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留点空间让学生自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惠玲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创设;情境;合作;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B)―0036―01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体验学习的快乐呢?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并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做、去讲。
  
  一、导入新课时,巧设教学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1.用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既可以巩固旧知识,又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1日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并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等软件创设教学情境,并适时进行动态演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将生活实际融入教学。如果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再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如,在教学“位置”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的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再说说我出现在相对于学生的什么位置,引导学生体会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的条件。接着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家的门牌号,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剧场、电影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座位的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
  
  二、发挥合作力量,共同探究
  
  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力争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以达到共同提高、增强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教学“认识物体图形”时,首先让学生感知教师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棱柱等模具,并让他们画出这些模具的平面图形。画好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我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点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找出立体模具和平面图形的区别,并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在练习中拓宽思维空间,积极自主探究
  
  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检测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体验过程.同时还是学生对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深。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首先练习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出示算式:“36-8=?”并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和前面练习中的题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摆小木棒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学生们积极地动起手来。并想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1.一捆小木棒有10根,和6根合起来是16根,从16根中拿走8根,最后还剩8根。再加两捆小木棒,共有小木棒28根。
  2.从四捆中的一捆中拿走8根。另一捆中拿出4根,最后还剩28根小木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