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话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德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开放、多元、立体的多重对话。对话教学论的提出,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思维视野,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成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指南。探寻课堂“有效对话”,宜通过潜心解读文本,设计多向互动话题,制造课堂内在张力,实现“有效对话”最佳途径的达成,以促进学生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现代教学论也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作为具有人性和灵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须。“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已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注目。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的课堂开始“热闹”起来了。
  为使课堂“对话”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必须追寻一条既能体现语文特点,凸现文本特色,又能合乎学生实际的有效“对话”教学途径,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沿着这条“对话”路径自由徜徉在文本中。
  一.准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总关情。”语言文字蕴含着思想内涵,承载着价值取向。“以文载道”就说明了这一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阅读教学既要提倡个性化阅读,又必须进行价值引导。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确定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且产生感情的共鸣。教师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的独特的教学视野,能使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对话的展开。
  在教学《勇气》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讨论:“题目中的‘勇气’表现在哪些人物身上?哪一种勇气更值得赞扬?”让学生仔细读课文,从课文中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个词当中去寻找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发表不同的观点。
  生1:“美国伞兵身处险境时却临危不惧,积极想办法,这种勇气可嘉!”
  生2:“美国伞兵被捉住后再次逃生,走投无路时竟折回小屋,这种勇气更让人佩服!”
  生3:“法国妇女为了救美国伞兵而死了丈夫,竟还再次救他,这种勇气才让人佩服呢!”
  ……
  法国妇女渴望和平、为正义而战争的勇气在一刹那间展现,我抓住“一刹那间”――“没有向他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引导学生去体会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救助美国伞兵而放弃了家庭幸福所绽放出来的“人性美”,这种对正义事业表现出来的无私的支持,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种在战争中所闪现的“人性美”是多么的崇高啊!美国伞兵无疑是可爱的、令人敬佩的,但法国妇女的勇气更崇高、更伟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受到训练,认识得到了提升。
  教学的对话充分展开了,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心里首先有一把“尺”,即对文本基本意义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这样的解读让阅读对话更具吸引力和深刻性,似春风化雨,唤醒学生的阅读心灵;更如助推器,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文本感悟的交流碰撞推波助澜,从而激荡衍生出新的文本内涵和更具时代意义的文本主旨。学生的对话无疑是进入了新的境界,课堂对话显得意义深远,它应当是我们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
  二.正确解读文本主题内涵
  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理念,开展语文主题教育活动。融会贯通,多向联系,把文本置入合适的主题系统中去对话。利用文本展示情境,合理加以阐发,有效加以渗透。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悟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如在教学《犟龟》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犟龟的形象以及“犟”的内涵,我让学生抓住了小乌龟的语言和表情神态的词句、小乌龟在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他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语句反复诵读来进行体会。特别是引导学生理解小乌龟的这种“犟”的性格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了小乌龟和蜗牛的对话来领悟文本的内涵。如当听到蜗牛说“你走的方向完全相反”后,小乌龟非常感谢他的指路,然后慢慢地调转方向继续前进。通过解读文本,学生理解了小乌龟并非不听别人的正确劝阻,而是只要有助于实现追求的目标,别人的劝说他就愿意听从,从而理解了小乌龟的这种“犟”的性格并非表现为盲目所从,固执己见,而是认定一个正确的目标坚持到底,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此时此刻,无论是犟龟的一往无前的精神还是文章撼动人心的语言文字都已深深刻入学生的心灵,对犟龟的执着精神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老师不仅找准了阅读的结合点,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还巧妙地处理好“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文本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把多个文本作为整个阅读空间呈现给学生,使文本与“文本”之间纵横交错,对话视界融合,更加彰显文本的人文内涵。
  三.巧妙设置中心话题
  探寻“有效对话”最佳途径,教师要开掘文本的内涵,设计精当的问题。在触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感召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蕴蓄。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对话”纵横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引起学生整体性阅读,达到高效的课堂对话生成。
  如在教学《美猴王》一课时,我通过问题“为什么在猴王前面加了个重要的字‘美’,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圈画出的部分,并联系实际谈感受。最后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三个方面。在学生品读课文谈感受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多直接地与文本对话,然后又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体会美猴王具神、猴和人三位一体的形象。通过巧设中心话题解读文本终于拨开迷雾见青天了,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特色,上出了语文课的魅力。
  四.深层开设心灵话题
  有效的对话更应在于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对话场景中,在碰撞和相互作用中,调动这两者的潜力,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获得感性复苏。在教《一厘米》一课时,引导学生领悟母亲陶影的精神品质时,不能进行空泛的说教,要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解读母亲陶影的形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问:“你觉得母亲陶影是一位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学生各抒己见:“陶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诚实善良的人”,“宽容大度的人”,“有教养的人”……并能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最后我诵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错儿……”并激情演说:“陶影的回答是那样的出人意料,又是那样简单:她只想来人告诉儿子小也‘妈妈没错儿’,她要的,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她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此时,一个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她是普通的,但她又实在是可敬可佩的。你想对文中的母亲说什么?”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激起了学生对具有高尚品德与闪耀着真善美人格光辉的伟大母亲陶影的敬仰之情。同学们都满怀激情地表达自己感受。教师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文中主人公陶影进行心灵对话,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和人生的启迪。引起了学生对课文深层的对话化感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在逐层推进的对话中,理解得以深化,感受得以深入,情感得以升华。
  语文教学对话的核心意义在于促发以言语形式为本的阅读对话。最佳途径追寻的最终意义是通过言语形式获取知识和能力,升华精神世界,丰富言语形式,提高语文素养,构建起一种对话型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生活。学生的学习因有效对话而真正鲜活起来,洋溢出灵性之美,语文教学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彰显出无穷的魅力。
  
  曾德艳,语文教师,现居湖南郴州。本文编校:剑 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