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家玲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人与自然界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人类的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者都是传递和交换信息的过程。在语言符号产生以前,非语言符号曾经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时至今日,它的存在,不仅是对语言交际的必要补充,而且始终以其独特的功能成为人们交际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另一方面,对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说法很多,其包含的内容似乎尚未划定,众说纷纭。但是,只要不是纯语言,凡是能传达某种信息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都可以算是非语言交际的成分。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二者共同作用,形成交际的完整过程。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有时通过语言行为,有时通过非语言行为,而在更多的场合同时或交替使用这两种行为来传递复杂信息,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进行深入广泛的交际。作为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外语教学离不开非语言交际行为。尤其是外语课堂,作为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演习场所,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交际形式的教学,而且要注意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辅助自己的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领悟力,从而丰富外语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外语课堂教学质量。
  一、辅助语言释义,加深学生的课堂理解
  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姿势、行为或举止等非语言行为向学生提供信息或提出问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同时使这种思考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准确快捷。对于要求学生必须理解的内容,教师的体态语言可以帮助学生直接形象地获得知识信息,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对于外语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非常重要。其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避免使用母语便是方法之一。教师用目的语解释或组织外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和外语交际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现代外语教学采取的主要手段。然而,事实上,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学生的听力、口语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滞后于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面对英语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多学生倍感吃力,心理上容易产生疲劳感;对教师用英语讲解的内容缺少敏感性,常常开小差、走神。这对英语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为了提高效率,教师企图通过反复强调所讲内容以引起学生注意和加深学生理解的做法既不现实,也容易引起基础较好同学的反感。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非语言交际手段的运用,如声音的起伏与间隔、手势的变换、面部表情、简笔画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并逐步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尽快适应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另外,对于一些文化背景相异或较为抽象的内容,教师借助非语言交际手段,会大大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增强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外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缺乏活力的呆板说教或程式化的教学活动会使学生逐步产生厌倦情绪;而生动活泼的一些表情、恰到好处的行为举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意识。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就课文内容向学生不断提问,并采用提问与发问、教师点名提问与学生自愿作答相结合的“问题中心式”教学模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形成学生参与教学的良好活泼的气氛,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消化理解。对于一些主观性较强、并无确定答案的问题,大多以学生自愿回答的方式进行。这时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抓住机会提高自己。学生的基础不同、性格各异,对自己回答问题的信心也各不相同。为了使基础相对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勇于表现自己,教师就需要借助非语言交际行为给他们以心理上的鼓励。教师和蔼的微笑,鼓励期待的目光,是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的基础。根据中国文化,在听别人讲话时往往不直视对方的眼睛,而且教师的目光对学生来说,多少还带有一些权威的味道,因此,笔者在学生自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始终直视学生的眼睛以免造成他们的紧张,但要适时地进行目光交流并辅助以点头、微笑等动作以示认可。此外,中国的外语教师虽不必模仿一些外籍教师在课堂上较为随意的姿势,但也可以走下讲台,既可以面向全班同学,还可以就近与学生交流,如参与他们的课堂讨论或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这种空间距离的变化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师生间的信任与和谐,使课堂气氛更加活泼自然。
  由此可见,外语课堂上师生间的非语言行为的交流,有助于增强双方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一些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讲课进度和授课方式。
  三、输入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是一个训练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与传授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社会文化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也制约着人们的非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是文化的反映,学习和掌握与目的语相适应的非语言交际系统要同学习目的语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反映在语言行为中的社会文化内容与反映在非语言行为中的社会文化内容都可能影响人们的交际活动。因此,非语言交际行为作为外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可能同言语行为发生冲突的非语言行为。例如,上文中讲到,课堂上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紧张,教师一般不直视学生眼睛,但同时,随着学生语言水平和接受异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西方文化要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直视对方的眼睛,这是诚实和尊重他人的表现。因此,学生要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运用相应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以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
  语言能力的提高,不一定会使非语言能力同步提高。因此,师生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交流的同时,教师应适时纠正学生对非语言交际形式的误用。特别是那些与母语非语言行为发生冲突的形式。教师还应借助不同题材的授课内容,兼顾讲解非语言交际形式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在提高语言知识、了解异族文化的同时,提高在特定环境中运用非语言交际手段进行交际的敏感性和得体性,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得益彰。
  四、创造交际氛围,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从一般意义上说,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非语言交际是人们交际的重要手段。一个眼色、一个手势、一个动作往往是一系列有声语言的内涵。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交际能力的最集中、最有效的场所,因此,外语课堂应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网络。但是,任何交流都是双向的,尤其是用外语进行交流更需要双方的配合。任何一方语言能力的缺陷而导致的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表达,都会直接影响到双方的交际活动,因此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为了使双方尽可能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又尽量避免使用母语,交际双方尤其是学生方面可以学习教师借助非语言交际手段,如手势、身体动作等完成交际过程。如当教师讲到:Many parents always frown on latenight out.(很多父母向来不赞同深夜外出。)其中frown表示皱眉,而frown on是一个习惯用语,表示对某事不赞同,不许可。此时,教师如果做一个皱眉的动作,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并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样,学生在讨论各种体育运动时,对于投掷、竞走等一些暂时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的项目,借助动作,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辅助手段,非语言交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语言能力的不足,有效地消除交际障碍,促进语言交际目的的顺利实现。这一点对教师和学生同样适用。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并利用非语言行为的各种辅助功能,有意识地使语言与非语言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方面相辅相成,从而全方位的提高交际质量。
  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讲授不同的教材时,适当运用非语言交际手段如表情、手势、眼神,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这是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外语教师,针对语言教学的特点和目的,更好地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丰富课堂效果;同时,系统地、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目的语中的非语言交际因素,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从而把外语课堂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责任编辑王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7875.htm