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文短教的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亚娥

  所谓“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课文在2000字以上、文言文课文在500字以上的,就可以视作长文。长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占30%左右,如初中语文第五册25课中,就有《故乡》等11篇长文。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等弱点。所以,研究长文短教,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就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根据自己多年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经验,按照“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只要我们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找准文章的突破口,设计出一个个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辐射全篇的问题,不管多长的文章,也能让学生迅速集中思维、直奔学习重点。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长文短教的一点看法。
  一.长文短教常见的几种教法
  1.明主题,选好切入口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明确了主题,并围绕主题设计问题、分析课文内容,就等于拿着一把正确的钥匙去开门,不必费力就能让学生走进门里的世界。
  鲁迅小说《故乡》共5045字,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较长的文章了。漫无边际地分析,学生也许只能感到茫茫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切入,如何让学生透过眼前的一滴水去看到文字表面背后的整个太阳呢?我想从主题入手选好切入口,会是很好的办法。小说中的“我”回到故乡,眼里人、事、景、物不再如以前,已然“物非人非”。这不就是“变”吗?学生掌握一个“变”字,再由文中内容补充“变”的原因,如何“变”等,把空白的地方补充,主题“求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一滴水――“变”,折射出整个社会生活。这样的“水滴”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感悟的。提取一个“变”字,犹如渔夫手里的网绳,提着这根“网绳”就收获了所有的“鱼虾”,这就是长文短教的一把钥匙。
  2.抓重点,找准突破口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有其重点句。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句,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就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社戏》,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设计如下的课堂结构: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找出具体表现‘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语句;接着设计四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1)那夜吃的是什么豆?果真那么好吃吗?(2)那夜看的是什么戏?果真那么好看吗?(3)吃豆、看戏的有哪些人,是怎样的人?(4)该怎样理解这个结尾呢?最后,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读通读懂课文,进而归纳出中心思想:本文虽以“社戏”为题,以“看社戏”为线索,但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对平桥村这一自由天地的向往,平桥村人淳朴的感情,以及小伙伴们的热情纯真、聪明能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因此“我”所难忘并且衷心赞美的就是平桥村留给“我”的宝贵记忆,文中的“戏”和“豆”不过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和寄托。
  3.审题目,构建教学骨架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文题可以窥探文章的主旨。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有些文章,看题目便知作者思路,抓住了思路,就抓住了文章的纲,由此教师就可以熟练地驾驭教材,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例如我曾听过一堂《孤独之旅》的公开课。该教师对教材有着独具匠心的理解,抓住了题目中的“孤独”,由此建构起“教学骨架”,纵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对全篇课文进行阅读分析,长文短教,长文巧教,让听课教师豁然开朗,收益匪浅。又如《最后一课》,根据题目的暗示,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这是一堂什么课?(2)为什么是“最后”一课呢?(3)是谁给上的最后一课?上课的情形是怎么样的?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路去读书,长文内容也就变得清晰明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就高涨起来了。再如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也可以直接从题目发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样的悲剧?何以称为“伟大的悲剧”?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作者就会告诉你:斯科特探险队的悲剧在于失败,而伟大在于冒险精神;悲剧在于作为失败者要为胜利者的胜利作证,而伟大在于诚信的绅士风度;悲剧在于生命的毁灭,而伟大在于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
  4.析结构,构思课堂步骤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文章的思路理清了,文章的重点也就能一目了然,在这个基础上去设计问题、构思课堂步骤,上起课来就会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如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这样学生就对文章的结构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就从结构入手,设计出这样三个问题:(1)文章前半部分写了百草园生活的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2)文章后半部分写了三味书屋生活的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3)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的三个问题就把鲁迅先生的长篇散文的重点拎了出来,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内,老师教得绰绰有余,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这样的长文有什么可怕的呢?
  5.扣练习,设计上课思路
  课后练习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是紧扣课文主题和课文内容的,合理运用课后练习的题目作为自己上课的思路,也是长文短教的一种方法。
  《范进中举》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练习题目:“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看法。”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必须认真多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较深的理解,这样对本文作者的思路也就基本清楚了。这时要求学生各自说说读后的看法,并展开热烈地讨论,答案不拘一格,但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经过讨论最后明确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这是一场喜剧,理由是: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第二种观点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理由是: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继续思考、讨论课后练习第二个问题:“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这样打破了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局面,虽然课文很长,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读书,相互讨论,谈自己的看法。对整篇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二.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长文短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为更好地提高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实践中我们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学生的课前预习是长文短教的基础
  长文短教实际上综合运用了问题式和整合式的教学艺术,要想更好地展现这种教学艺术,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对话,就需要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让学生拥有自己对文本的原始体验,才能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试想学生没有预习过课文,老师说到哪里他都不知道,何谈配合、参与?何谈主动积极?
  2.教师的深入阅读是长文短教的前提
  教师自身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是教学有效的前提之一。自己有思想,就容易理解别人的思想。自己有感悟,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悟。例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提前一个星期就翻看莫泊桑的各类作品,了解莫泊桑的思想和生活背景以及他的艺术造诣,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很好地调动教学气氛,这堂课上起来感觉就特别好。所以说,我们教师要想提炼出课堂最精确的切入点,对学生作出最有效的引导,首先要认真地钻研文本,获得自己的切身体会,有自己的心得,才能在课堂上唤醒学生。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便能够对文章和课堂教学生成大胆取舍、善于取舍,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文本。
  3.重视文章的语言教学是长文短教的保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们的“长文”课堂的问题设置往往从“文章”的角度展开,如果这中间缺少了对文章语言的强化和落实意识,最终肯定是顾此失彼,长文短教的效果就得不到保障。我们必须关注“文”,切记所有的探讨要以文章语言为基础,相信我们课堂的语文味会更浓一些。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我们就会发现,在学生找到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之后,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和思考作者是如何辞情恳切、感人肺腑地表达自己的忠心的,那么学生就能更强烈地感悟到这篇文言文谨严的章法之美和语言之美。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我们知道“长文短教”应该还有很多种方法和角度,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长文短教”并不是新课程语文教学唯一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短教”,那种单纯追求教学时间而忽视了教学的深度广度的教学是很危险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学着眼于学生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那么,“长教”“短教”皆是相宜的。
  
  陈亚娥,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海。本文编校:石在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