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行走在古典诗歌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诗歌鉴赏不仅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分值,同时学会鉴赏古代诗歌,更能有效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复习呢?应从如何进行诗歌鉴赏系统知识复习,如何使用练习题,如何利用参考答案,如何在复习课中上出语文的美感四个方面进行指导。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系统知识;精神境界
  
  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古代诗歌鉴赏是一个重要内容,如何给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呢?复习必须要有条理、有重点、有实效。
  一、如何循序渐进地有条理地使学生接受并掌握古代诗歌的系统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操作:首先将近年来语文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古代诗歌鉴赏分析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白高考是从哪些角度来考查我们的,我们必须掌握哪些知识才能有效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共分三步走。第一步感知感触――读诗、读懂诗,教师可适当地介绍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第二步,鉴赏评价――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需要补充意象、意境、炼字、修辞、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知识,是难点也是重点。第三步,总结表述,这里涉及解题技巧和答题规范的问题,需要教师讲解。
  教师思路清晰之后,会让学生觉得每一节复习课的线索明晰,重点突出,每次都能解决他们原先不明白或不清楚的疑惑,也能做到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听课的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二、如何使用浩如烟海的练习题
  必须承认,语文教学是有特殊性的,你知道了这一首诗的这几个题目怎么做,你不一定能举一反三做出另一首诗的几个题目,你读懂了这首诗,这样的出题角度你会做,换一个出题角度你未必能应付过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个读者也会有许多对同一首诗的不同感受理解。语文老师没有选择地使用练习题,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而不会有真正的鉴赏能力。第一轮高三复习必须以知识点带练习题,而不能被练习题牵着鼻子走,讲到哪里是哪里,毫无章法。结果学生做了无数的题目,全是白费工夫。
  要提高鉴赏水平就必须做题,做题就要做透,教师在给学生做题之前一定要有选择,一旦让他们去做,就一定要让他们做了有收获,所以一定要教师细致透彻地分析讲解,切不可一堂课讲了4~5首诗歌鉴赏的题目,就为了让学生得到你事先准备好的参考答案,这样不仅有害于学生,还有害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把语文课上成了对答案的课,没有了文学气息,没有了文学美感,更没有语文素养的提高,连最直接的提高语文考试分数也做不到。
  三、如何对待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后所给的参考答案
  说实在的,语文的很多题目的答案真的只能称之为参考答案,包括高考的试卷也是这样,毕竟语文是讲求审美的一门学科,而不是纯自然科学的学科,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问题,参考答案是这样,我们教师、学生做出来的答案未必是如此。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尽量不要直接采用现成的参考答案,每遇到一个题目,教师应先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在引导学生的时候也遵循这一原则,而不是盲目地遵从。一味遵从答案就是丧失独立的思考能力,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没有益处。
  教师应鼓励学生,要敢于对参考答案质疑,要自信地将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学生感觉学习有了挑战性,也有了成就感。有时我甚至鼓励他们,要将自己的答案去替换原有的答案。
  也许有些教师认为这样做是一种冒险行为,实际却并非如此,高考毕竟不是去考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做到原题的可能微乎其微,学生一旦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有了对诗歌的品鉴能力,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题目,他们都有自信去解决。
  四、如何在复习课中上出语文课的美感
  复习课并不意味着枯燥乏味,特别是语文学科的复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洋溢着无限的美感,古代诗歌更是妙不可言。与其说为了高考而去做题目,不妨说我们打着高考的名号真正走近中国的古典诗歌王国,去领悟只属于中国人的美好精神境界。
  要上出语文复习课的美感并不难,首先是教师要学会享受文字带给你的精神愉悦。很难想象,一名自己都不爱好古代诗歌的语文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美,就像你心里厌恶着学生你又如何能展现对他们最真挚迷人的微笑一样。
  复习课同样可以吟诵,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音韵和谐、抑扬顿挫。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之中,学生和教师身上都会散发出诱人的书香;古诗鉴赏课最重要是想象,通过诗歌有限的文字,通过诗歌所提供的个别意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看见广阔而荒凉的沙漠,看到江南的绿柳如烟,看到国家的兴盛衰亡,看到友人送别的离情别绪,带着他们,体验不同的人生,穿越历史,穿越地域,穿越一切可以穿越的事或物,在他们眼前展现恢弘的图景。
  爱语文,爱古诗,在热爱中真正的学会品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0(江苏卷)说明[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朱永新.新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天华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92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