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扬母语文化的旗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语文是母语学习的最终阶段,又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试给课程一个准确的定位,延展内容、挖掘人文内涵,在比较中确定课程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母语文化 大学语文 定位
  
  假设由于我们的教育资源不足,暂时只能开一门终身教育课程,那么应该开什么课呢?我的答案是:母语课。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惟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他使用了“惟一”这个字眼,可见母语学习不仅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共识,而且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对我们而言,语文课自然是学习母语的最佳途径。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语文课我们从小就学,为什么到了大学阶段还必须要学习语文?相比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又有哪些特色呢?大学语文课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有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在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发现不仅学生存在这样的疑问,许多教师也未能明了问题的答案,而只是简单地将大学语文当作了“高四语文”。
  大家都知道,翻译界有“信、达、雅”的理论,我们姑且借用一下,中小学语文主要解决“信”与“达”的问题,大学语文则要学习母语中最高雅的内容。任何民族的母语都包括雅、俗两个方面,俗的方面可以从生活中习得,雅的方面一定要在学校教育中获得,而最高雅的部分,则只有在高等教育中才能获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等教育已是他们最后系统学习母语的机会,假如这个时候还不提出学习母语高雅部分的任务,他们将终身与这些内容失之交臂,那将是语文教育最大的失败。这就需要我们给这门课程一个准确的支点与定位。
  如何给一门课程一个恰当的定位?任何课程都不可能由自己来给自己定位,而必须要在比较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所以,文章的标题又叫做“大学语文的上下左右”。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何为“大学语文”。语文,即语言文字的简称。语文教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文学修养的培养。凡是语文课,这两方面都要涉及,但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各有侧重。
  
  一、下――语言文字
  
  在最新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 语文》)
  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字词知识的掌握以及短小文章、段落的理解分析,重在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基,可以把它放在“下”的位置上。
  
  二、上――文学修养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相比则有了质的变化,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侧重的是欣赏、领悟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过程,而不是字词句读的认知。受学生年龄、阅历、思想水平的限制,中学语文所学课文选材较为单纯,爱情题材、哲理题材涉及较少,而大学语文内容丰富,题材从修身、哲理到爱情、文艺理论,无所不及。
  正如《大学语文》教材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本书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大学语文》)
  很明显,大学语文课更侧重于文学修养的培养。这是较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可算作“上”位。
  中国文化长河源远流长,华篇佳制灿若晨星,课本选文篇篇精美、字字珠玑,可谓中国文学之精髓,教师应通过生动、精当的讲解充分展现汉语言的精妙深微,她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学生上语文课就是进入了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高度吸收的语文环境之中,含英咀华,沉浸其中,耳渲目染,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有相应的提高。
  讲完“上下”,再来看“左右”,大学语文的两翼应当是人文精神的培育与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左――人文精神的培育
  
  首先来看看人文精神的培育,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大学语文》中的文学史传和经典美文,包含有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体现出无限的人文关怀:如儒家孔子和孟子积极进取的济世精神,道家老子和庄子清静无为的无形世界可谓各有千秋,儒道互补,构建了华夏民族之魂;其他的:李白暮岁游天姥,杜甫穷年忧黎元;王维清寂空灵,苏轼旷放豪迈;韩昌黎文理相生,李清照刚柔并济。在他们的生命历程和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多元的生命意义、情感追求和价值取向,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大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世界的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心灵,使得学生在《大学语文》课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出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一般常识的范围,在精神上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这里,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无形的和谐,教育的意义也在此获得最大的价值,《大学语文》教学也由此找到了更深层次的支撑点。
  清华大学吴宓先生专门开设了一门课,叫做《文学与人生》,他说:“从文学中可以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与个人价值,提升人格、培育人文精神。”我想这也应成为我院《大学语文》课的特色。
  当前,整个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呈现出越来越热的趋势。《大学语文》正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
  
  四、右――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试图为同学撩起传统文化的一角帷幕:由屈原谈到江汉一带的“巫傩文化”,由李白讲到唐代以诗赋取士的仕进制度,由苏轼涉及宋人独特的文化心态,由元曲旁及古老的昆曲艺术,至于讲到《红楼梦》,那简直就是一座博大深邃的文化迷宫。虽是浅尝辄止,已足以吸引我们的同学去探究中华文化大观园的奥秘。
  我们的大学语文课以语言文字为基础,以文学修养为指向,再辅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与传统文化的熏陶,讲大学语文的上下左右,目的是广摄四旁,得其环中。这就要讲到“中”。归结到一点,大学语文是一门通识教育类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门提高学员语言文字及文学欣赏品位的基础课程;一门传承母语文化、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的重要课程;一门涵养审美情操、培养学员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
  从同学们热切的目光中,可以感到他们对这门课抱有很大的热情和希望。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任务是在校园中高扬母语文化的旗帜,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根留在同学们心中。大学语文刚刚起步,希望她是一个窗口、一座桥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侯玉祥.我的人文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1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