波,周稽裘.生态教育视野下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开发,200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0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