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动物检疫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桂银 魏冬霞 魏宁 蔡丙严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是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实施工学交替、校企结合,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达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的《动物检疫技术》课程在教学中贯彻了这一理念,实行课程内容项目化、师资队伍“双师型”、实训条件仿真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物检疫技术 教学改革 课程实践
  
  《动物检疫技术》是高等职业院校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医学、畜牧兽医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职业技术课,是集动物诊疗技术、动物微生物和传染病及寄生虫病诊断和预防技术等多方面知识技能于一体,以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病理、动物药理及毒理、兽医微生物、家畜传染病、家畜寄生虫病等兽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并与动物产品卫生检验、人畜共患病、兽医法规等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综合性课程。由于其应用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在诸多同类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一直是难点之一,我院近几年来借助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和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动物检疫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实训条件、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改革,教学效果显著。
  
  一、教学内容项目化
  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结合行业相关职业标准的要求,我们将原有课程内容重新整合为“活体检疫”、“屠宰检疫”和“检疫后处理”三个技术模块(项目),并进一步分解为“流行病学调查”、“查验免疫标识”等15个子项目。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需的动物检疫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监督、净化检疫和检疫后处理的能力以及具备独立开展岗位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考虑到专业特点,我们将必要的理论知识融合于实践教学中,将每个子项目分为任务和相关知识两部分。
  
  二、师资力量“双师型”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我们以课程组为单位,重点加强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初步具备了“双师型”素质。
  1、开展“师徒工程”,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课程组重视新教师的培养工作,每年均为新教师配备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师徒配对”。在带头人的指导下,老教师针对新教师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为期三年,每年进行调整,并且努力创造机会使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及自然科学研究,对每位青年教师因材施教、精心培育。课程组根据培养实施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体系。通过“师徒工程”,缩短了新教师在教学、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摸索期、磨合期,使新教师能够很快胜任本职工作。
  2、实施“五个一”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五个一”工程即规定每位青年教师每年必须至少公开发表1篇教研或科研文章、讲1堂公开课、联系1个企业、帮扶1名贫困学生和承担1项学生管理或教学管理工作。通过“五个一”工程,使青年教师努力有方向、工作有内容,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3、强化生产实践能力,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
  针对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特点,课程组制定了“青年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计划”,保证每位青年教师在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1年。目前,本课程组的青年教师均有在基层企业锻炼的经历,不但强化了其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使其了解基层生产,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
  4、开拓职业业务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
  课程组制定了“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办法”,优先安排优秀青年教师在职进修。进修的内容主要有高职教学改革理论进修、学位进修、短期专项技能进修等,并努力创造进修条件。目前,稳定的进修渠道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江苏省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畜牧兽医局、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周边地区的动物屠宰场、畜牧兽医站及动物卫生监督所等。目前,本团队197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分别在10所高校、3个畜牧兽医站或动物卫生监督所完成了进修。
  
  三、实训条件仿真化
  1、注重单项技能训练,专门建设了“动物检疫技术实训中心”
  该中心含动物临诊检疫实训室、动物屠宰检疫实训室及病原体检验实训室三个紧密关联的实训室,各实训室均建有模拟仿真室,能同时承担80名学生在虚拟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实训。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现拥有中央财政拨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倍康药业有限公司;江苏省畜牧产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1个――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另外,还建有江苏省泰州兽药临床试验研究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兽药动力学研究服务中心子平台、江苏省动物流行病研究中心、泰州市动物疫病控制研究中心、教学动物医院等校内实训资源。
  3、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学院每年划拨一定经费用于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已与周边的泰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扬州动物卫生监督所、无锡动物卫生监督所、徐州铜山禽病诊断中心、泰州动物屠宰场等18家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未来畜牧业和动物食品安全的要求以及21世纪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模糊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理论课――课堂实验――教学实习――临床见习”、“课堂――生产岗位――课堂――生产岗位”、“课堂教育---远程教育――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近年来本课程一直密切结合实际,逐渐模糊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部分教学内容(如消毒技术、动物的临场检疫、屠宰检疫等)搬到养殖场、屠宰场进行现场教学,此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与此同时,还组织学生到农贸市场和畜禽交易市场检查各种动物和鱼、肉等,组织学生进行送科技下乡活动,对当地的居民开展了一些防疫与检疫知识的宣传和咨询活动,提高了学生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保证大量科技新成果和应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拓展学生思路。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2、在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
  (1)采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具体的防疫与检疫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尽量采取现场或模拟现场教学,边讲边做,讲课与操作紧密结合。
  (2)突出课程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怎样学?应重点掌握什么?如重点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重点讲授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疫病,突出动物防疫检疫基本知识、动物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的防疫检疫技术;突出重要人畜共患病和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理。
  (3)对所有的疫病进行分类讲授。如:对动物主要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疫病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合并讲授;针对不同的专业层次和不同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应用教学幻灯、投影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灵活,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增强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及教学督导和有关领导、老师的好评。
  3、实践性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我们采用“三结合”的方法,即室内实习和室外实习相结合,指导老师讲解、示范、指导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每进行一个实验,教师进行现场辅导,要求学生当堂掌握实验技能,并进行现场考核,课后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总结、写作等过程,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锻炼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和实习基地技术力量与条件,解决室内实验时间有限、形式单一、能力锻炼不够全面等问题,从多方位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不再有或极大地缩短了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期,受到学生、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以上是我们这几年在《动物检疫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思考,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行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杨波,王欣.《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254-1255.
  [2]韦英益,罗廷荣,刘福怀,等.《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27(增刊):104-107.
  [3]张源淑,邹思湘,刘仪.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6(2):254-258.
  [4]王淑贤,赖为民,古小彬,等.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陕西教育,2009,(6):88-89.
  [5]蔡丙严,陈长春,吴植,等.《人畜共患病》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下):72-73.
  [6]刘慧,李红艳.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3):80-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9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