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数学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教育者必须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头脑中充满疑惑,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探索新知;给予学生想象空间、给予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会操作、提问、交流,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关键词】质疑 探索 想象 提问 交流 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从少年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巧妙“存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
  1、学会质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2、学会猜测。猜测是发现的先兆,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适当的猜测机会,营造一个宽容、自由、开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想猜测和敢猜测。猜测不是信口开河随心所欲的盲目瞎猜,而要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知识背景,通过想像、估计和预测,大胆地提出问题的假设答案,而后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逻辑和实践的验证。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启发学生猜测:我们已经知道比与除法、比与分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的基本性质。大胆猜测: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当学生猜测后,头脑中还存在着疑惑,这时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3、学会联想。联想是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开展合情合理的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发现事物规律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促进新旧知识技能的有机联系,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促进发现数学的新规律和新方法。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上一节课通过哪些学习过程总结出乘法结合律?唤醒学生关注探索过程的意识。探索的第一步是实例引入,得出两种解法,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第二步是根据几个分配律的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发现特征,总结定律。这样凸现过程联想,有利于加深对定律形成过程的理解,并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让学生凭着个性探新知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抓住思维的主线,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学会提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学生个体获取知识的心理能动状态的外部表现。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曾指出:“对于青少年,最关键的是从小要有好奇心,遇到问题要追问下去,这种精神比考试得高分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问题意识培养,能促使学生经常保持好奇、疑惑的学习品质,以良好的学习心态投入到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并使学生这种探究和发现的底蕴始终保持充盈和丰沛。
  2、学会交流。交流是数学教育的基本部分。它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分享想法,同时它也是理清头脑的工具。当要求学生思考和推理数学问题并交流他们的思考结果时,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他们就面临着向听众清楚而有信心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样的活动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表达数学观念的语言,增加对那种语言的准确性的需要。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交流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让学生运用数学求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弗赖登格尔有一句名言:“与其说学习数学,不如说学习数学化。”他认为: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种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我们的学生学习了数学、掌握了数学技能,就要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学会运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解难求导,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2、学会想象在教学中,从形成新知识到深化应用新知识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想像活动的支持,想像的内容越丰富越具体,理解知识就越清晰越深刻,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广泛越明朗。例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在学生初步读题后,让学生想像同时、相对、同一地点、相遇是怎样一回事,并让学生自己来演示一下,真正体会到相遇问题中的事实真象,使知识真正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可以通过数学课程这一座介于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出数学知识的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05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